中国特色高校评价体系的内涵与建构
王建华,鲍俊逸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高校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单位,高校评价体系的建构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高校评价存在内涵不清楚、特色不明显、价值导向不明确、分类不尽合理等问题。要解决“五唯”的顽瘴痼疾,建立中国特色高校评价体系是应然的选择。中国特色高校评价体系的建构应以中国特色高校分类评价驱动中国高校的分类发展为目标,以整体设计和关系性思维为指引;以中国式府学关系为基础,以政府评价为主导,以高校内部评价为主体,以社会评价为重要参考,政府评价、高校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协同共进;以分类评价、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为具体方法,基于赋权型评价、欣赏型评价和包容型评价等基本方略,在各级各类高校中实现结果评价的改进、过程评价的强化,最终基于中国特色高校评价体系以高质量的高校评价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高校评价;评价体系;政府评价;高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
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
耦合协调研究
蔡文伯1,2,龚杏玲1
(1.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2.塔里木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 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视域下,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对三系统耦合机理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采用GM(1,1)预测模型对2022—2026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呈现增长趋势,整体水平较低,高等教育发展最快,但在三系统中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全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截至2021年达到勉强协调状态,整体水平依旧偏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且持续存在,整体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特征与梯度格局;2022—2026年耦合协调度有所增长,大致延续了2010—2021年的变化趋势,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且地区差异依然存在。为此,我国需要发挥高等教育核心枢纽的支撑作用,依托新质人才培养促进“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政府要在宏观战略上统筹“三大战略”,形成“三位一体”螺旋发展合力;各地区要明确内外差异与发展重点,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耦合协调
高等教育区域化:多重空间的生产与互构
汤 建
(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高等教育区域化是“地理社会文化”多重空间的生产与互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通过国家在区域层面选择高等教育集聚区,重塑高等教育空间形态,实现地理空间的生产;以系列制度性安排引导高等教育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及高等教育要素的流动,规范高等教育空间秩序,拓宽社会空间的生产;在精神和实践双重维度塑造高等教育空间共识,促进文化空间的生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正处于从以传统规模集聚为主的地理空间生产向以知识创新为主的多维空间有机联动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要构建高等教育空间网络,促进“地理社会文化”多重空间的有机融合;创新高等教育空间制度,根据不同空间属性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培育高等教育空间意识,创生符合空间基础的区域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化;空间生产理论;地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高等教育集聚
软实力助力抑或硬实力支撑:
省域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邵剑耀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本研究基于组态视角,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地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揭示助推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结、共同影响的结果,并非单一因素直接推动;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软实力主推型、硬实力主推型、软硬实力共推型三条有效路径;从典型案例来看,代表前两条路径的省份均属于非东部地区,代表第三条路径的省份均属于东部地区。有鉴于此,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应考虑省际差异,打造高等教育改革试点与先行区,以点带面建设战略基点;准确把握省域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动错位发展;加强省域之间的协作与扶持,对口支援促进均衡发展。
关键词:地区软实力;地区硬实力;区域高等教育;省际差异;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数字变革中的
高校首席数据官工作机制及其嵌入研究
蔡连玉,胡易简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当前高校数字变革遭遇了多种形式的困顿:数字变革价值共识未达成,数字化转型内驱力不足;数字化投入不足与进展碎片化,整体推进机制需构建;数字化部门的责权利失衡,数字治理能力难以彰显;数字化主管整体素养不足,数字化领导力需提升。为此,高校亟须嵌入首席数据官工作机制。高校首席数据官工作机制有内外之分,前者关涉首席数据官的任职规范以及其所领导的数据治理中心职责界定,后者核心为合理规范首席数据官的责权利,以实现内外协作,为学校数字化转型提供必需的领导力支撑。高校在现有内部治理体系中嵌入首席数据官工作机制需要打造重视数据价值创造的组织文化,系统完善首席数据官工作机制的内外部要素,合理规范高校首席数据官的责权利,提升高校首席数据官群体的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高校;首席信息官;首席数据官;工作机制;机制嵌入;数字化素养
面向模式Ⅲ推进计算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刘进1,2,于宜田1,高媛2
(1.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2.南方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
摘 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突破为计算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但传统计算社会学科的发展道路并不完全适用于计算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根据学科建设模式的不同,传统计算社会科学可以概括为以计算语言学为代表的母学科全程参与计算社会科学分支学科建设的模式Ⅰ和以计算社会学与计算经济学为代表的母学科基于方法创新带动计算类交叉学科建设的模式Ⅱ。有别于模式Ⅰ、模式Ⅱ规律,计算高等教育学以母学科为分支学科提供大量数据及应用场景支持,可概括为模式Ⅲ。面向模式Ⅲ开展计算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应以高等教育学为中心,全面启动计算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以应用场景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研究与管理人员角色转变;以院校研究为重心,全面推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向中微观层面下沉。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高等教育学;计算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计算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学科建设
