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材• 方法>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好的课堂应抓住学生的心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5-8-21

          近日,《中国青年报》的多篇报道关注了时下大学教学质量的问题——《一封来信再揭大学教育弊病》从学生角度反映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陈旧的培养模式和“水课”消磨了大学生的青春时光;《大学教师的挣扎:严格还是放水》从施教者角度审视高等教育培养学生质量下滑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觉得课堂太“水”?

  首先是内容陈旧,实用性减弱。如今“读书无用”的说法不时出现。在学生看来,课堂所讲内容没什么价值,将来就业派不上用场,考试混过去就好。比如,令人头痛的数学课,很多人说“有啥用,买菜难道要解函数吗?”还有一些课程与主修专业并无太大关联,所以有的学生不认真学,甚至选择逃课。

  “学以致用”,有媒体报道郑州一所高校开设了“情商课”。情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隐性法宝,因实用性强,这门课成为全校逃课率最低、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甚至还有外系学生来蹭课。这值得思考。

  其次,枯燥无聊或老生常谈的内容是课堂雷区。比如高校中逃课率较高的某些课程,初中在学、高中在学、大学在学,考上研究生后发现——还要学,而内容几乎相同。于是不少学生会产生一种抵制和厌烦情绪。

  另外,老师“奇葩”也是有些学生不好好上课的原因。比如,有的老师总是“满堂灌”式教学,沉闷乏味;有的照本宣科——“都是汉字,谁不认识”;有的对别人温和有礼,对学生高冷淡漠,两幅面孔令人反感;还有的常“跑题”,总讲自己如何牛、自己的孩子如何好……

  学生们没兴趣、不爱学、逃课率高,自然有对自己要求不严、自由散漫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有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授方式、内容滞后,跟不上这一代孩子思维和喜好的问题。如果说他们成长过程中,周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唯独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还是老样子,那么出现一些尴尬的局面,或许不难理解。

  归根结底,高等教育抓不住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抓不住学生的心,不知道可能也不想知道学生们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学校、老师在学生那里“费力不讨好”,化解这种局面也并非多难:引进一些教学人才时,不妨先试讲,给学生们一定的建议权和选择权;鼓励、奖励老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要一套教案一用几十年;专业和课程设置应尽可能与时俱进,多与社会实际“接轨”,注重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等等。

  在大学不断扩招、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的现实语境下,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关乎学生未来,更关乎高校出路。(吴迪)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