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专业学术信息
教育学
农学
理学
哲学
法学
文学
医学
工学
历史学
管理学
经济学
艺术学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学术信息>教育学 > 正文
教育:城镇化发展的绿色引擎

     3月5日,北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71岁的退休教师殷伯强在电视机旁收看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关心国家大事,是殷伯强的习惯。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温家宝说,要“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殷伯强感到欣慰,他所在的店口镇已走在城镇化的前列。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店口大力推行“人的城镇化”,“共享一座城”成为店口的特点。

  “在店口,没有‘农民工’,只有‘新店口人’。”店口镇镇长方维炯说,“我理想中的城镇化是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百业兴旺、生活富足;民主平等、互敬互爱的一个令人向往的新型城镇。”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这条路走好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贡献。

  10年前,店口镇中央路。裘浙锋穿过不时可见的田地,去一家新落成不久的工厂。在一张不乏灰尘的桌边,年轻的工厂老板说:“如果10年后你来店口,这里将是一座城市。而从这里望出去,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工厂。”走出工厂的时候,裘浙锋在路上遇到了一条野狗。

  10年弹指间。当时看来似乎是个笑话的场景,今天已成现实。站在店口镇中央路上,路边高楼林立。在这个密集的工厂群落里,分布着不少响当当的上市公司。店口10年,前后宛若两个时代。如今的店口镇已成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资本市场第一镇。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镇化的主体是已经在城镇长期就业和居住的外来农民工。”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铁研究员说。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两次提及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7次提及城镇化。1978年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但是在城镇化推进的同时,我国在土地、户籍、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二元结构社会的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实际上,如扣除1亿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等群体,2011年51.27%的城镇化比例会迅速下降到35%,远低于欧美国家的城镇化率。

  李铁也关注到了这些隐忧。“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把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矛盾积累到一起。矛盾不断积累,使我们的城市政府疲于应付。”李铁说。

  2012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项亮点被媒体捕捉,并迅速放大:相对于2012年的5项中央决定的经济工作的重点,2013年变为6项,增加的这一项就是城镇化。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有关方面数据表明,一位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城镇化蕴含的内需潜力巨大。有专家学者指出,国家有意淡化GDP理念,经济增长将进一步转向依赖国内消费。而中国城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规模和潜力,无论在长期性、战略性、时代性上都具有巨大转折意义。国际上有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1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新一届政府对城镇化的新定位被广大学者赋予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性作用”的意义,这被认为是新一届政府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城镇化被看做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之一,并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

  “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这条路走好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贡献。”李克强说。

  教育的兴起引导人口的集中

  在镇区中心造就一所教育质量堪与城市优质学校媲美的学校,其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远远快于并高于由产业集聚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

  2000年,谢红芬怀揣着梦想,从广西农村到广东中山市打工。后来,儿子在中山出生。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的入学问题成了他们一家最大的心结。2009年中山率先在全国推行积分入户入学新政。谢红芬燃起了希望,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申请了积分入学。当看到自己在入户入学名额之内、孩子成功入读公办学校时,谢红芬喜极而泣:“就好像中了大奖一样。”谢红芬的孩子也成为全国积分入户入学第一人。“入户入学以后,立即有了归属感。因为从今以后,中山就是我家了。”谢红芬说,“孩子读书是我积极入户的最大原因。”

  这些年,中山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刘传沛见了很多像谢红芬一样,为了孩子而落户的外来打工人员。“中山市城镇化率已达到87.9%。由于我市城镇的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和市场空间极为有限,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可作为的空间和效果都将有限。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进城镇落户或居住是为了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刘传沛说,“因此,在镇区中心造就一所教育质量堪与城市优质学校媲美的学校,其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远远快于并高于由产业集聚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

  教育除了留住外来打工者,也同样留住了本地居民。2012年暑假,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方琳琳家的房子被台风吹倒,镇政府打算把她的孩子安置到稽东镇中心小学,她也可以到镇中心居住。但方琳琳没有离开,她依旧选择了当地的楼坞完全小学。当问及为何这样选择,方琳琳说楼坞完小虽小,但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育水平也很高,各种条件与中心小学没多少差别。“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一样放心。”方琳琳说。

