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学• 科研• 服务>重要动向 > 正文
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评价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1-24

                                        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评价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在构建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我国735所本科院校进行了评价研究。着重从“平台”、“地区”和“类型”三个方面对这些高校进行了整体上的分层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这三个方面都呈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分层现象非常明显。基于这些分析,我们最后给出了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校   科研创新力   分层   评价

1 引言

在我国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创新尤为重要,而高等院校是我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力量。最近二十年来,我们国家对高校科研创新尤为重视,我国国家教委在2000年前后制定了“211工程”,在其前后10年内,我国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建设“211工程”投入资金总量达368亿元[1];国家教委部在1998年5月4日实施了“985工程”重点用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在之后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以促进“985工程”的实施[2];在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了“2011计划”,这项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科建设方面的综合优势[3];在2006年,国务院建设了“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又称“特色985工程”,以促进我国创新型、现代化的发展,为发挥高校学科综合优势有重大的意义;教育部为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培养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中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计划”也将成为我国最新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投资计划,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内部也制定一些有关高校科研创新的措施,如: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在2011年分别制定了“学术引领能力建设计划”和“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等。以上这些措施的出发点和本质都是要提升高校的创新力,使得我国高校能在世界高校之林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能够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科研作为高校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对于每一所本科院校都是非常重要的。科研创新性是每所高校科研工作者应该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现在有将近740所本科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参差不齐,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在构建科研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学校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研究其每种属性内在的分布情况,以期对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有一个更为深入的、全面的了解。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基于高校科研创新力的评价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研究,进行这些研究其实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政府等对高校有一定的监督和控制作用,以求促进并提高高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使其满足科研创新培养单位、相关科研人员、政府部门等对高校科研能力的参考需求,并进一步有助于改革和完善高校科研创新方面的教育制度等,最终达到符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需求的目的。但由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各高校在科研创新力方面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国内外对关于高校科研创新力评价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差别。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高校科研创新力评价的研究主要从绩效评价着手。其中英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主要由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等五个地区拨款机构共同组织实施,他们在评价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可以认为是目前欧洲最先进的科研评价体系之一。在1986年到2001年期间,这方面的评价研究在全英国范围内已开展了五次,每次采用的评价方法基本相同,首先将所有学科划进行划分,然后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分别评价。但是在评价时,并非每所高校都要参与每个学科的评价,而是可以自由报名选择参与某个学科的评价,并提供评价的报告以相关支持这一报告的材料,主要包括参与研究的学生情况、每位研究人员的四分代表性研究成果等。在英国所展开的评估研究中,每个学科的评审组都由国内外同行的专家组成,根据研究成果达到本国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数量,专家组给出了七个等级的评分标准。另外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等机构会根据科研成果的排名将科研经费拨给各所大学,根据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等级的高低,分别获得不同的经费资助,这样由于科研评价成果与政府一起拨款机构每年约10亿英镑的科研拨款有紧密关系,各大学就对此研究都非常的重视,同时英国的大学科研评价研究也称为督促和监控英国高校研究水平太和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4]

另外,美国是大学评价研究活动的发源大国,其中有不少都是针对大学的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其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联邦科技经费数、教师获奖情况、博士学位授予数、国家院士人数、科研经费总量等九项指标。

除此之外,国外还有很多别的国家也都成立了多元性的大学评价中介机构,主要针对大学的教学、科研以及综合实力等进行评价研究,有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还成立了像英国科研创新评价系统的一些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权威性、全国性的评价中介机构,并也追求将这些评价机构与政府对大学的科研或教学拨款有联系,以求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竞争的目的,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及教学质量等[5]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评价方面的研究[6]有一定的基础,主要应用于企业、政府以及高校中。比如在企业方面有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评价的研究,对高科技企业创造力评价的研究、对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研究以及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价的研究等;在政府方面有对政府采购效益评价的研究、对政府整体评价的研究以及对电子政务的评价研究等。除此,对高校的评价也有不少,如邱均平教授对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的研究、我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研究以及研究生教育评价的研究等[7]

