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材• 方法>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先修课本土化的困境何在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4-18

    让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这是大学先修课(AP)开设的宗旨。在美国运行60年有余的先修课,近年走入了我国的高校、中学的视野,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然而,任何一个在国外运行良好的项目移植到中国时,都必然面临本土化问题,对于先修课而言更是如此。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

  难点之一:应试理念的束缚

  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北京大学与全国部分中学合作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探索一条实现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无缝衔接”的可能性路径。这一探索过程本身也是先修课本土化的过程。

  秦春华指出,中国与美国教育的一个关键差别在于,中国人极为重视考试,因而发明了世界上最精密的应试技巧。相比之下,美国人对考试的重视程度要低很多。“因此,与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的大学先修课程如果不与大学招生录取挂钩,学生和家长就没有参与的动力,更不用说推动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实现‘无缝衔接’的政策目标。”

  但在拉近先修课与大学招生录取的同时,还必须警惕另一个问题。秦春华告诉记者,在中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如果先修课仍旧采取传统的“讲-练”模式,并且和大学招生挂钩过于紧密的话,就很可能会走上奥赛的老路——奥赛只有5门,学生专攻一门即可。因此,先修课往往会参考学生兴趣、高校开课能力开设数十门之多,以避免产生与奥赛类似的“裹挟效应”。

  “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允许实验,但不允许失败,因为学生不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在教育领域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一定要摸清楚了才能前进。先修课可以缓做、小做,甚至不做,但一定不能毁了孩子,哪怕只是一个。”秦春华说。

  难点之二:师资参差不齐

  “在中学开设先修课的难点之二是,先修课的课程内容和难度都属于大学这一层次,其思维逻辑、教学方式等也都沿袭了大学的方式。然而,现阶段各中学的师资状况参差不齐,并非所有的中学都有条件并且能够按照大学标准开设这一类课程。”秦春华说,尽管北大每年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分批培训中学教师,但仍然不可能覆盖到所有希望加入北大“大学先修课程”计划的中学。

  在他看来,慕课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多样化的途径,通过慕课中学教师、学生可以更大范围地进行在线教学培训。

  秦春华打了个比方,某位学生通过了慕课提供的课程考试,获得了主讲教师签发的学习证书。即使他所在的中学没有加入“大学先修课程”计划,他也仍然可以参加考试,获得考试成绩。

  据悉,北大将会持续推动先修课的慕课进程。“原则上,全国任何一所中学的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课程视频、接受培训;同时,也可以使一些尚未加入‘大学先修课程’计划的优秀学生有机会在网络上学习课程。” 秦春华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