消费主义视域下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偏离及其引导路径
芮国星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空前繁荣,也使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消费主义思潮为主导的消费社会使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发生了理念的价值偏离、行为的理性偏离和组成的结构偏离。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消费文化和以市场逐利为本质的商业技术以及教育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消费偏离现象生成和蔓延的主要原因。因此,科学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需要以社会为保障、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依托社会各方、依托教育教学、依托日常生活帮助大学生确立求实的消费动机,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形成健康的消费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主义;消费动机;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偏离;消费价值观
向阳而生:
精英高校寒门学子积极情感能力的生成机制研究
——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
田贤鹏,曲俊利
(江南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为打破固有情感能力标签、促进不同类型学生更好发展,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19位精英高校寒门学子及7位相关当事人进行4轮深度访谈,系统探究了寒门学子积极情感能力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寒门学子的情感能力表现因人而异,受到自我效能、外部激励、成长体验、成功愿景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给寒门学子贴情感能力标签的做法并不可取;精英高校寒门学子积极情感能力的生成是一个系统复杂过程,包括萌发、成型和强化三个阶段;寒门境遇在学生积极情感能力塑造中具有独特价值,“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背后的积极情感能力塑造价值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基于此,外部关键主体要引导寒门促成家庭文化资本与情感资本的转化,更加重视底层磨难的独特育人价值;各主体应打破既有出身的固化认知标签,完善不同类型学生发展分类指导机制,强化外部激励和支持;寒门学子应主动打破对自身阶层的刻板认知,自主积累自信自爱、健康向上的心理资本,提升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精英高校;寒门学子;积极情感能力;扎根理论;自我效能;外部激励;成长体验;成功愿景
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系统运行模式研究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
李莎莎,龙宝新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互补互融、双向赋能、价值共创的实践,二者共同支撑着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聚集性、非线性、“流”特性、多样性等特征。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刺激反应”模型与回声模型,本研究提出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系统的单主体自适应微观行为模式与多主体交互宏观行为模式。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推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系统构建要主体联动,发挥产教融合系统生态圈的共生效应;资源统整,建立全链条式异质资源跨界联盟;机制创新,探索产教融合系统多层次调控机制。
关键词: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刺激反应”模型;回声模型
《教师法》修订背景下
公立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识别与治理
秦 涛,余聪颖
(华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上海 200237)
摘 要: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屡屡发生,高校相应调查处理存在诸多争议,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存在识别标准、治理程序和评判依据模糊等问题。在厘清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基础上,我国应遵循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明确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边界;建立和完善以调查与听证为核心的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程序;基于主客观标准、初再犯情节以及后续行为三方面评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过错程度,合理确定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惩戒等级。
关键词:公立高校;师德师风;师德失范行为;《教师法》;程序正义;比例原则
直播学习临场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
黄 艳1,林 巧1,李卫东2
(1.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华中科技大学 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利用直播学习临场感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是数字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本研究基于心流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构建了一个直播学习临场感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 096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直播学习临场感显著正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心流体验和学习投入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应迎合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直播学习临场感,帮助其增强心流体验、增加学习投入;大学生应全面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水平,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学习。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学习临场感;传播效果;心流体验;学习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