而针对高校科研创新力评价的研究中,在我国主要由科研院所进行实施评价研究,这要可以达到在评价过程中要求的规范性、专业性、科学性的原则,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等的效果。同时,近几年来,一些以网站、期刊为代表的媒体也参与了高校科研创新力的评价研究,可见社会对该项评价研究的重视和关注,为大众对科研创新力评价的了解也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在对高校科研创新力评价的过程中,我国从以前仅针对SCI收录论文数量的唯一指标逐渐扩展到针对创新平台数、创新人才数、创新成果数等,学科也由以往的自然科学研究到人文以及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上,其实与评价内容相对应,过去侧重于学校的科研能力,因此对应评价指标也较为单一,主要以发文量和引文量为标准,但随着大学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对应评价指标也相对丰富起来,采用多指标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并科学性的对各个指标赋予适当的权重,这样的指标体系才更加具有完善性、层次性。更能全面的反映大学在教学、科研以及整体实力方面的水平。同时,我们现在采用的指标体系也有一些不足,目前的指标体系大多都是线性的,这种评价方式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显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广泛思考。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数据源的客观准确直接决定着这样评价研究工程的科学性。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评价的研究中,其数据源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单一向复合的转变。由过去的只通过SCT、ET等国外检索工具为代表来收集一到两个数据源到后来逐渐发展到多个数据源,包括国外检索工具、国内数据库及高校资料汇编等。2)不在仅仅以国外检索工具为主,国内一些数据库也受到很大的重视,如国内的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并且这些数据库在高校评价的数据源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8]

3 基本问题阐述

3.1 分类的思路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高校间的创新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并且可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我们认为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自身原因,创新性人才短缺是根本原因。其次是外在原因,主要包括地域、学校类型、国家政策这三个方面。一些研究已经揭示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高校整体水平也比较高,比如邱均平教授的系列评价报告都揭示了该问题。另外,学校类型不同,整体发展水平也不同,他们之间的可比性也不是很强。比如理工科院校和偏人文类的高校相比,前者在获奖、资金资助等方面都有较大机遇和优势。最后,在国家政策方面,我国制定了211工程计划和985工程计划等,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这些高校建成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或国际知名院校,这些高校受到政策扶持,很有可能要发展的好一些。自身原因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我们在此并不深入去分析。本文主要从外在原因对我国高校创新力进行分类研究。即从地域、类型和平台(985、211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9]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对象

我们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参考了邱均平教授研究团队的指标体系[10],但做了适当修改:一是将二级指标进行了一些凝练,减少指标之间的重复交叉,使得大家更容易理解;二是对三级指标中一些较难获取数据的指标删除。在反复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在本文中,我们的评价对象从邱教授团队的219所扩展到全国所有本科院校(共735所),这样更能够全面窥探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水平发展状况。

表1 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

权重

最终权重

创新平台

0.20

学科建设

0.40

国家重点学科

1.00

0.080

实验室、中心、基地建设

0.30

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

1.00

0.060

创新研究群体

0.30

国家自科基金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

1.00

0.060

创新人才

0.20

顶尖人才

0.60

院士、千人计划

0.60

0.072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0.40

0.048

突出人才

0.40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新世纪人才

1.00

0.080

创新成果

0.60

论文

0.30

卓越论文

0.55

0.099

国际影响力论文

0.45

0.081

专利

0.15

发明专利数

1.00

0.090

项目

0.25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数

0.30

0.04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

0.30

0.045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数

0.20

0.030

973、863项目

0.20

0.030

获奖

0.30

国家奖励

0.50

0.090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0.30

0.054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科技部)

0.13

0.0234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

0.07

0.0126

3.3 数据说明

我们的数据来源全部来自于官方公布的各种统计报告和国内外数据库。比如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历年的长江学者、新世纪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的自科基金查询系统;国际影响力论文则来自于Web of Knowledge。

对于数据的时间段,创新平台中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中心、基地建设和创新人才这些指标用的是所有历年的累积数据,即从相关指标设立起一直到2010年的所有数据。而对于创新平台中的创新研究群体和创新成果中的所有指标全部使用2006-2010这五年间的数据。

    还需要说明的是,后文出现的“前10%高校”这一名称是指总分排序排在前74(含74)的高校;各个一级指标的得分是加权得分,比如对于地区这一分类来说,是指一个地区所有高校在某个一级指标上的得分和,这种得分是在归一化(方法为:每个大学各个三级指标数值除以该指标对应的最大值)基础上乘以相应权重得到的。 

