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重点学科• 特色专业
课程• 教材• 方法
实验• 实训• 实践
专家• 名师• 团队
教学• 科研• 服务
组织• 培训• 网站
专业学术信息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组织• 培训• 网站>有关项目• 实践经验 > 正文
张意忠:坚守师范使命 培养卓越教师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9-16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培养教师是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一百多年来,我国的师范院校培养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师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卓越教师是师范院校应该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批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对此,地方师范大学应坚持以师范为特色、创新为动力、育人为导向,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培养卓越教师。

  以师范为特色,坚持教师教育中心地位

  近年来,在师范院校整合过程中,有些地方师范院校定位出现偏差,教师教育受到冲击。定位不准,必然会削弱教师教育,丧失优势和特色,在高等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准确定位,对师范院校肩负使命、凸显特色、加强内涵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坚守师范性,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是师范院校的立校之本,是彰显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重要载体。当然,找准定位,坚持特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教师教育在学校中的先导性地位,使教师教育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以创新为动力,构建教师教育培养机制

  卓越教师的培养需要师范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创新为动力,构建教师培养模式,使教学生动、学生乐学、实践好用、引领潮流。需要创新机制,打破卓越教师培养中的体制与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深度合作、联合培养的制度环境;打破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隔阂,建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师培养机制,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构建理论和实践相互融通的教师教育协作机制。我校先后成立了教师教育处、免费师范生学院,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加强与各学院的沟通协调。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设立“未来教育家”实验班、“学科教学名师”实验班;创建教师教育U-G-S(大学、政府与中小学)“1+100”协同创新体系;与县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20个校县合作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教师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以育人为导向,营造教师教育文化氛围

  教育不仅是一种理性的职业,更是一种德性的事业。好的教师应该能够触摸和关怀到人的心灵和情感,激发人的良心和智慧。师范教育,德育为先,应该培养师范生高尚的师德师魂。但在实际教师教育工作中,重智轻德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教育方法简单,形式主义严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收效甚微。对此,师范院校应创新师范生师德教育模式,强化师德师魂教育,注重打造教师教育文化氛围,让师范生在“修师德、铸师魂、弘师爱、强师能、博师闻、睿师智、育名师”的文化传统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涵濡浸渍。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砥砺出师范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作为地方师范院校,还应立足于区域文化特色,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适时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培养他们服务地方、献身家乡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感。我校通过建设中外教育家雕塑、当代教学名师名录、名教授雕塑和名录、教育名著名言雕刻、当代青春教师雕像,搭建竞赛展示平台,建设书香校园,形成了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

  作为一所有着七十四年办学历史的省属师范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始终坚守教师教育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融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水平的师范教育体系,教师教育特色更加彰显。我校“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校作为江西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摇篮、教师骨干培训的基地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累计为省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教师,其中一大批已成为各地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中坚力量。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