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还要不要学医
来源: 作者:刘云 时间:2013-11-4

      新华网近日以“医务人员生存环境堪忧:近八成不希望子女从医”为题报道了广州、温岭袭医事件。报道说,广州医生被殴重伤、浙江温岭三位大夫死伤于患者刀下,使医患冲突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工作压力较大、医疗纠纷频发的情况下,中国医务人员令人堪忧的生存环境让中国年轻一代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职业。“医不过二代”成了一句流行语。据媒体公布的最新医师执业状况调查,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最终受害者不只是医生,而是全社会公民。

  那么,在医生收入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如何吸引考生报考医学专业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彭裕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不反对经济、管理专业需要一些优秀的人才,也不反对公务员队伍要有一些优秀的人才,但是如果一些优秀的人才当不了医生,或者进不了教师队伍,对整个民族来说都是悲剧。”彭教授这番讲话表明,如今逃离工科尚无任何缓解迹象,逃离医科现象又接踵而至。

  在1999年高校扩招前,金融与经管专业远没有今天“火”,那时医学专业一直比较热,录取分数高,能吸引不少理科状元前去报考。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金融与经管专业热得发烫,成为不少理科状元的首选,很少听说有那位理科状元去学医。当下,在高校流传一句话,一流学生读金融、二流学生念IT、三流学生才读工科。如同三流学生学工科,三流学生学医科也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严酷现实。三流的生源质量难以造就一流的名医,这意味着今后医科大学毕业生中产生名医的比例将大幅下降,可任何一位患者都想找最好的医生为自己看病,中国人口多,患者也多,有限的名医资源与患者几乎无限的需求之间形成一个尖锐矛盾,各大医院名医挂号总是一号难求,逃离医科所导致的名医、好医生日益短缺只会不断加剧而不是缓解这个矛盾。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家族中几代学医、从医的名医世家现象在过去比较普遍,而如今,无论是名医,还是普通医生愿意让自己子女学医的越来越少,名医世家现象也会越来越少。而在高校各专业中,学医时间最长、最辛苦,本科也要读五、六年,本硕博连读最长可达11年,累死累活读出来后,从业环境却不理想。与国外医生相比,中国医生工作强度大、责任重,薪水低,尤其是是近年来频发伤害医生乃至杀害医生的案件“吓跑”了不少想学医的学生。

  这让很多学医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很担心。学医的同学聊天时,他们常常自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医生已成了典型的高风险、高付出、低回报的职业。所以不能指望那些逃离工科的学生会有一部分去选择学医,况且作为业内人士的医生尤其是名医都让自己的子女逃离医科,又怎么能指望其他学生学医呢?

  逃离工科将使中国未来缺乏罗阳式的优秀工程师去建设工业强国,去研发类似歼-15的高端产品与先进技术;逃离医科将导致今后不仅找好医生看病越来越难,甚至连普通医生也会严重短缺。医生的短缺不同于工程师的短缺,工程师的短缺对家庭、个人的影响是间接的,人们一时还体会不到。但医生特别是好医生的短缺对家庭、个人的影响则是立竿见影。我们每个人迟早得生病、上医院,进入老龄化的中国对好医生的需求更是急剧增加,我们不能等到将来医生严重短缺时才考虑如何解决逃离医科难题。学医不仅时间长,且医生成长得靠长时间经验积累,至少要从医十年以上才能成为合格医生,如果本人有天资且勤奋,至少要从医二三十年才可能成为主任医师之类的名医。提高医生待遇和改善从医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