4 结果分析

4.1 高校总体情况分析

首先,表2给出的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得到的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高校,我们可以看到这十所高校都是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但是我们也从表2可以看到高校间的创新能力差别是比较大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遥遥领先。浙江大学虽然排在第三,但是分数只有70分。排第10位的南开大学只有25分左右。由此可见即使排在前十的国内顶尖大学之间创新能力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更是具有压倒性优势。创新成果中,除北大和清华外,浙江大学的表现也很抢眼。但是这种能力的差异性在三个指标上也能够较为明显的体现,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分层的端倪。

表2排名前十的大学的具体情况

 

 

学校名称

创新平台

创新人才

创新成果

总成绩

平台

北京大学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85

清华大学

84.21

94.08

93.53

91.47

985

浙江大学

46.68

58.47

84.90

70.04

985

复旦大学

44.37

62.99

62.66

58.45

985

上海交通大学

35.14

56.95

62.50

54.85

985

南京大学

44.12

59.75

48.21

49.83

985

中山大学

27.91

36.24

50.25

41.88

985

武汉大学

35.99

42.19

42.33

40.82

985

华中科技大学

30.52

48.42

36.02

37.51

985

南开大学

25.43

36.62

37.89

34.69

985

其次,我们对得分结果进行了区间划分,划分为4个区间段,具体分布情况如表3和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高校都分布在(10,0]之间,占据了94%的比例。90分以上的只有两所,60分以上的也只有三所。大部分985高校都分布在(60,10]之间,而211工程学校则集中在(10,0]之间。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差别是非常大的,个别高校实力雄厚并且优势不断加强,大部分学校表现平平,竞争非常激烈。另外,我们给出了这735所高校得分的散点图(图2)。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高校创新力呈现典型的“幂律分布”,少数高校表现优异,大部分都表现一般,处于曲线长长的尾巴上。

表3 不同分数区间高校分布情况表

 

 

分数区间

个数

985高校数

211高校数

[100,90)

2

2

0

(90,60]

1

1

0

(60,10]

40

33

6

(10,0]

692

2

63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从每个高校出发来看,我国高校的科研创新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呈现明显的长尾分布,分层现象非常明显。

4.2 平台分层分析

我国对于高校的建设主要是通过3个平台来实现的,一是始于1993年的211工程(107所),二是始于1998年的985工程(38所),以及2004年来的省部共建大学(22所)。另外,我们还加入了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中科院以及国防科工委直属等,78所),他们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资助也有一定的先天优势。表4给出的是这些不同平台高校科研创新力分布的具体情况。

从表4来看,经过近15年的建设,985工程的确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从均分来看,这38所高校遥遥领先其他平台建设的高校,在各个一级指标上也是表现抢眼;其次是部属高校,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二梯队;随后是211非985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均分已经比较低。211工程尤其是省部共建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教育资源分布和公平的问题,所以这两个平台中的高校创新能力表现不一定那么突出;最后为没有任何平台建设和扶持的众多一般高校(其中绝大部分为地方高校),均分只有0.57。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众多地方大学没有表现优秀的,有的地方高校的分数在10分以上(从表中的最高分可以看出)。但是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受到政策影响比较大,有政策扶持的大学往往发展的比较好。

表4 不同平台高校科研创新力分布情况

 

 

平台

最高分

最低分

总分

均分

高校数

创新平台均分

创新人才均分

创新成果均分

985

100

4.36

1168.67

30.75

38

25.32

34.29

31.64

211非985

11.56

0.55

345.47

5.01

69

3.66

4.43

5.83

部属高校

100

0.42

1400.67

17.96

78

14.60

19.75

18.67

省部共建

7.59

0.09

62.28

2.83

22

2.00

1.91

3.57

其他

10.28

0

349.51

0.57

617

0.25

0.30

0.81

4.3 地区分层分析

我国高校对于不同地区不仅在数量上分布不均匀,而且在科研创新力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表5中可以证实这一现象。从均分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最高,均分都在7分以上。其次是江苏、湖北、浙江、天津,均分都在3以上。从拥有的985高校数量来看,北京独占鳌头,其次是上海和陕西。很有趣的结果是,排在前面的省份都拥有至少1所985高校,而排在后面的高校都不拥有985高校,甚至拥有的211工程高校也很少。从前10%高校数来看,北京、江苏、上海、湖北、陕西位居前五,都有5所以上高校进入国内一流阵营。与拥有的985高校数量情况一样,排在后面的地区很少有高校进入10%。

