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专业学术信息
教育学
农学
理学
哲学
法学
文学
医学
工学
历史学
管理学
经济学
艺术学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学术信息>教育学 > 正文
中国高校的百年蹉跎史

中国高校的百年蹉跎史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大一统体制解体,思想言论自由,欧风美雨东渐,说此时的中国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一点也不为过。民国高校的璀璨往事,就是不朽的见证。

民国名校,灿若群星,其中最为耀眼的两颗当然是北大、清华。北京大学本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其前身是创建于戊戌年(1898)的京师大学堂。在中国漫长的科举时代,一直到清末,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很多人包括冯友兰、季羡林等北大名人都声称北大就是国子监的继承者。这样一下子把北大的校史上推了千年以上,牛津、剑桥都难望其项背了。

但事实上,国子监是传统科举制度的产物,北大则是以“取法泰西”为宗旨建立起来的新式学堂,是典型的“西学东渐”、“师夷长技”的产物,二者在教育理念上可以说针锋相对,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如陈平原先生所说,它们的不同,就如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与宣统皇帝的不同一样。科举废而学校兴,大学(university)对清末的中国人来说完全是个新生事物,北大同国子监实无渊源关系。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延揽胡适、陈独秀等新锐学人来校任教,北大思想、学术空前繁荣,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并在此后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屡开风气之先。

与北大相比,清华大学的渊源与西方关系更为密切。1910年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向各国赔付巨款,是为“庚子赔款”。到1904年,美国政府认为赔款“实属过多”,决定退还一部分,但退还的这部分不能由清政府乱花,必须拿来办学,主要就是资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这样,1911年,在已荒废的皇家园林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成立,至今正好100年。

此后十几年,清华学堂逐渐由留美预备学校发展为一所立足于本土的综合性大学。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从北洋政府手中接管清华学校,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出任校长,直至1948年去职。梅氏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至今仍广为传颂。在他长达17年的任职中,清华发展成为一所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名校。

与北大、清华的国立性质不同,现代中国的另一名校南开大学长期是一所私立学校。清末名士严修,被称为“南开校父”。他是光绪年间进士,出身大盐商之家,戊戌变法失败后,矢志教育事业,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1919年创办私立南开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沦陷,北大、清华、南开大部师生南下,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后不久,日军沿长江南下,长沙告急,临大师生继续南迁之昆明。19384月临大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八年,人杰辈出,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不朽传奇。河山重光后,19465月,联大解散,三校迁回北平、天津复校,南开大学也正式改为国立。

民国名校,除了北大、清华、南开,国立大学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建国后易名为南京大学),私立大学如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教会大学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还有外国私人投资兴办的大学如洛克菲勒基金会1917年创办的协和医学院,等等,都曾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49之后,天翻地覆。所有高校不论公立、私立,还是教会学校,统统被政府接管。1952年院系大调整,教会学校全部被肢解、归并,集体消失。清华、浙大等则有综合性院校变为工科学校,少数高校如南开则变为偏向文科的大学。

总体上来说,大调整之后,工科得到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则被大大削弱,一些学科甚至遭到灭顶之灾,如社会学、政治学就被全盘取消,许多教师失业。新政权认为,所有社会、政治问题,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都已经做出了解答,当然再没有研究的必要了。而最根本的问题是,自此之后,高等学校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审、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招生事项等全部由国家行政部门统一监管,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全丧失,“教授治校”、“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等民国学统已成绝响。

一梦南柯。八十年代后,清华、浙大等又纷纷办回综合性院校,社会学、政治学等又重新办起来,以前避之不及的出身来历现在又变成了炫耀的资本,燕京、金陵、东吴等又被不厌其烦地提起,“去行政化”又成为各界有识之士共同的呼声。

百年变迁,分分合合,到头来,青山依旧,只是岁月已蹉跎,白了少年头。

《ICON云中往来》2011年第6期)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