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工作研究  > 正文
人大代表问诊职业教育:师资是基础 歧视是瓶颈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3-12

  “就我这个学校,高职学生每年的就业率在95%以上,剩下5%根本不是找不到工作,是自主创业去了。”

  全国人大代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11日在全国人大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集体采访,回答了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关问题。她表示,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后的收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丝毫不比本科以上的学生要差,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非常的不均衡”,在沈琪芳看来,中国职业教育近年来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完全不匹配。从基层来讲,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师资、设备。这两者的背后就是投入、经费的不足。

  她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不一样,它特别注重学生的技能,学生的动手,对设备要求很高。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地市级职业院校这方面投入不足,“如我所在的学校,属于三线城市,我们有31个专业,但是工科专业只有8个,按照地方经济发展,最需要的是大量工科专业迅速建立。但是由于瓶颈,非常慢”。

  不过,国务院常务会议此前对职业教育的部署让沈琪芳感到兴奋。“职业教育在中国人才培养当中,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她表示,国务院的系列安排,纵向上,把职业教育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全部打通,横向上,学校和社会、学校和企业、专业和行业都可以融通。

  不过沈琪芳提醒,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是打破歧视。她表示,目前中国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是空前的,技术性岗位收入超过机关收入的情形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发生,但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并不匹配。社会应该扭转认识。

  这一观点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的认同。他表示,中国未来需要把崇尚学历的社会,变成崇尚素质的社会。同时,让职业教育向高层次走,也可以一直走到博士去。但这要转变观念,不是一时之事。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