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科重点基地在创新中前进
学术传统深厚、学术视野宽广、国际交流频繁
【核心提示】学术研究要解决问题,特别是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记者注意到,东北文科重点基地的学者大都视野宽广,立足东北,面向全国,既着力解决东北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又进而思考全局性的重大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文科重点基地”)是按照“一流”和“唯一”的标准建设的,目前,东北地区共有13个各具特色的文科重点基地,它们的发展思路和实践经历从侧面反映着东北学术研究的进程。近日,本报记者相继走访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文科重点基地,与基地负责人就其学术传统、学术视野、国际交流现状等进行了交流采访。
学术传统:寓学术创新于深厚传统之中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记者注意到,东北文科重点基地大都高度重视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而且它们的创新实践都扎根于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之中。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对前提批判等一系列哲学重大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原创性探索,这也是对他长期哲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吉林大学的哲学研究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传统。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与创始人高清海先生在其哲学研究中进行了四次理论创新(挑战教条主义;改革教科书体系;力主实践思维方式、推动哲学观念更新;探索“类哲学”),可以说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刘丹岩、高清海到现在的孙正聿、孙立天、贺来等学者,坚持不断创新,使其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重镇。
凭借深厚的俄语教学与研究传统,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不断在创新中发展。中心主任孙淑芳告诉记者,中心特别注重自身的开放性与创新性,除申请并承担国家、黑龙江省课题项目外,中心拟自设项目“汉语对俄传播及俄罗斯语言政策研究”,课题组将吸纳俄罗斯文化、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科研人员参与研究,以增强开放性与流动性。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等其他东北文科重点基地也大都如此,在不断追求创新的学术历程中,拥有或正在形成自己的学术传统。记者还注意到,一些高校的某些学科也曾辉煌一时,但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失去了创新的动力,从而逐渐丧失原来的学术地位。
学术视野:研究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学术研究要解决问题,特别是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记者注意到,东北文科重点基地的学者大都视野宽广,立足东北,面向全国,既着力解决东北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又进而思考全局性的重大课题。
“我们中心位于长春市,但就研究视野而言,中心的学术眼光面向中国整个广袤的边疆地区,其重点是从东北到西北的我国北方边疆。中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都开展了研究工作,从而使我们能够对祖国边疆地区进行深入的学术观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向记者强调。
农村教育问题在农村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摸清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一直坚持在东北农村“走基层”调研,并将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全国各地。研究所所长邬志辉告诉记者,基层有许多在书斋里想象不到的有意思的新现象涌现出来,给学者提出许多值得思考和分析的新问题,研究方法也随之创新。目前,研究所通过对全国农村中小学校的调研,利用数学建模,对大量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农村教师的性别比例、年龄比例、受教育程度比例等具体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13年是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十周年,这既是东北区域发展问题,也是关涉全国战略发展大局的重大现实问题,其中经济发展是关键问题之一。在东北文科重点基地中,有五个属于经济研究领域,即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2013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编制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将振兴工作由前期以东北地区为主向巩固深化东北、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参与编写了《规划》,中心主任徐传谌说,《规划》从投资、融资、土地、财政四个方面对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提出优惠政策,将有利于老工业基地的深化改革。《规划》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10年来的经验和成果,结合全国各地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具体情况,将有利于助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深入开展。
学术平台:关注重大国际学术问题
独特的地缘优势使东北地区学者在与国内学界紧密交流的同时,更加注重国际局势特别是东北亚经济与政治形势的发展,并根据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主任金强一介绍,从2012年起,中心开始实施转型,从以往注重研究朝鲜半岛历史、文化转向为符合国家重大需求服务,更多关注于朝鲜半岛局势、图们江开发研究。由于特殊的文化优势和地缘环境,与国内其他研究机构相比,该研究中心能够获取更多的一手资料以及与朝鲜半岛学者交流的机会。2013年起,中心将与韩国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启“中韩专家战略对话”长效机制,并将于2014年起出版《朝鲜研究报告》,拓展对朝鲜半岛的多方面研究。
近年来中俄高层对话不断加强,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进一步发展,东北地区是我国和俄罗斯进行学术交流最多的地区之一。孙淑芳告诉记者,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在以往基础上,将加大国际合作项目和横向课题的申报力度,拟联合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术语机构申报2013年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术语学理论研究及术语培训”。
在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学术界已经成为世界学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外学术界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方面,东北文科重点基地走在了东北地区学术界的前沿,东北学者在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