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组织• 培训• 网站>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研究生导师废除“终身制”有多难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8-21

 纵观目前国内出台的各种制度规定,研究生导师(硕导、博导)都不是一个“终身制”的职位,但研究生导师资格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类似“终身制”的特殊权利。从长远来看,取消研究生导师的“终身制”,将导师与教师的身份管理相分离,是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

  在很多大学教师的名片上,除了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内容外,还常常印有诸如“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之类的称谓,很多人对此也习以为常。

  但实际上,这种司空见惯的做法背后有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实很多国外教授对我们这样的做法都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博导和硕导属于‘岗位’,而并不是‘身份’。我们的教授把它印在名片上,其实就是感觉这是自己只要获得就不会失去的私有身份。”采访中,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如是说。

  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不久前,四川省教育厅、发改委和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关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导师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

  废除导师终身制,也就意味着研究生导师将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但这种转换有多难呢?

  历史问题

  事实上,纵观目前国内出台的各种制度规定,研究生导师都不是一个“终身制”的职位,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也都有专门针对研究生导师的聘用机制。然而,一旦聘上,除非出现重大违规违纪现象,这一称号通常将一直延续到这位老师退休,其间并无退出和中途考核机制。换言之,研究生导师资格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类似“终身制”的特殊权利。

  和高等教育领域遇到的很多问题一样,所谓打破“导师终身制”也不是一个新问题了。

  根据记者对媒体历年来相关报道的统计,国内最早对此有所意识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早在2000年,该校就开始试点实行博士优导师奖、博士差导师罚的制度,打破了“博士生导师”终身制。而最早对此有所表态的省份则是山东省。2004年底,山东省教育部门提出,要打破导师资格终身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建立动态的导师管理制度。

  此后,包括湖南省、贵州省在内的国内多个省份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同时,湖南大学此前也下发过类似文件,要求部属高校这样做,但目前为止尚未有动静。

  张小元所说的“类似文件”,是指2013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然而实施一年以来,国内高校响应者寥寥,事实上,即使是之前出台相关文件的省份和高校,大多也已经没有了下文。

  “导师的身份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刘志业说。那么,问题何在呢?

  细则问题

  李明是四川省某高校的一位硕士生导师,《意见》刚刚出台,他便已经通过媒体了解到了其中内容。对于省教育厅的此次改革,李明深以为然,但并不看好。

  “我同意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督,以及建立一套‘能上能下’的制度,这是件好事,但想只凭一纸文件就改变现状,太难了。”李明说,我们需要看的是具体细则。

  李明的这番话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担忧。张小元便坦言,类似的退出机制其实是一个“年审制度”,如果教师几年内不达到相应条件,就不具备导师资格,但导师带学生的周期一般为3年,且每个老师的年审时间可能不同,但学校招生周期是既定的。“举例来说,一个老师的年审周期若为5年,则意味着下一届学生刚到研二,如果此时该老师被取消资格,这些学生怎么办?这是这一制度很难在高校实施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导师身份的变化并不仅仅关乎学生的培养,更牵扯到教师具体的福利待遇,乃至教师在高校内部的地位问题。“究其根本,目前的导师资格被赋予了太多本不该拥有的责任和待遇,这就导致导师资格‘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全方面的制度保证,很难有所改变。”李明说。

  应该说,某项政策相关细则的缺失,并不是高教界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方艳华因未满合同中“非升即走”条款而险些被辞退事件曾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对此,李明表示,从本质上看,此事件与导师评价标准问题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如何找到一个真正适合国情,也符合教育规律的评价标准。

  “‘非升即走’没有错,淘汰不合格导师更是大势所趋,但如果标准不对,我们很难保证不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毕竟在现行评价体制下,全身心投入教学的老师们其实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而他们才是我们教育力量的根本。”李明说。

  流动问题

  采访中,刘志业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以我所在的山东大学为例,”他说,“山大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学术大家,如童第周、沈从文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家的名字也会出现在其他高校的校史中,这固然有其自身学术地位的因素使然,但也说明了至少在上世纪,国内高校间教师的流动其实相当频繁,可现在呢?”

  刘志业表示,目前国内高校间教师流动的不通畅,其实也是影响导师身份转变的重要因素。“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位教师一生都只能在一所大学,那么他就可以凭借导师身份获得很多便利;反之,如果教师之间可以实现很舒畅的流动,教师既可以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所在,也能在教师正常的流动中,去除一些导师身份所不该有的‘附加值’,从而有利于导师身份的真正回归。”

  事实上,高校间教师流动不畅的问题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采访中,有学者便表示,这中间涉及高校人事制度问题、高校间沟通协调问题,乃至于社会宽容度和公众观念转变等问题。“这是一件更为复杂的事情。”

  对此,刘志业表示,研究生导师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的过程,注定会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因为这中间所涉及的太多利益问题,再加之政策缺失。但至少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对此,我们既需要有信心,也需要有耐心。

  “想想上世纪初,蔡元培校长提出的不少新锐主张并没有实现,但百年后的今天,他的那些主张却在变为现实,这就是时代发展的力量。对于现阶段的教育改革,我们也要抱有这样的信心。”刘志业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