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家• 名师• 团队>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古教授”是怎么炼成的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17

      近日网上流传这样一则帖子,值得玩味:

  图书馆里,一名学生正为微积分证明抓耳挠腮,此时,扫地大妈从身边走过,小声地说“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试试”,随后飘然而去,该同学豁然开朗。

  这则看似颇具戏剧性的帖子,主人公确有其人,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同学口中亲切的“古教授”,一位年轻时攻读高等数学专业,后来从事高等数学教学工作,现在从事保洁员工作的老同志。他在工作之余,在图书馆里热心为同学解决在高等数学专业学习时遇到的难题。

  帖子在网上被很多网友关注并转载,大家将这位老者称为“神一样的教授”,很多热心网友还津津乐道于“古教授”保洁员的真实身份。

  如果事件仅仅被解读为老同志在晚年发挥余热,或许并不能完全解释这则帖子在网上被关注和转载的热度,也未揭示出帖子背后更值得深思的内容。

  比如,当同学们未经约定,就自发地将一位能给予他们帮助的老人亲切地称为“教授”,当同学们并没有因得知“教授”的真实身份是一名保洁员而放弃尊重。我们惊讶地发现,其实,在人与人关系日渐淡漠的今天,老人与大学生们之间的友谊很可贵,在他们之间,没有阶层、没有身份,只有最为朴素的相互帮助与相互尊重。

  再有,当大学校园逐渐被社会上渐盛的浮躁之风浸染,当大学教授每天被各种课题、各种项目占据了绝大部分精力,当学生与导师见面也需“预约”,当大学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为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忙忙碌碌。“古教授”的出现,恰恰满足了大学生们对心目中好老师的一份简单期望。

  “古教授”并非真“教授”,只是大学生们心中的“教授”,但正因如此,才具有了格外宝贵的意义。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