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材• 方法>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慕课“外热内冷”说明什么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4-22

       慕课,英文为MOOC,意思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个外来词。国外热了,国内也跟着来,然而总不像国外那么热。

  最近,作为中文慕课的“好大学在线”上线,首期发布10门慕课。其中,港台大学的开课量占了三成,作为这一平台主导方的上海交大占了六成,除此之外,仅北大提供了一门课。

  此前,沪上两大名校曾加盟世界三大慕课平台之一的Coursera,其中上海交大推了2门,复旦大学推了1门。而截至去年,仅在Coursera平台上就有100多所各国高校开设564门网络公开课。可以说,作为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度,中国慕课在世界范围内的“出镜率”是极低的。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教育的软肋,比如大学优质课程资源供给不足,大学教授授课意愿不足,授课水平也不高。从受众角度看,国内慕课还没有出现《正义》、《幸福课》、《聆听音乐》等世界著名慕课,更没有动辄上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同时在线听课的 “盛况”。与全国两三千所高校、3000万在读大学生相比,国内慕课只能算是“冷”的。

  “外热内冷”说明了什么?究其原因,还在于眼下国内大学课程本身的“内虚”。

  慕课成功的关键是内容。不少海外名课,靠的是课程的黏性和教授的魅力,从网上看就是一部原汁原味、现场直播的授课视频。而一些国内高校“专为慕课而慕课”,费尽精神、倾力打造公开示范课。这种热情与投入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国内慕课建设缺的正是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只有让大学生们走进教学楼就发现“左右逢源”都是好课,才能让好课走出教室、走上网络、走向世界。

  有调研称,像上海这样大学云集的教育发达城市,只有一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较长时间来,大学教授们更多的身份是“研究员”,以“研究型教授”为导向,以“研究型论文”为指标,与其辛辛苦苦当一位“教学名师”,不如忙忙碌碌拿下更多课题经费。可以说,在失衡已久的“重科研、轻教学”天平下,有些大学失去了好课诞生的丰沛源头,也难以涌现学生追捧的流行慕课。

  高等学府只有引导和驱动更多教授,甚至全部教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回到三尺讲台的本位,教师现场教学能力才可能大幅提升。这样,即使不录视频、不发网络,好课依然是好课。而由此推出的慕课,只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如果慕课可以代表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那么它必然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出发的“师资库”和“课程池”。这项大工程需要系统性、基础性、前瞻性自主建设,而不能指望外国教授们为本土大学送来免费的“大蛋糕”。目前,至少上海已开始在高校新进教师中推行培训上岗制,以免这些科研博士出身的新老师上不好课或不会上课。

  希望我们的高校能培养出一大批 “教学型教授”。(徐瑞哲)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