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20日,由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社会科学报》协办,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国内近30余所(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红星集团、永锋钢铁等的企业家11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家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收到论文近80篇。
樊丽明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全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和经济哲学界同仁们的一件盛事。首先,经济哲学学术渊源悠久,学术底蕴深厚。古典经济学的开山始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堪称“开经济哲学的先河”,而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资本论》可谓经济发展史上的伟大丰碑。哲学是他们创立伟大经济学领域的灵魂。其次,经济哲学适应时代呼唤和实践诉求而诞生,有助于将经济学理论引入新境界,发展前程远大。全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虚拟资本主导的国际资本经济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当代危机凸显的发达国家经济内部长期挤压的深刻性矛盾,已经超越了当代主流经济学的解释范围和应对能力。人类至今甚至没有找到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路径,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进行解剖分析,将人类经济学理论引入新的境界,引导我们走出当代世界面临的危机。再次,经济哲学研究应当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经济形态,13亿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旷世伟业,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经济规律,打造中国气派的经济哲学研究理论。樊校长还指出,作为国内建校历史最久的财经院校,上海财经大学有着开展经济哲学研究的特定优势,上海财经大学学者们要充分发挥作用,不负重望,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好服务,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梁树发教授宣布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成立,并与樊丽明校长、张雄会长、鲁品越教授一起共同为研究会揭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委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荣跃明同志到会祝贺并致辞。另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刘世军专职副主席、中宣部理论局原局长靳辉明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会会长程恩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魏小萍研究员也到会致辞。他们一致认为,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的成立意义重大、适逢其时,对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所需的问题诊断、智力支持、战略设计必将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张雄教授,对长期以来从事并支持经济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对学校领导、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职能部门对经济哲学学科发展给予的指导、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认为,经济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拉动,经济哲学要积极从另一个方面对财经专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成立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宇教授主持。大会完成了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的选举工作,并邀请国内经济学、哲学等著名专家,以及企业界领袖担任研究会顾问,为研究会以后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力量。
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着力于理论研究和现实关怀的紧密结合,在注重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联姻”的基础上,把对中国当下经济现实的关注作为自身一项重要的问题视域。在此次研讨会上,中央电视台经济新闻频道专门拍摄了“媒体、学界与商界互动:脚踏实地、仰望天空、走向市场深处的哲学”电视专题片。俞吾金教授、张雄教授、陈少峰教授、鲁品越教授等哲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与经济学家张宇教授、企业家领袖红星集团董事长车建新先生,就企业家精神塑造、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建设、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未来走向、财富创造与人生哲学、哲学与企业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和热烈讨论。与会专家认为,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改变,是学术研讨会所尝试的一个重要创新。
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国经济改革的哲学在场性:走向新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主要内容有:一是结合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家学者们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顶层设计”,单靠一个学科的知识原理是难以完成的。今天经济改革所遭遇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它呼唤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的互动,从整体上为经济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确定提供理论资源。这样既可以由此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也可以更好地把学术产品运用到社会服务中来;二是与会专家学者们一致关注并讨论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经济正义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等等。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数据的增加,更关切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分配正义和社会正义问题,这是决定下一步中国经济改革能否渡过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重要的手段是改革开放。唯有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实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资源约束、结构失衡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从精神层面和经济意识形态的视角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上海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中的一大创新。既要看到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是一个静态政策制定的完成过程,又要看到自贸区的实际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允许不断试错的动态实践过程;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渐进完善的过程,要合理处理好与国内现有体制、机制、政策相对接的问题,尤其是需要从政治哲学角度考虑它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创新意义。自由贸易经济不只是关涉到物质文明交往的问题,更关涉到精神文明交往的问题,需要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资源,重点思考这一创新在全国所带来的积极的、正能量的效应;对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要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看待这一创新。既要看到这一举措将要带来经济发展哪些方面的不平衡,用新的平衡去转换旧的不平衡。要预见到会在哪些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总之,要不断总结、提炼、上升为一般理论,为其提供合理合法性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