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的出版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息息相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对高校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组织了全国几百所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进行面向21世纪的教材编写,高校不再统一设置学科教学大纲和使用统一的学科教材,而是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使用教材。当时高校选择教材,主要是从新华书店总店提供的春、秋两季的《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上选用。1999年以后,高校扩招政策开始实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与之相呼应,高校教材出版也进入了繁荣兴盛的发展阶段。
十年来高校教材出版回顾
从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5~2011七年年度统计数据(见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七年间,高校教材出版的品种数增长了75.26%以上。
这种高校教材出版品种的持续增长态势,也可以从《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征订品种数量的增长中得到印证。从2004年~2010年《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春季)征订数据来看,其征订品种数量亦是持续稳步增长,品种数从2004年的27996种增加至2010年的76032种,几乎增长了两倍。
近十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高校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出版社高校教材出版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步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出版向全面为教学服务的立体教材出版延伸。
上个世纪90年代,高校教材出版队伍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主,一些大学出版社也义不容辞地参与其中。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更多的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看到了新的商机,不仅科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成为高校教材出版的大社,很多中央社、地方社、专业社也投入到高校教材的出版竞争中。同时,由于高校教材出版不设门槛,越来越多的民营书商也乘势加盟到高校教材出版的队伍中来了。
近年来,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为代表的教材出版大社,不仅在出版教材学科品种上更加完备,也十分重视精品教材的打造。他们在国家级规划教材、电子教学资源的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高校教材出版的前列;多数大学出版社,坚持走专业出版、特色出版的道路,在某些学科领域,出版了堪称品牌的学科教材,受到全国高校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还有很多出版社和出版商,瞄准本地高校的教材建设需要,在本地化教材出版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高校教材出版的蓬勃发展和品种数量的不断增加,致使高校教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教材的营销与发行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2006年前,我国高校教材采取统一书目征订、学校代购、出版发货的传统单一方式。2006年后,我国各类高校纷纷放开了对教材供应的管制,学校的教材订购基本是任课教师选择教材后,院系报学校教材科汇总,学校教材科再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出版社为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了多种营销方式。例如:建立院校代表队伍、给任课教师寄送样书、举办教材巡展、举办教材研讨会、举办课程培训等等,不一而足。那种上征订目录、坐等订单发货的传统发行模式已被更深入细致、更丰富多彩的教材营销模式所取代,出版社与教材发行商为教学服务的营销理念也更多地体现在教材营销方式之中。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高校教材发行,基本上只是针对供应商、教材科开展工作。近十年来,新的教材营销模式,使出版社不仅要做供应商的工作,同时,还要直接针对学校院系、任课教师等多个层面的客户开展工作。
近十年来,很多高校教材供应商由于长期深入学校,了解学校的教学和教材需求,因而不再限于向出版社采购教材和向学校供应教材,也和出版社开深度合作。教材供应商首先成为高校和出版社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桥梁,然后还根据学校的需要,策划选题、联办培训、共同开发、出版教材。
高校教材面临挑战
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高等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必须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不得强制服务和强制收费”之后,高校不再统一订购教材,学生则根据需要自愿购买教材。此规定实施后,高校学生多人使用一本教材、使用复印教材、使用高年级留下来的老版教材乃至盗版教材的情况严重,这严重影响到出版社教材的征订方式和使用数量。
由于高校教材编写的地方化和校本化特点不断突显,不同省市、不同学校、不同作者,同一书名的教材达几十种之多,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选择,导致使用困难。所以,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销量上考虑,他们往往都更愿意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这就导致了重复出版的情况愈演愈烈。由于我国对高校教材并没有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来保障教材质量,这些重复出版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大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少数教材出版大社实力雄厚,无论从产品的建构上,还是营销的人力物力上都有更强的竞争力,占据了高校教材使用的主要市场。而民营教材出版公司运用灵活的销售手段,也在本地市场中取得了不少的份额,这两头的挤压,使得很多中小型教材出版社倍感高校教材出版的艰难。
我国高等教育急速扩张的巅峰时段已过,“十二五”以来,高校招生规模近两年已有所下降,这种招生规模的缩减,也势必给高校教材的使用量造成相应的影响,而且还会越来越明显。
高校教材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当前,我国高校教材的出版和市场,虽然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教材出版社都在探索电子教材的出版与使用,有的已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立体电子教材(电子版教材、网络教学平台、碎片化数字教学资源等)的使用,一方面丰富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出版社产品线,规避使用盗版教材、复印教材和旧版教材的情况,不仅使出版社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而且可以节约成本。
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狠抓教育质量、提升人才质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核心。在全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前提下,高校出版社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就是抓高质量的教材出版。所以,高校出版社应根据自己的优势,走专业出版、特色出版的道路,在其基础上,打造学科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同时充分利用身处高校的有利环境,为本校、本地教学科研服务,把握好本地优秀教材出版和市场机会。只有创立出自己的特色学科教材品牌,特中出精,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高校出版社致力于教材出版,发展到今天,已呈现繁荣的景象。我们相信,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材出版社将根据教学发展的变化,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品,更好地做出优质教育精品教材。
参考文献
[1]岳昌庆.对离校教材出版的认识与思考,大学出版,2009年第.1期
[2]新闻出版总署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系统,2005年~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