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西部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西安召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为“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强大动力
6月14—16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第九届西部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西安召开,来自西部十二省(区、市)社科院及相关单位的百余位代表参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以“‘中国梦’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为主题,与会者就西部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界如何强化自我定位、服务地方发展、密切相互交流与推进创新工程等重大议题展开广泛研讨。
实现“中国梦”要求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所作为
武寅在讲话中说:“实现‘中国梦’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给予思想、理论以及方法上的指引和支持,这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光荣的使命,要求我们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围绕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要求,提出科学的理论和真知灼见的对策建议。”武寅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来自于现实生活,资政育人,服务社会,当好决策咨询始终是社科院的中心任务,要高度认识到社科院和社科工作者的定位,明确职责和使命。“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如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科学发展,是西部各省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在理论上有所阐释和突破。”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每一个民族成员的梦想。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团结协作之梦。”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正礼在会上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边明社表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应有先进的自然科学,更应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拥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梦想成真”的重要标志。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任宗哲认为,研究阐释“中国梦”是当前社科理论的首要任务之一,因此,地方社科院需要率先展开深入研究,通过研讨会等多样形式拓展研究领域。
陕西省副省长白阿莹说,“从推动‘中国梦’梦想成真的高度出发,不断强化思想建设和学风建设,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在研究工作的始终,就能够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仲康表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创新工程”激发出
中国特色社科研究的巨大能量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酝酿多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作为正式的国家规划,出现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武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部分省社科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后,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要探索、实践和完善。武寅表示,“实施‘创新工程’特别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在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重点提升科研质量水平,发挥好人才潜能,通过全面系统的实施、锲而不舍的努力来实现社科院发展和社科研究的新跨越、新突破”。
任宗哲认为,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这样重大的历史性课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作出与其使命相匹配的贡献,就必须对各个学科体系、各类学术观点、各种科研方法进行创新,这就更加突显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须以方法论为突破口,循序渐进构建创新制度,主要从“学科体系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创新”及拓展“学术交流与研究平台”三个方面入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安文华表示,只有以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为基础,以应用性对策研究为主导,以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带动理论创新的基础工程,才能把社科院建设成为一个科学化、体系化、制度化,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指导性的决策研究机构。
边明社建议,要继续创新中国的话语体系,持续研究总结各条战线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并推出一批高质量、宽领域、深层次的研究成果。任宗哲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需要“创新工程”的支持,而每个地区、每个地方社科院的现实条件不同,对其“创新工程”的设计也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西部社科院一定要结合实际,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通过研讨,与会者达成了基本共识,即要紧紧围绕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扎根西部地区广袤空间,立足西部开发的火热实践,突出西部特色,做好西部文章;同时,也要在贴近现实、服务社会的共同价值目标下,在课题攻关、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区域间各兄弟社科院深化交流。如此一来,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能够在服务西部发展大局、践行“中国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