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学术前沿  > 正文
学术兼职乱象亟待规范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9-9

      浏览某些学术机构或高校的网站,时常可见某教授或知名人士被聘为兼职教授的消息。当前,学术兼职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高校推动协同创新的整体背景下,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横向联合需要学者兼职以实现学术交流、优势互补。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正常的学术兼职之外,目前学界还存在一些乱象。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值得引起关注并加以规范治理,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青年学者兼职或属无奈之举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学者兼职群体中,青年学者不在少数,他们兼职的形式主要有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有学者向记者表示,青年学者兼职是现实经济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谈及学者兼职这一话题,青年学者焦磊(化名)别有一番体会。2012年,焦磊博士毕业,和成都市某高校签约,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但现实并没有他想象般顺利,刚入职不久,工资低,没职称,申请课题难度大,但结婚、买房、赡养父母等问题却接踵而来。

  2012年夏天,焦磊开始在成都市一所三本院校兼职代课。一学期下来近2万元的代课收入让他的经济压力得以缓解。但学术理想与经济现实的冲突让他很纠结:“我自认为是一个有学术追求的人,读博期间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但迫于生活压力,我没有更多时间用于学术研究,内心很矛盾,却无可奈何。”

  事实上,焦磊的经历并不是个案。由于课题申请难度较大,青年学者普遍面临现实经济压力。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北京社会发展报告》显示,副教授2010年的年收入最低只有2.8万元,讲师最低只有2.2万元。现实的困顿让青年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市场,从事兼职,忽视了本职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相较于青年学者,知名教授的学术兼职更容易引发社会关注。2011年,一知名高校某教授被曝违规兼职,同时在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担任全职岗位工作,一时引发公众热议。该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兼职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兼职十多家单位的都有,这是制度性问题。”

  学者兼职利弊并存

  兼职教授对高校的学术交流、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等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然而另一方面,高校不规范的兼职管理体制也导致了学者兼职无序甚至违规兼职的现象。

  知名的兼职教授可凭借自身经验, 对高校新兴学科及薄弱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并帮助组建梯队,以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余西云告诉记者,在考古界,一些考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到大学兼职的比较多。这些机构科研人员较多,但基本上不具备教学功能,既不利于人才培养,也无益于科研水平的提升。这些机构的科研人员对于到大学兼职从事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性。而且高校考古专业发展很快,师资明显不足,需要暂时聘请一些专家助阵。只要管理到位,总的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顾海兵告诉记者,对于学者的兼职行为国家政策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各个高校的章程对学者在企业兼职、担任职务有一定限制,但对学者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一般没有硬性规定。因此,在判定学者兼职行为的正当性时,要区分学者是否同时在多所大学都担任全职教授,本单位是否同意等情况。

  有学者表示,现如今,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多如牛毛,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所难免。真正能够负起责任、发挥实际作用的恐怕不多。

  事实上,早在2010年,数学大师丘成桐曾对国内教授兼职过多的现象提出过批评,认为其已成公害。过多的兼职必然使教授分心,使其难以集中精力搞学术研究,最终导致中国学术水平整体下降。

  部分高校缘何聘请兼职教授?而教授又为何热衷于学术兼职?顾海兵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教授兼职源于经济利益驱使,把兼职作为牟取利益的手段,而所兼职的单位则利用教授的名誉和地位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以提升单位荣誉、实力排名等。

  治本要靠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有学者指出,当前诸多学科仍面临优秀人才紧缺的问题,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知名教授的智力支持,而学术兼职是盘活人才交流机制的重要手段。客观地讲,教授兼职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规范。

  有观点认为,部分高校在教师行为规范的监督方面有所缺失,这一观点得到了焦磊的印证。他坦承,他所在的高校只要求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按时参加学校、学院的会议,完成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对于教师兼职行为并不干涉。

  “对于一些不知名的高校而言,由于杰出的科研人员较少,要想在短期内拿出重要学术成果,只能聘请知名教授兼职。”山东某科研机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出于上述原因,部分高校对兼职教授的监管比较宽松,甚至允许其长期脱岗。

  顾海兵表示,外出兼职并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有可能对所在单位的声誉造成损害。高校应制定兼职教授聘任条件,坚守聘任门槛,在聘用前要对候选人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对于不满足条件者坚决不予录用。

  学者们表示,应该组建学术共同体来规范兼职行为,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完善学术评价体系,通过学术管理配置学术资源,让学术资源真正用于学术研究。唯如此,学者才能真正从利益共同体、学术潜规则中突围,不再将主要精力用于申请课题和项目,而能认真踏实地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