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具有三大核心职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支持。人才培养是宗旨,科研创新是教师自身智力水平与理论能力的保证,面向社会的智力输出是教师的必然选择。高校的所谓三个社会职能在我们一个课堂上就完全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校职能;教学;科研
高校具有三大核心职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支持。高校教师是高校社会职能发挥作用的唯一载体,这三项功能就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乎高校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
一、高校基本职能分析
第一, 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是高校和高校教师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自韩愈的《师说》问世,我国教师就被冠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核心工作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时选择教师的重要性,并屡有对其施以阐释。
笔者认为,所谓“传道”,即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态度,并最终形成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方式。这个道,可以是专业层面的,可以是社会伦理一般。树立的正确观念可以是关乎所在领域的专业认知,也可以是基于一般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以此认知为基础形成学生穷其一生的基本对事态度和行为模式。
所谓“授业”,则构成教师基本教学过程,将基于专业的知识、方法以理论的形式传输给学生,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形成可持续的方法论支持体系和学习能力。
教学只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一段时期,不能终其一生,好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可以赋予学生一生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把握能力,即,需要授其以“渔”。
“解惑”,是针对学生学习阶段的各种疑惑加以阐释、解决的一系列工作内容。
既然前边有“传道”与“授业”之分,那么“惑”也必然有“道”与“业”之别,学生背景千差万别,所思所想迥异,所惑万难相同或相似,这就构成了教师的教学工作的难点。
第二, 教师科研创新是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高校以及高校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必然选择。
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对其阐释众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道”非所有人都可轻易获得。作为面对莘莘学子的高校教师要讲述出“非常道”,首先要对“道”乃至“非常道”有所体悟,万事万物虽有其根本所在,有本质可循,但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需要传道之人不断钻研才可。
教师科研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道”加深认知的过程。一方面,这提升着人类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广度或深度,是“道”的积累;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令学生所学更加符合未来所用,抑或使学生获得了得“道”之径,那么才可以做到“道”之相传,乃至以此“道”为根基的文明的延续。
高校教师所传授的是人们所受教育最高层次、直接与人们未来所从事专业相关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通过科研创新,能够促进高校教师对所涉及领域知识的积累、方法经验的获取、理论水平的提升,这些都可以构成教学内容或者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水准的提高,有利于所培养的学生的素养的提高。
第三, 为社会提供智慧支持服务是高校以及高校教师扩大社会影响力、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
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科学研究甚至创新,不断地提升着自身的素养,一方面用来教育学生,一方面,面对社会种种需要,可以凭借自身的智力向社会提供服务,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在实际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知识的价值。
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属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不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他们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会遇到各种难题,需要有知识、懂理论的人来解决,教师所具有的本领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教师走出象牙塔,走向田间车间,是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教师所拥有的理论知识的诉求,理论知识只有应用到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才体现出其价值。
从上述对高校基本社会功能以及其中教师的基本工作来看,教学本身是核心,是宗旨;科研创新决定了高校的知识产出,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就是他们知识产出能力,是他们满足社会对知识、理论、方法需要的最重要的方式,是高校教学基本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关系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的发展和完善;而面向社会的智力服务和支持则构成高校乃至其教师的理论知识的应用环节,是教师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检验,是高校教师在科研创新过程中所做出的理论延伸、知识拓展以及方法创新的实践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可以发挥理论知识价值的机会,可以发现更多的有待于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问题所在。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处理三个基本社会功能上存在问题
从上述高校的三个基本社会功能的内涵以及其相互关系来看,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不断进行科研研究,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向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方法论指导和知识智力支持,在三位一体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这是教师工作的内在要求,也应该是新时代教师对自我价值实现要求的基本保障。
从我国目前高校发展现状、国家政策、学校支持力路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综合来看,笔者认为我们高校教师在处理三者关系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教学的投入让许多教师无暇顾及科研。
教学工作量大,需要教师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这让大部分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不足、精力不足,也就难以产生高效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出成果的难度反过来制约了、影响了教师投入科研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教师独立完成的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背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教学知识体系,不断地学习、大量的教学工作令大多数教师丧失了进行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第二,科研创新的成果回报教学的比例较小。
一部分在科研上获得了长足进展的教师,很少能将其成果融入到教学工作中。
一方面他们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疏于教学;一方面,他们也不再从事多少教学工作,缺乏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还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但是由于所教内容与所从事的科研工作通常存在重大差异,很难将其加以融合.当前高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对有科研成果的教师施以奖励,其力度大大高于对优秀的讲师的奖励,有能力、有机会的教师便将主要精力用于此,教学工作成为副业,缺乏教学积极性,更缺少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的积极性。
第三, 忙于社会事务的教师缺乏对教学投入的兴趣。
对社会施以智力服务,是我们社会所赞赏和鼓励的,部分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教师从中获得了从经济利益到个人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报偿,种种收益令他们逐渐对教学工作失去了兴趣,逐渐脱离教师队伍。
三、提高高校教师社会贡献能力解决途径
上述情况应该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加以解决,进而促成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呢?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单一教师面对学生完成的,而科研创新则非独立的个体的人可以完成,需要团队共同工作和努力,面向社会的智力服务则是学校乃至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完成。高校的三个层面的社会功能需要设立不同的机制来保证其顺利实现,需要教师的觉悟,更需要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管理机制。这个机制的健全与否,取决于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取决于对未来人才和眼前人才的同等重视,取决于对既有知识和知识累积的同等重视,取决于创新和创新应用的同等重视。
对于广大普通的教师来说,我们不能等社会和所在学校的管理机制健全了,再来从事作为教师所必需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必须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担当体系。
理所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而且必须从认真真正地做到对学生“传道”“授业”和“解惑”开始。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和“解惑”,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加深对“道”的理解,不断地提高“授”的技巧,不断地增加对“惑”的理解的深度。这样,即使我们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到社会上去承担更多角色,没有承担什么课题或者项目,只要我们把我们应尽的的基本职责做到位,在教学这个作为教师最为基本的工作过程中,教学的历炼就变成了一个研究的历程,这是教学,这也是科研,教学给我们研究的选题,学生教给我们研究的路径,对学生的付出、对学生的培养就是对社会提供着智力支持和服务。
人才培养是宗旨,科研创新是教师自身智力水平与理论能力的保证,面向社会的智力输出是教师的必然选择。高校的所谓三个社会职能在我们一个课堂上就完全得以实现!!
道不远人,如此,我相信我们就已近“道”矣!
参考文献
[1]韩愈.师说
[2]赵连根.走向学术型开放型教学[J].上海教育,2008,07B
[3]谢开勇.对高校职能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2005,10
[4]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研究回顾与前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5]刘想元.高教功能与高校职能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09
作者介绍
徐丽娟(1966-)博士,女,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江苏射阳人。主要研究领域:企业管理、流通经济、区域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