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工作研究  > 正文
张维维:深化改革 抓住战略机遇期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1

深化改革 抓住战略机遇期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 张维维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是惠及民生之策,也是社会建设之要。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顶端,起着更加重要的带动作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教育正在朝着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高等教育完成了规模的扩张。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建设一流,必须努力实现从望其项背到比肩相行的跨越。这是高等教育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教育梦。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回应人民的期盼,就是要有:满意的教育质量,满意的公平机制,满意的社会贡献。

  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质量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那么,怎样把握内涵发展实质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总结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确认,无论是提高教育质量还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都要打造卓越的学科建设体系、卓越的人才培养体系、卓越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卓越的文化传承和引领体系等,还要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对社会的知识贡献。

  但是在实现诸多的卓越体系中,我们改革的重点如何突破?在传承发展和创新发展中重点思考什么?从战略思考的角度说,应当把握好教育规律、教育思想、组织架构和培养模式的有机贯穿。

  第一,思考和探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规律。认识和把握“教”和“育”的规律及其两者的高度统一。“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不仅要把握和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品德行为及责任担当。懂得和掌握教育规律,就是要努力实现“教”和“育”的观念、方法以及要求的一致性。

  第二,继承和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和文明,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教育是“人”的教育和培养。教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人们在学校所接受的知识被遗忘后留存下来的精华,包括观念、方法、精神和思考习惯等。

  梳理总结并形成共识的教育思想,应当体现一所学校办学历史中所形成的特质,其内涵既反映了办学的传统和理念,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体现教育规律、教学行为的思想和认知,体现传授知识、教做人、修品行的完整关系。所以,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总结好教育思想并落实在行动中。

  第三,建设清晰的现代组织运行机构和保障。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同时,构建有效的学术组织制度,理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构建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环境与空间,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并打造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管理文化。

  同时,探索建立董事会和理事会制度,确定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参与和合作。从而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

  第四,创新和实践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 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体系。一方面,需要优秀的师资以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付诸于各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更为重要,因而必须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怎样改变传统的育人方式?应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入到新的教学模式中,覆盖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实现“有教无类”。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

  建立人民满意的公平机制

  今天的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国人对接受更好的教育期盼越来越高。

  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要有政府的政策,优化调整结构;要有社会的监督,形成有效约束。但对于大学自身,需要的是努力提升教育品质,在人才培养中实现优质教育的公平。

  第一,政府的责任。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的倾斜,构建区域教育联盟和协作体,弥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随着现代信息的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均衡区域间的平衡。同时应健全国家资助体系予以保障。

  第二,大学的责任。高等教育必须将自身实现优质教育的努力,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新境界,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不断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也是大学应当创新发展的动力所在。

  教育公平还要防止高等教育行为的腐败。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发生的一些少数有损教育形象的事,使社会和公众质疑教育的不当行为,如招生领域和工程建设方面的腐败、学术不端以及有悖教师职业操守的行为,还有一些背离社会准则和法规的“潜规则”等,引起社会对教育的质疑。

  为此,高等教育要倡导廉洁办学和公平办学,积极回应社会的质疑。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教师履行职业道德,“学问担当人师,品行堪称楷模”。让成长中的学子感受到做人做事的价值导向,让社会和公众对教育怀抱敬畏之情。

  第三,社会的责任。有关教育的公平不仅体现在起点,同样要将其贯穿在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结果。高等教育承担的社会承诺。

  大学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培养体系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学应当向社会庄严承诺,并接受社会的评估检查。

  应当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政策体系,在国家主导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认可,并参照国际标准等效要素的评估制度和质量标准体系。运用评估手段,引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促进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在规范的制度下,将评估的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对接国际互认体系。大学应当有勇气担当起这样的责任,通过定期的制度化评估,健全完善大学自我健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实现人民满意的社会贡献

  现代社会的进步,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有了更多的期待,高等教育应当与经济和科技结合,在支撑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应当对经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提高对经济社会贡献力。高等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特殊作用。在输送人才之外,既要努力造就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也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国家急需,开展核心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

  要通过协同创新和政产学研,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工程技术服务,解决当今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力。

  要打造思想和文化的智库。大学要不断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更好地担当国家的智库,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改革提供政策辨析、规划研究以及思想导向宣讲等,让大学成为思想和文化的思想库。

  大学文化就其反映的精神追求,提供着一种价值取向,凸显其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核心价值。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中,大学应体现正确的文化导向和价值追求,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

  要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高等教育履行对社会的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所在,应当为社会提供更为多元和多层次的服务。如提供公共事务的服务,诸如政府规划、城市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干部培训、赈灾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论证和组织等。

  又如,在企业技术更新、农业经济、成果转换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援服务。还可以提供办学特色相关的服务,诸如医疗保健、法律援助、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等。随着国家社会建设的推进,社区环境下的这种服务将会更为普遍。专家和学者将能够以自己的专业学识所长,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使社会大众从中受益。

  (注:本文根据作者在“首届北京高校党委书记论坛”上的发言编辑整理。)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