  教育的推动作用,刘传沛感触很深。他介绍,中山市财政投入7000多万元实施“振兴初中行动计划”。优质教育吸引了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绝大多数家庭的成员被带动在城镇就业、生活、消费,形成了以教育为核心的小产业链,带动了城镇房地产开发、餐饮、交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稳定转移,成为拉动经济最有力、最环保的‘绿色引擎’。”刘传沛说。

  “教育的兴起可以引导人口集中。”李力行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李力行,参加了教育部教育规划与战略研究课题——《教育资源配置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相对于教育水平低的城市,居民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更快。提高居民教育水平,有利于促进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李力行说。

  “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社会上早已出现了不少以孩子教育为目的的家庭迁移,家长们已经形成了以孩子上学为核心,兼顾父母工作的住房选择,学区房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认为,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城镇人口的布局。“如果能在土地拆迁中,多考虑教育因素,在新区也建一批好学校,就能对人口迁移和人员流动形成正向作用,很大程度上能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减少人户分离,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综合效益。“曾天山说。

  教育是城镇化必不可少的有力支撑

  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城镇化水平会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为未来10年的城镇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

  “以前学生和家长认为,初中毕业就可以了,毕业以后跟着家里做车床,就可以发财。”殷伯强说。殷伯强已经从店口镇二中退休多年,见证店口镇城镇化的发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镇化进程中,店口人教育观念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家厂房企业设备,都从原来的简陋升级到科技化,所以现在的店口人,都要读到大学毕业。”去年,他的孙子刚考上大学。

  陈忠是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第二任主任,多年研究城镇化,他对殷伯强的说法感同身受。“近几年开始转向人的城镇化发展。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人对城镇化的全面自觉,关键靠教育。”陈忠说。

  对于教育和城镇化的关系,李力行概括为:“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要素的集中,尤其是人的集聚,这必将带动教育的投入和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必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城镇化的进程。”

  崔七永没做过科研,但他的感受和李力行是一样的。10多年前,在中国轻纺城经商的朝鲜族布商崔七永,落户浙江省绍兴县。这些年,崔七永的两个孩子一直享受着该县优质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现在,崔七永正为读高中的儿子在家门口读大学作打算。“以后在家门口就能上优质大学,太好了!”崔七永说。原来,去年4月,绍兴县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在绍兴县城——柯桥共建之江学院。今年9月学院正式开学后,绍兴县将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19年教育链。

  为何一个县城还要争取一所高校落户?绍兴县教育体育局局长蒋国洪说:“教育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全球最大的轻纺贸易中心,绍兴县纺织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和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之江学院的科技、人才、智力、信息的支撑和优势,将进一步促进绍兴县的城镇化发展。”

  “利用1997-2005年各省数据进行估计发现,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城镇化水平会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如果到2020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增加10个百分点,将能带动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大约4个百分点,为未来10年的城镇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李力行说。

  教育对城镇化的重要性,刘传沛归纳了五点:一是带动作用。二是聚集作用。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进城镇落户或居住是为了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三是支撑作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四是塑造作用。教育对实现进城农村居民“市民化”、提高市民素质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五是示范作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美化、绿化成为标志性、示范性的建筑。

  李力行认为:首先,高等教育对城镇化的进程起了关键作用:在现行户籍制度下,绝大多数农村年轻人只有通过上大学后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才能转变为城镇居民;另外,高等学校本身的外溢效应也更大,能更好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人口占比最多的省份几乎也都是城镇化比重最高的省份。其次,基础教育普遍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这一方面提高了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农村居民走进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种状况不仅满足了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巨量劳动力的需要,也从农村转移出了大量闲置劳动力,同时促进了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两个过程。中学学历人数的增多也对城市化的进程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最后,加强职业教育,可以使得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能够更加顺畅地找到合适的职业或工作,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更加匹配,这样城镇化的阻力也就更小。

  在肯定教育助力城镇化的重要作用时,陈忠也认为如果现有的教育不转型,会阻碍城镇化的发展。在陈忠看来,现在教育生态链和城市生态链出现了断裂。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够合理。教育内部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

  在陈忠看来,能助力城镇化的教育,应该是公平教育和全程教育。“教育转型能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的转型,需要一定的投入,国家有这个财力。”陈忠说。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城镇化服务?陈忠认为,首先是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可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社区教育等。其次是从基层做起,基层创新,比如成立社区教育的机制,鼓励民间的微观创新。最后是上下层结合,通过互联网等的推动,形成上下层互动,形成开放的教育网络。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