对于一级指标,我们可以更为清楚的看出这种地区差异。北京在各个方面都表现非常突出,当之无愧的是我国的高教中心。各个一级指标都遥遥领先,已经形成“平台←→人才←→成果”的良性循环。但是我们看到排名前8的省份至少有一个指标的均分还在3以上,从排名第9的陕西开始,便没有一个指标均分能够达到3分以上。而从排名19的河南开始,没一个一级指标均分超过1。我们再着重看下创新人才这一制约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因素。该指标均分排在前5的地区为北京、上海、湖北、天津、湖北和江苏。从排名19的河南开始,该指标的得分都在1以下。我们还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排名靠后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或者较为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人才吸引力较小,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表5 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地区分布情况表(按总分排序)

地区

创新平台均分

创新人才均分

创新成果均分

总分

均分

高校总数

985高校数

211高校数

前10%高校数

北京市

6.74

8.41

7.95

419.46

7.77

54

8

15

15

上海市

4.67

6.99

8.10

204.41

7.05

29

4

5

7

江苏省

2.79

3.58

5.15

178.22

4.24

42

2

9

11

湖北省

3.04

4.11

4.32

135.05

3.97

34

2

4

6

浙江省

1.86

2.34

5.12

104.57

3.73

28

1

0

2

广东省

1.70

2.20

3.46

96.93

2.77

35

2

2

4

陕西省

2.37

2.59

2.64

82.06

2.56

32

3

4

6

天津市

3.00

4.33

4.18

70.90

3.94

18

2

1

2

四川省

1.76

2.45

2.38

69.79

2.25

31

2

3

3

山东省

0.89

1.41

2.12

68.56

1.67

41

2

0

2

湖南省

1.57

2.66

2.14

61.57

2.12

29

2

1

3

辽宁省

1.03

1.33

1.60

54.74

1.40

39

2

2

2

黑龙江

1.57

2.20

2.31

52.87

2.11

25

1

3

1

吉林省

1.47

2.02

2.20

49.63

1.99

25

1

2

2

安徽省

1.12

1.75

1.79

47.06

1.62

29

1

2

1

福建省

1.68

1.85

2.31

41.13

2.06

20

1

1

1

重庆市

1.49

1.65

2.65

32.30

2.15

15

1

1

2

甘肃省

0.87

1.44

1.73

20.55

1.47

14

1

0

1

河南省

0.25

0.38

0.87

19.65

0.61

32

0

1

1

河北省

0.51

0.35

0.73

18.87

0.59

32

0

1

1

山西省

0.49

0.55

0.81

12.23

0.68

18

0

1

1

云南省

0.32

0.25

0.83

11.09

0.58

19

0

1

0

江西省

0.30

0.22

0.80

11.01

0.55

20

0

1

0

广西

0.13

0.22

0.45

6.50

0.33

20

0

1

0

新疆

0.52

0.35

0.69

6.33

0.58

11

0

2

0

内蒙古

0.48

0.55

0.39

5.37

0.45

12

0

1

0

贵州省

0.12

0.21

0.28

3.85

0.23

17

0

1

0

宁夏

0.55

0.76

0.55

2.39

0.60

4

0

1

0

海南省

0.12

0.66

0.33

1.42

0.36

4

0

1

0

青海省

0.57

0.56

0.35

1.35

0.45

3

0

1

0

西藏

0.41

0.56

0.33

1.20

0.40

3

0

1

0

4.4 类型分层分析

我们按照邱均平教授主持的大学评价中对大学的分类,仍然将我国的大学分为综合、理工、师范等8种类型。我们从表6中可以看到理工科和综合类的高校表现相对较好,拥有了绝大多数的985高校和211高校,并且还拥有排名在前10%的绝大多数高校,在各个一级指标上也占据绝对优势,是我国高校中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其次是师范类学校,而对于其它类型的高校则表现一般。医药类、艺体类和民族类的高校中得分最高的不超过6,表现更是一般。由此可见,我国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是理工、综合和师范类院校,其它高校需要认真定位,寻找新的突破。


 

表6 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按类型分布情况(按总分排序)

 

