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术前沿  > 正文
访美国耶鲁大学新任校长彼得·萨洛韦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9-9

科研经费不足使美国陷入“创新赤字”——访美国耶鲁大学新任校长彼得·萨洛韦

 8月初,美国耶鲁大学新任校长彼得·萨洛韦(Peter Salovey)和其他164位高校校长联名致信总统奥巴马和美国国会,要求恢复高等教育研究联邦基金,扭转美国“创新赤字”的现状。萨洛韦在信中称,其他国家创新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美国却一再削减高校研究联邦资助,创新研究的未来发展岌岌可危。
  
  作为耶鲁大学的第23位校长,刚刚上任的彼得·萨洛韦除了应对教育与科研经费的危机以外,还将为耶鲁大学带来哪些新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当前的美国高等教育面临何种挑战?中美在教育界的交流情况如何?本报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他。
  
  《中国社会科学报》:萨洛韦先生,首先祝贺您成为耶鲁大学的新任校长。耶鲁大学是美国历史上创立最早的高校之一,素有“总统摇篮”之称,您认为它有哪些优良的教学与学术传统?
  
  萨洛韦:耶鲁大学成立于1701年,迄今已有312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我认为耶鲁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可以归纳为三点:首先,它十分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潜能,希望他们在课堂上和课余都能充分展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也是耶鲁大学能够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政坛领导者的原因之一;其次,耶鲁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非常注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同步发展;再次,我个人也曾在耶鲁大学求学,并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学生,耶鲁大学宽松的学风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不仅能够博览群书、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学术兴趣,还有机会与知名学者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您曾提出著名的“情商”理论。校长萨洛韦和心理学家萨洛韦,您更喜欢哪一个身份?
  
  萨洛韦:我既是耶鲁大学的校长,也是心理学教授,两个身份对我而言都非常重要。事实上,研究心理学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研究人员,我会开展许多与心理学有关的课程;现在,身为校长的我,无论是管理一个团队还是公开发表演讲,无论是为学校募集资金还是处理日常的人际关系,都能从过去的心理学教学经验中获益良多,这些经验能帮助我更好地履行校长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提出将在任期内,积极建设一个团结的(unified)、易接近的(accessible)、富有创新性的(innovative)、卓越的(excellent)耶鲁大学。这四个目标对耶鲁大学未来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萨洛韦:这是我任期内最主要的目标。所谓“团结”,是希望耶鲁大学将来能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进一步整合学校的教育和学术资源,将创新性教育项目和创新性研究项目集合起来,同时加强不同学院之间,如耶鲁艺术学院和工程学院之间的合作等,提高耶鲁的综合实力,发挥更大的优势,这也是我在任期内最为关注的目标。“易接近”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耶鲁宝贵的知识财富,让更多人能利用耶鲁的学术资源、人文资源等无形资产。说到创新,耶鲁创造了美国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例如设立了美国第一个博士学位、第一个硕士学位,还有令我骄傲的是,第一个赴海外留学的中国人选择的就是耶鲁大学。而我现在要做的是接过创新的接力棒,保持耶鲁大学在创新领域的优良传统。以上都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卓越的耶鲁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的耶鲁大学和美国高等教育面临哪些挑战?
  
  萨洛韦:当前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费问题,大学开展基础研究、发放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经费不足。未来,耶鲁大学希望仍能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经费上的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另外,我想谈谈目前大众热议的“慕课”(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MOOCs)。其实,大多数学生来到耶鲁大学并不是为了体验校园生活,而是为了和更多的人交流。耶鲁大学非常愿意与世界各地分享自身的学术资源。目前,耶鲁大学已经设立了许多网络开放课程,同时积极关注一些新的在线平台和技术,努力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在线工具和技术相结合,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线观看视频、发起讨论,利用适应性教学系统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相互交流。这些都为耶鲁大学的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利用新的工具让传统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介绍一下耶鲁大学与亚洲,尤其是中国高校之间的交流情况?
  
  萨洛韦:耶鲁大学与亚洲地区的高校有许多交流。例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创办了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age),但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更让我感到骄傲。耶鲁大学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其他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合作项目,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应该是北京大学的耶鲁—北京大学法律研究中心。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与北京大学法学专家曾围绕诸多专业问题展开研究。2006年,两校还联手建立了“北大—耶鲁联合本科生项目”,尝试了全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耶鲁大学选派了许多学生到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进行暑期交流,学习普通话,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