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梦”推动“中国梦”——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代表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师范院校理应回应筑梦、追梦和圆梦的时代呼唤,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追梦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代表这样说。
记者: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师范院校肩负着何种责任和使命?
刘益春代表: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其培养离不开卓越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他们能够深入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中,把知识由科研形态转化为教学形态,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培养这样高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正是师范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记者:在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方面,东北师范大学有哪些创新机制和培养经验?
刘益春代表: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是系统工程,师范大学难以独立完成,需要职前与职后相衔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在校内,修订了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开展了师范专业自我诊断评估,加强学科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在校外,形成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学校”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即由东北师大牵头,与东北三省教育厅联合创建“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学生进入实验区实习,东北师大教师与实验区教师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并完成基层调研。同时,东北师大免费为原岗位部分在职教师提供培训。
记者:“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的实践效果如何?未来还将进行哪些探索?
刘益春代表:实验区基本实现了师范生实践教学、基础教育研究、在职教师培训、教育资源平台四大功能的统一。在其辐射作用下,学校还牵头联合成立了“东北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和“教师教育东北协同创新中心”。未来东北师大将推动实验区教师教育研究国际化,解决更多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推动协同创新中心与综合性大学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