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出版社22日在京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2)》显示,中国教育发展中公共教育投入偏低,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1989年至今,中国大学的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以至于近年来出现农村高中生弃考大学的现象。(2月23日《东方早报(博客,微博)》)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较大发展突破。大学生的人数增加了5倍之多,就是证明。在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现实语境下,国家高等教育投入不可能无限增加,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低于学费增长速度,本可以理解。但是,公共教育投入偏低,20多年来,大学的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而国民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大学学费增长的速度,供养1名大学生需1个农民13.6年收入,让人难以释怀。最近还有消息说,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收费了。
虽说数据显示,大学学费增长过快,不少农村高中生弃考大学,但是有人不仅不认为学费偏高,还有专家学者声称“学费太低”,嚷嚷着提高学费。北大张维迎教授与茅于轼先生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专家代表。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时,就明确赞成大学提高学费。茅先生认为,目前高校里,穷人孩子的比例只占到10%20%。如果高校学费降低,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便车。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提高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
多收富人的钱再来补贴穷人,“劫富济贫”多好啊。茅老先生的说法在理论上或许是成立的。但是我不知道茅老先生听了大学生“学费偏高”的抱怨,看了中国大学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的数据,听了大量农村考生放弃上大学的消息,作何感想?
尽管中央已经建立了一套“奖、减、贷、助、免”资助困难大学生的完整体系,近年来,确有不少困难学生通过政府救助完成了学业,上不起学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但是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学生上不起学的事情仍时有发生。
而且,当下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不少家庭勒紧裤腰带供孩子读大学,结果就业如此艰难,不少人发出了读书无用的感慨,大学生能不认为学费偏高吗?大学学费至少涨25倍,而大学生就业率不断下降。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的社会话题。
在高学费语境下,就算穷孩子拿到了助学贷款,勉强完成了学业,如果因为就业不理想,还不起贷款,被银行曝光起诉,列入信用黑名单,他们会认为读书值吗?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大学开源节流、适当下调学费,改变高学费与低就业率的不对等关系,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让更多的穷孩子上得起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扭转读大学不值的社会心态。
温家宝总理在北师大看望免费师范生时曾说:“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地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在大学学费至少涨25倍,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的现实面前,反思穷人教育学,理清大学培养成本,补齐教育投入欠账,下调学费标准让利于民;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疏通平民子弟上升通道施惠于民,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