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咏,最近要完成一次“蜕变”,从央视辞职到中国传媒大学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
昨日,中国传媒大学宣传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李咏回母校已成定局,学校人事部门正在和央视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顺利的话下周应该到校任职。
教育专家指出,高校能够引入社会专业人才“扎进”象牙塔,是很接地气、重视实践的一种表现。
到大学里任教的社会人士挂着“兼职”、“客座”等前缀的不在少数。而像李咏一样,在高校专职的情况却是鲜见。据透露,李咏在央视的职称是“副高级别”,转入中国传媒大学后也将是“副高级别”,相当于“副教授”职称。李咏是中国传媒大学1987级学生,在央视先后主持《幸运52》、《非常6+1》等多档综艺节目,并多年担任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
“学校不需要名人来提高知名度,主要是从考虑如何培养人才的角度,更需要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而引进社会人才到学校专职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秉承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对方愿意,学校进行评估后,认为是需要的、对学校发展是有利的,就可以进行引进。”中国传媒大学有关负责人说,李咏也将走进课堂,主要从事教学活动。
中国传媒大学有关负责人还说,按照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内涵建设和人才的培养,那么因各个学校以及专业的不同,加强实践会采取不同的方式。
“纯理论性的老师是不行的,比如博士生留校从‘校门’到‘校门’,根本走不出去‘校门’,没有到业界、不知道流程为何物,是教不好学生的。”他说,传媒行业更是偏重于实践的,需要的是应用学科的人才培养,仅靠理论不行,主持人对场面的掌控以及技巧都是实践中得到的,同时,社会人士对媒体熟悉,还可以用自己的资源为学生寻找实践基地去实习等等。
记者采访发现,北京电影学院、广东中山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引进社会高级专业人才。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能够将有一技之长、一艺之长的人吸收进大学是很好的一种做法,有利于大学师资力量的多样化。
若不改革将被动等死
引进社会人才看重实践能力
在李咏之前,娱乐体育明星、权力官员、商人与大学越来越多地联系到了一起,但有所区别。
一般大学聘请的校外教授分“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三种。比如著名歌手周杰伦有两个“教授”头衔,先后接受了台北教育大学、复旦大学的聘请;联合国前首席发言人埃克哈德,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峰,影视明星成龙、王刚,主持人李湘等社会各界名人的头衔上都有“大学教授”一栏。
而李咏们则属于第四种“专职教授”。
悉数一下,这样的“专职教授”并不太多;北京青年报著名摄影记者程铁良辞职后,到电影学院当起了教授;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吴建民曾任外交学院(招生办)院长;著名影星张国立曾担任重庆大学(微博 招生办)美视电影学院院长一职,后又辞职。
昨日,中国传媒大学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有一些专业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而引进社会人才到学校“专职”,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目前,中国传媒大学“专职”的社会人士有央视曾经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著名影星陈道明的夫人杜宪;前央视名嘴王志出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一职等等。
“学校不需要‘名人’来提高知名度,主要是从考虑如何培养人才的角度。秉承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对方愿意,学校进行评估后,认为是需要的、对学校发展是有利的,就可以进行引进。”该负责人介绍说,李咏也将走进课堂,主要从事教学活动。
该负责人还说,按照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内涵建设和人才的培养,那么因各个学校以及专业的不同,加强实践会采取不同的方式。
“传媒行业更是偏重于实践的,需要的是应用学科的人才培养,仅靠理论不行,主持人对场面的掌控以及技巧都是实践中得到的。同时,社会人士对媒体熟悉,还可以用自己的资源为学生寻找实践基地去实习等等。”他说。
此外,纯理论性的老师是不行的,比如博士生留校从“校门”到“校门”,根本走不出去“校门”,没有到业界、不知道流程为何物,是教不好学生的。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力平表示,聘请社会名人为了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学术空气、开拓学生的视野。浙工大校长张立彬认为,从校园文化“百花齐放”的角度看,社会名人给学生带来知识、信息和欢乐,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的成材。
学校知识、技能与实际脱节
“我觉得,高校今后应该更多地引进社会人才,因为这些社会人才的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给学生的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因为现在一些理论与实际是脱节的。”国内著名时评人童大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大学的专业和课程是为未来准备的,因此,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仅要适应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要瞄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科技的前沿。在这个情况下,高校引进一些社会先进人才进行授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童大焕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更加深入的研究型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拿到用人单位“半年也不能上手”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学校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或者老师的一些理论知识,但是一些知识与技能是与实际脱节的。
大学自身还有很大改革空间
童大焕表示,我国高校引进人才的尺度大都还是看“文凭”,你是博士生毕业,我才招你,那些像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进入高校当老师非常难。而博士生入校当讲师,可没两年就升为副教授了。“你说他们的社会经验有多丰富?!”
童大焕称,大学学位制度要和职称评定严格区分,学位只代表一个人在专业上能达到的水平,并不代表他在教学上也有同样的水平,学位不应该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同时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和评价,激发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童大焕表示,我们的大学教育自身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包括人才的引进。如果不改革,是被动等死;如果主动改革,则完全可以带来人才成长和国家的进步发展。正如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言,近30年来,中国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现在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
“理想的状态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绩,而且有着强烈的教学动力,此外还有着丰富的社会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科研和社会的有机融合。”童大焕认为,只有这样的制度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
当前高校用人机制逐渐灵活
李咏调离央视到中国传媒大学去任教是一次非常普通的个人行为,是平等就业、多元就业观的具体体现。当前高校的用人机制也逐渐灵活,不同岗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李咏的实践经验丰富,只要通过中国传媒大学教师评审委员会的审核,能够满足教师岗位需求,就可以了,我们不必苛求其学历、职称等因素。
此前这类事情也曾经发生过。例如在2009年11月胡舒立辞去《财经》杂志主编一职,就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一事,和李咏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性质就是一样的,是一次个人选择。从中国传媒大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次正常的人才引进。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高校引进人才制度上应更加开放
能够将有一技之长、一艺之长的人吸收进大学是很好的一种做法,有利于大学师资力量的多样化。
中国在1917年之前,大学规程出来之前,是可以灵活外聘各种教师的,而后来则发生了变化。发展至今天,相对来说,公办学校用人制度比较呆板、民办学校用人制度比较灵活。李咏到传媒大学任教一事说明了我国公办学校引进人才在制度方面变得更加开放。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