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专业学术信息
教育学
农学
理学
哲学
法学
文学
医学
工学
历史学
管理学
经济学
艺术学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学术信息>教育学 > 正文
国学教育是一项有待提升的事业

\

  国学教育及其研究是一个传统主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事业。

  国学教育是中国历代知识体系传承的载体

  说国学是固有的、传统的,是因为其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传统文化与学术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作为国魂之学,它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荟萃、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展示;作为学科之学,它是中国历代知识体系传承的载体、中国古典学术文化研究的对象。借用《中庸》的话,“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国学的本质。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国学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事业。众所周知,近现代以来,国学的性质曾被人为地歪曲,国学的价值曾被人为地贬斥,国学的地位曾被人为地抹煞,由此,国学教育与研究的历史遭遇了生硬的割裂,这既导致了当代人文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新型人格培育缺少底蕴。因此,重估国学的价值,在新时期推行国学教育、开展国学研究,显然是全新的事业。

  高校在新时期国学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近年来国学教育的成就,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高校的国学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国学教育方兴未艾,蔚为大观。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十余所高校建立国学院、国学研究院,包括以高等儒学研究院和书院等命名、以国学教育研究为主体的机构,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第二,国学教育的内涵有了实质性的丰富和具体化。包括教学体制的建立、教学方法的创新、国学课程的规划、师资队伍的组建、基本教材的建设、教学评估的推行等。各校国学院都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国学教学体系,积累了大量经验。

  第三,国学教育的理念与宗旨日益明确与深化。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倡导“大国学、新国学”的教育与研究宗旨,开辟了新时期国学教育的一个努力方向,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的共鸣,受到广泛赞许;另有一些高校的国学院侧重传统国学的教学与研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不仅促成了国学教育的总体推进,更起到各个国学院之间互相借鉴、互为弥补的作用,是谓“百虑而一致,殊途以同归”。

  第四,国学教育与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为例,目前已被教育部列为创新型人材培养实验基地,国学专业则成为第五批国家本科特色专业,同时还拥有学校自主设立的国学专业博士点与硕士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从制度建设层面为新时期的国学教育营造了必要的制度性环境与条件。

  第五,国学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各种质疑国学教育的论调日趋减少。国学教育启动伊始,社会上各种怀疑与否定国学教育的舆论,诸如“国学无用论”、“国学过时论”、“国学落后论”等,曾一度甚嚣尘上。时至今日,虽说这些反对国学的论调尚未销声匿迹,但显然它们的市场已日益狭窄,难以对国学教育事业造成过多的干扰。

  第六,国学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人们接受国学教育的共识进一步形成。高校在开展新时期国学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成为社会国学普及的推动者。在此方面,近年来的成绩显著。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校创办国学院、开展国学教育与研究的率先垂范,推动社会大众投身于“国学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国学、学习国学。

  第七,国学教育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开展,为中华文化在新时期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重要方面。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世界汉学大会的成功举办,孔子新汉学计划的即将实施,都与新时期国学教育和研究的盛举密切相关,并已形成相互呼应之势。

  将新时期国学教育提升到新高度

  开展新时期的国学教育与研究,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在充分总结和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必须对所面临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考察与分析新时期国学教育的问题,障碍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国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家教育制度的层面尚未取得应有的地位及“合法”的身份。国学尚未被正式列为一级学科,这使国学教育的发展遭遇制度性阻碍,也与全社会认同国学、弘扬国学的热忱形成反差。

  二是国学教育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在实践中,要与文、史、哲学科形成普遍共识尚需时日。如国学学科特征的界定有待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国学教育的基本对象与内容、国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确立有待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国学学科与文、史、哲等学科的联系以及区别有待进一步明晰化。如果不能妥善、合理地回应人们在此方面存在的疑虑与困惑,推进新时期的国学教育很可能是事倍功半。

  三是国学教育的观念与方法尚需改进与完善,如何科学、理性地传承和弘扬国学依然任重道远。“国学热”的主流无疑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这可能导致国学“虚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庄重性。另外, “国学”不是没有其污的纯粹事物,我们既不能因其存有糟粕而一概抹煞它,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在“国学热”蓬勃兴起的今天,我们对“国学”多一份尊重、冷静和客观尤其重要。只有坚持这种科学理性的立场与态度,我们才能将新时期的国学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