类型

均分

高校数

总分

985高校数

211高校数

最高分

创新平台

创新人才

创新成果

前10%高校数

理工

3.9

202

787.16

20

21

91.47

2.94

4.17

4.20

39

综合

5.21

133

692.99

12

22

100

3.94

4.71

5.97

20

师范

1.1

141

155.74

2

6

31.48

0.57

0.81

1.46

8

文法

0.95

92

87.46

1

8

29.9

0.54

0.78

1.20

2

农林

2.57

33

84.79

2

6

21.75

2.32

2.98

2.51

4

医药

0.81

74

60.27

0

3

5.76

0.70

0.61

0.95

1

艺体

0.29

44

12.76

0

3

3.14

0.10

0.34

0.35

0

民族

0.62

16

9.9

1

0

4.37

0.12

0.48

0.90

0

5 结论与启示

虽然我们平时可能对以上的分层现象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但是并那么具体。通过本文数据的展现,我们可以具体地、清晰地对我国科研创新力有一个整体把握。当然,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分析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进而为我国高校的布局、发展和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1)必须正视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上的“贫富差距”,要处理好“整体繁荣”和“突出特色”的关系。从高校整体情况分析来看,高校间科研创新能力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甚至排名前十的大学之间都有较大悬殊的差距。有很少部分学校可以走“整体繁荣”的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大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科。而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处于长长的尾巴上的高校则要走“突出特色”之路,这种特色可以是历史沉淀的优势学科,也可以是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学科。只有认清内部和外部形势,方可有所突破和影响力。

(2)国家政策这一无形之手对于我国高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和“马太效应”和“长尾效应”之间的关系。从平台分层来看,985高校的表现非常不错,这证实了实施这一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211高校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而有的地方高校却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所以,在我国制定扶持政策,一定要多摸底,不仅仅让一部分高校先发展起来,而且要公平对待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发展起来的一部分高校,给他们专门的扶持政策,维持并促进他们的良性发展。我们既要扶持马太效应中那些具有累积优势的高校,而且要扶持长尾效应中那些处于“长尾”上的众多高校,要想实现全社会的科研创新,必须及早的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让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高校的创新思维迸发出来并为之提供必要的保障。

(3)高校科研创新力地区差异明显,要处理好“埋头苦干”和“合作帮助”的关系。我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同省份间差别很大。虽然形成了几大科教文化中,但是中西部地区的科研创新力表现一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教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比较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这些地方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我们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了对口支援高校这一了计划并得以实施,但是范围还不够,还需要更大的支持力度。大部分高校都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也要多寻求合作和帮助。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人才交流机制,促进高校之间尤其是高水平高校和发展有瓶颈高校之间的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4)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寻求不同的定位,要处理好“全”和“精”的关系。从类型分层来看,理工、综合和师范类高校的科研创新力比较强,是我国高校科研创新的中流砥柱。其他类型高校的表现一般,但我们并不能否定这些高校的发展。每个类型内的高校只要能够做精做细自己的一些学科,也是非常不容易和值得充分肯定的。当然有能力的学校可以适当做大做全自己的学科,尤其是可以衍生出一些交叉性学科,这也是非常好的发展思路。所以,不同类型的学校一定要在了解自身能力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对于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自己的话语权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211工程.2012-04-05.http://baike.baidu.com/view/7085.htm.

[2]百度百科.985工程.2012-04-05.http://baike.baidu.com/view/59436.htm.

[3]百度百科.2011计划.2012-01-13.http://baike.baidu.com/view/7044945.htm.

[4]袁锐锷,胡安娜.英国高等教育的科研评估.比较教育研究,2003,10:72-76.

[5]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研排行性评价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合肥工业大学 学报,2005,19:1-10.

[6]Wang Zhang-bao,Xu Zhong-wei and so on. Comprehend Evaluation Principles of University’s Scientific Innovation — principle, indicator, model and method.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 2005, 2:55-59.

[7]Liu Zhongwen,Jiang Xiao-ran, Zhang Xu-ping.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na's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Model Construction.Technical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Research,2009,1:32-35.

[8]邱均平,宋恩梅.我国大学评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图书馆论坛,2003,23:56-61.

[9]Liang Yan,Geng Yan,Lin Yu-wei,Li Xiang-yin.The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bout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Based on Level Analysis Method.Science and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5:194-196.

[10]邱均平等.我国高校“创新指数”的评价与分析.评价与管理,2010,3:26-30.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