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工作研究  > 正文
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多样化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3-4

 学校垄断了教育的最大弊病是灭绝了教育的多样性,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从西方过来的,因此中西方都存在这一问题。但西方的学校的大系统之中还存在着多样性,而中国学校之间却差异甚小。因此可以说,在教育方式与风格的单一性上,中国首当其冲。

  学校垄断教育的问题是显然的,但改革的思路却大相径庭。毛泽东推行不破不立,他破得痛快,最终一无所获,只好任由后人复辟和回归。教育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不立不破。如果我们建立不起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何必急于打破旧的制度呢?如果我们建立起这样的方式,破旧还是需要操心的事情吗?立的思路不是实验,实验有自上而下的计划的味道。它是自下而上的真实的教育活动。如果我们的社会宽容了这样的教育活动,就将慢慢形成一个非单一的生态。让多样的教育形式在共生中对比,由受教育者用脚来投票。别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是现行方式的小的改变,也可以是全新的异类。

  南方科技大学企图开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一直努力在发授学历和招生权利上得到教育部的允准。推进极为困难,前景绝不乐观。笔者的看法是,他可以选择一条更为决绝的、特立独行的道路,索性不加入教育部的招生系统,完全自主招生。发授不被教育部承认,因而暂时接受范围极其狭窄的学历。自己努力培养人才,争取早日让用人单位青睐他们的学历。首要的难题是招生,有没有学生和家长愿意和他们一道去承担风险。应届的高三学生中总分不理想、但真正具有潜力的优秀分子一定不乏其人。重要的是如何发现他们,说服他们踏上风险之旅。初创期必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乃至要大规模“烧钱”,因此道路一定坎坷。但在现行系统外,肯定要比系统内,更有望成就异类。

  当代私塾与读经小学的新闻,几年来不绝于耳。围绕读经的争论也曾热闹过。我对读经的方式不置可否,但我愿意看到这类教育机构的成长发育。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一个孩子加入到无数人参与的竞争中,将自己打造得和别人一样,有什么前途?还不如学点同龄人中稀缺的东西。日后他自然还要到社会中补充生活的必要技能。说不定早期的经文和后来入世的知识会发生某种融合。

  自西学进入中国后,中国的中学就有男校、女校、混校三种形式。“文革”后期终结了男校、女校的历史,以后统统是男女混校。近年来又有呼声倡议成立女校。我赞同这一主张,也赞同恢复一些男校,我不是赞同一统的性别分校,而是希望看到三种学校共存:男校、女校、混校。人的性格天生就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笔重要的社会资源。如果大家的性格开始趋同,这意味着某种资源的枯竭。好的教育不应该抑制某种性格。每一种性格都不意味着优点或缺点,而是特点。不同的人在社会上有不同的用场。不同不仅意味着知识上的差异,还意味着性格。同业的人知识上能有多大差别呢?他们的互补更主要的在于性格。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的教育拘于一格。教育要从多方面“破除一格”。三种学校并存,是其维度之一。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村庄学校中的学生数量锐减,同龄人数常常很少。以往的方式受到挑战。面对这种新局面,教育部出台了“撤点”“中心校”的政策,即撤销了一些村庄中的学校,将学生统统转移到镇里的中心校去读书。于是出现了交通问题,交通费基本是家庭自己埋单。孩子太小,家长常常不放心,有些母亲便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到镇里租房陪孩子读书。对“中心校”的政策我不敢苟同。不仅因为这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这宗旨是不允许增加家庭受教育的成本的;还因为这一政策破坏了很多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还因为它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大旗下,强化单一的教育方式。人们居住与生活的方式从来是不一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孩子不能离开父母,如此安排恰恰是最不懂得教育为何物的。超小型小学没什么不行,没什么不好。师资的困难可以靠轮转来解决。超小型小学是一种风格,此中成长的人别有一种性格。我们不是为了追求多一种性格而为之辩护,是反对人为地、强行地改变公民的生存方式;教育方式是附着在生存方式之上的。

  我们总是将初中以下的辍学行为污名化。西方社会强制实行义务教育,不学习是犯法的。我觉得义务教育是双刃剑,其积极面是促使政府保证各地教育条件的落实,其负面是强化了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催化了现代社会的单一化。理想的状态是,保证教育条件的提供,让愿意的人在初中以下的学校读书没有任何顾虑。但是不愿意的人可以不参加,在社会上他们同样可以增长才干。我怀疑一个不愿意在学校读书的人,能够在那里学到多少东西。我愿意将必学的界限从初中毕业推前到小学毕业。

  高学历上的军备竞赛导致学习年份的增长,成本巨大,从社会层面上看得不偿失。但无法硬性抑制。在如此情况之下,减少研究生的名额,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博弈方式的出台。稳健有效的办法有二:其一,说服官场达成共识,博士学历在录用和晋升中不加分,甚至减分,因为你因此减少了基层的历练,且权力的运作不需要高深的学术训练;其二,说服媒体、公司等用人单位接受这样的认识:完成你们的工作,博士未必强于硕士,硕士未必强于学士。当读博不利于进入官场,用人单位不求高学历时,军备竞赛才能缓解。缓解了高学历的竞争,才能使大家早日进入社会。毕业后愿意学习的人寻找适宜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不捆绑不愿学习的人,不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社会中虚假的东西太多,学习也不可能不被虚假捆绑。只有当大家开始真实的学习后,个人方有性情才干,社会才坚实可靠。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