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家• 名师• 团队>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让年轻英才秀出“好声音”——解析江苏大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招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18


   江苏大学家蚕细小病毒课题组70%的成员是青年教师,近4年已经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奕 摄 

  近年来,江苏大学涌现出一大批蓬勃向上的青年学术“明星”:38岁的邹小波,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江苏省十大科技之星;37岁的董明东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33岁的徐立章,获得过部省级一等奖、江苏省专利金奖和金桥奖,是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80后”黄志鹏,作为核心成员,所在团队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

  这些人才的脱颖而出源于江苏大学一贯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全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大约占到教师总数的30%,这是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希望所在。”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说。学校采取措施给青年人才“压担子”,也让青年人才“挑担子”,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发展的舞台和成长的空间。

  团队培育,青年教师才有飞翔的翅膀

  在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中,一个青年教师以助理研究员的身份获得了面上项目78万元的资助,这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极为少见。

  这位年轻人叫胡朝阳,到江苏大学生命科学院工作仅两年多时间,第一年获得了国家博士后基金,第二年便收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是什么帮助他迅速成长?原来,他所在的家蚕细小病毒课题组,在家蚕二分DNA病毒研究方面位于国际领先行列。去年4月,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批准创建了一个新的病毒科,并定义他们研究的家蚕二分浓核病毒为新创建科的代表种。“青年教师靠单打独斗很难成长,只有依靠好的团队和好的平台形成合力,才能迅速成长起来。”胡朝阳体会到。

  “从青年教师进校的第一天,学校就用项目的形式对其进行管理和培养。”江苏大学科技处处长赵玉涛介绍,学校为每位青年教师提供5到10万元不等的人才启动基金,培养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每一位青年教师迅速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尽快融入团队,优先扶持40岁以下青年教师申报政府计划项目。

  “人才+团队+项目”的青年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三年时间,江苏大学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就翻了一番,青年基金数占全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总数的47.7%,显示出了青年教师队伍的强大后劲。

  梯队建设,青年教师没有成长烦恼

  曾经,“没有上课经验教学能力如何培养?”“在新的研究领域自身专业水平怎样提升?”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常会有的困惑。江苏大学加强指导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建立起“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梯队建设体系,让青年教师尽快走出困惑期、度过磨合期。

  从毫无教学经验,到屡次斩获校教学大赛、教学质量奖一等奖,青年教师周德军说,这得益于他的“助理教学”经历,“退休教师隔三差五的教学督导、教研室每周一次的集体研讨,帮助我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

  江苏大学实施的“青年教师助理教学制度”,要求没有高校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要通过为期一年的助理教学考核和课程教学团队的培养,才能取得任课资格,走上本科生讲台。手把手的传帮带之下,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去年,该校4万多名大学生投票产生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30岁出头的年轻教师占据了其中7个席位,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长为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

  在江苏大学理工科院系,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青年教师工作的第一年里,工作岗位在实验室,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科研在团队,“三岗流动”有效夯实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两端孵化,青年教师加速起航

  “418,天天见!”对于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来说,418房间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原来,为了浓郁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氛围,电气学院设立了院级青年教师孵化基地——418工作室,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电脑和办公设施,所有的青年教师都要按照研究院的工作模式,实行“坐班制”。同时,学院所在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每年拨出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资助青年教师在学院内部孵化,开展学科预演。在这项经费的支持下,这两年青年教师SCI高水平论文的发表率提升了近90%。

  支持青年教师成长,江苏大学每个学院都有“独门”的孵化利器。药学院青年教师魏渊专业研究方向是药物代谢,2009年他获得了学院的“院长科研启动基金”,3年累计接受3万元的资助。“这笔费用对我申请项目提供了很多帮助。”魏渊告诉笔者,用院长基金来获取预实验数据,3年下来他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入选了“江苏省企业博士聚集计划”。

  在学校层面,从去年开始,江苏大学投入巨资实施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每年遴选6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为期4年的重点培养和孵化,聘请相应领域的专家作为学业导师促进他们尽快成长。相应地,青年骨干教师在4年的培养期内,必须获批1项国家级课题,年龄38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每年申报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通过连续5年的重点打造,江苏大学将形成一支由300名左右的优秀中青年组成的学术骨干队伍。

  国际化历练,助推青年教师腾飞

  原先,江苏大学的青年教师崇尚“访名校,拜名师”,如今,“访国际名校,拜国际名师”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普遍共识。

  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流体机械的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国内顶尖水平,每年都要拨出80万元用于资助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中心31名70后青年教师都去过或即将赴国外、境外名校长期交流访问。去年9月,已有5名青年教师作为江苏省首批高校赴境外研修团队成员,到香港理工大学交流访问半年;通过国家公派、省级公派留学基金的赞助,还有7名年轻教师将赴美国、德国等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研修。

  “参与国际交流是件双赢的事,对青年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对学科发展都大有好处。”流体中心副主任袁建平2010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当访问学者,自身的国际研究视野得到了充分地扩展,在他的牵线搭桥之下,昆士兰科技大学和江苏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进一步扩大了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为强化“国际化”程度,江苏大学明确提出45周岁以下晋升正高职务的教师,必须具有6个月以上的海外经历。学校设立了两个专项基金:一个是“师资培训出国留学专项基金”,每年选派出60名左右的青年教师到世界前200名高校,或者学科专业处于世界一流的大学留学深造;另一个是“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用于资助教师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他们担任国外高水平学术期刊编委等,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一大批青年优秀人才的茁壮成长,有力支撑了江苏大学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仅2012年,该校就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141项,申请发明专利278件、授权专利264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各1项,新增“3个博士后流动站,1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