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材• 方法>重要动向 > 正文
太原理工大学创新思政理论综合实践课模式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4-17

太原理工大学创新思政理论综合实践课模式

思政课堂延伸到黄河内外

     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建设,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向实践学习。

  日前,汇集太原理工大学师生心血与智慧的调研报告集《走在大陆上》正式付印。翻开报告集,《走进西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其探究》等一篇篇高质量调研报告映入眼帘。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报告集百余篇百万余字,都是学生利用思政理论综合实践教学课,遍访大江南北、黄河内外,经过扎实调研写出来的,作品展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令人欣慰。

  自2011年教育部要求思政课必须增加两个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来,学校引入全员育人机制,学校主管领导牵头成立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组,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建设,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向实践学习,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大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体察国情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王爽是政法学院学生,曾荣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在获奖感言中,他将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大学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到过山里的贫困小学支教,将自己的热情、知识播撒到孩子们的心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大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和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不断反思与完善,从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自强不息。”

  太原理工大学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巩固。为了上好这门课,学校摸索出“三三五”的教学模式,把思政理论实践课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为期27周(春季6至18周、暑假2周、秋季1至10周),作为两个学分的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硕博学生,成绩由5个板块内容构成。面向全校征集实践选题,近百道针对性强、涉猎广泛、贴近学生的选题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学校还重点打造了检阅实践成果的5个载体,即每学年开一场班级交流会,办一场调研报告答辩会,结集一本优秀调研报告文集,组织一场展示成果的汇报演出,表彰100名优秀师生。

  学校清泽心雨网站曾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百家优秀网站”称号。2013年暑期,该网站的15名队员在人民网山西频道的帮助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十余位历经艰辛、创业成功的优秀企业家,共同拍摄制作完成了一组“让中国梦照进现实——解惑大学生创业之路”的系列专题片,包括12期人物采访和1个总集视频,总长约5小时,即将在人民网播出。

  为了保证实践课的效果,学校采取全员育人的方式,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各学院等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既包括思政部的专职教师,也有经过遴选的团学工作者、其他专业课教师。

  实践课优秀指导教师郝正春最大的体会就是:“通过这样的实践能让学生的正能量广泛传递,刚开始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时,我有些顾虑,担心学生完不成预期目标,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多数没有受过社会科学调查研究的专门训练,但当看到他们精心设计的策划书时,当他们在路上通过短信、电话、QQ群与我交流时,当他们把完整的实践报告按时交上来时,我的顾虑顿时变成了惊喜与感动。”

  “大学生们的调查报告写得还不完善,但他们的全情投入、勇于实践和敢于担当,不正是我们老师所期待的吗?”郝正春自豪地对记者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