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专业学术信息
教育学
农学
理学
哲学
法学
文学
医学
工学
历史学
管理学
经济学
艺术学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学术信息>经济学 > 正文
我国区域发展新战略渐趋成型

  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再到建设长江经济带,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支撑的新区域经济带正在逐渐形成。有学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沿着“经济带”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将对稳定增长和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

  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哪些难题与困境?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科学界应该着重关注哪些问题?近日,围绕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区域经济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逢贤告诉记者,这些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促进东、中、西地区的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徐逢贤表示,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区域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并呈现出更加细化、实化和差别化等特征,并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格局基本形成。”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区域协同发展,体现了发展理念的变化。她认为,过去的发展,强调以单个城市为核心,各城市之间是独立分散、互不联系的,城市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最终形成的格局大多体现为大而同、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而通过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各个城市之间从竞争走向合作,区域协同发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秦虹认为,一方面,区域协同发展将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可以大大减轻政府财政投入基础设施的压力;另一方面,能实现产业的优势互补,区域内的投资、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将特别明显,产业互补也将增强区域竞争力。

  区域协调发展需打破行政壁垒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建设方面、区域政策的精准性方面、跨行政区的经济区规划编制及实施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秦虹表示,区域的协同发展需要很多协同推进的机制,现有的行政体制分割,尤其是区域内各个省市之间的财政、税收管理形成的壁垒,对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来说是很大的障碍。如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做到区域发展真正协同,到目前为止还在探索中。

  “我国传统的单一纵向管理机制模式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凸显出管理与区域发展不相适应的积弊。”吴传清说,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往往产生于不同行政区域的政策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冲突。

  徐逢贤告诉记者,由于同级行政区政府间协调机制的作用有限,因此必须设置由高一级政府牵头主导的行政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发展才能避免现在简单的平面化合作,目前来看,部分区域经济区并没有设立协调机构,同时区域内的部分省市也没有编制与之配套的本地区的发展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的协同发展。

  吴传清认为,降低行政成本、制度成本、市场交易成本是区域经济协调联动发展的一些重要目标。“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要具备一些外部条件。”秦虹表示,一方面,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城镇化基础,当区域内城镇化水平偏低的时候,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的城镇密度做支撑。

  积极推动区域发展理论建设

  有专家认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未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应该如何推进?

  “在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基础产业尤其是龙头产业很重要。”秦虹表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培育,特别是龙头产业能够延长产业链,在带动区域产业的集聚和人口集中方面是最有效的,在此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基础产业培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以行政规划为主导。

  在吴传清看来,要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安排”,具体包括:战略性经济区规划编制、实施与评估;相关激励约束政策设计与绩效评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立法等。这些工作离不开学者广泛参与。

  吴传清告诉记者,未来学界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实践的梳理总结研究;二是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诸如战略区域选择标准、流域经济带、交通经济带、跨境经济带、区际协同发展路径与模式、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区域协调发展度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经济区规划编制规范与实施效果评价标准等;三是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立法问题研究。

  徐逢贤表示,学术界要立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围绕区域内各个地方的优势、劣势有哪些,应采取哪些措施,配套措施如何制定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积极推动区域发展理论建设并予以指导实践。此外,学者还应该具备国际视野,探索研究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合作领域从狭窄单一走向宽泛多元。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