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科研成果
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机构简介 > 正文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简介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2-18

机构名称: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委员会秘书处、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江苏分会秘书处)

隶属关系: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学校直属的专门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部门,也是国内同类学校中成立较早、影响较大、成效较为显著、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高教研究机构之一。20059月,获得“首届江苏省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首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提名奖”等荣誉称号。20081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第二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荣誉称号。这是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誉的高职高专院校的高教研究机构,也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受到表彰的10个优秀高教研究机构之一。2007年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和副秘书长单位,同时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江苏分会秘书处挂靠于此。

近年来,我们努力站在学科建设前沿,担负着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动干部和教师开展群众性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等任务,在开拓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注重观点和方法的创新,重在提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格局初步建立,队伍基本形成,机构运转良好,制度健全规范,工作有章可循,措施保障有力,特色比较鲜明,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独树一帜。

发展历程:

半个多世纪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几经沉浮变迁和叠合改制,其前身肇始于1952年在镇江创建的苏南商业学校,这是解放初党和政府独立创办的首批商科类院校之一,孕育和开创了全国商业职业教育的先河。1953年江苏省国营商业干部训练班也在镇江开办,与商校合署,后一并移师扬州,改称扬州商业学校。1957年商训班由扬州迁往南京办学,成立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1958年江苏商业专科学校也在南京挂牌成立,后搬迁至扬州继续办学。经江苏省委批准,19586月至1959年底,在南京省商干校基础上曾一度扩建为本科建制的“江苏商学院”,开设贸易经济、电子贸易、五金、机械、化工、农产品采购、纺织品等7个专业。1965年扬州商业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商业学校,办学实力进入原商业部所属院校前三名。“文革”中均停办。1983年在原省商干校基础上复办组建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成为全国最早的管理干部学院之一。1987年,省商校由扬州搬迁到南京与商干院两校合署办学,与此同时,“江苏省食品中等职业学校”整体并入,增设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冷藏储存、食品加工等专业。2002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成人高校改建为高职学院,定名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保留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的校名,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办学体制。学校曾长期由原江苏省商业厅主管,行业背景较为深厚,20006月整建制划归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是一所以财经类为主,文、管、经、法、理、工、艺、教等学科门类兼备、专业齐全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从面向传统商业逐步拓展为面向现代服务业,为社会培养输送了6万多名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技术和经营管理型专业人才,被誉为“江苏商界的‘黄埔军校’、“现代经贸应用型人才的摇篮”。目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唯一的代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全省高职院校唯一的代表)、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单位,以及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单位,在商贸流通领域有一定的地位,在国内有较好的影响。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1985年,《江苏商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创刊,作为学校的科研窗口”和学术阵地,同时承担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的任务。2002年,改制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时即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专司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2003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获准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32-1705/Z、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2604),开辟了“高等职业教育论坛”专版和专栏,并在《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

200410月,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委员会(简称“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换届,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当选为理事长单位和秘书长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法定地址设在理事长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学院。与此同时,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室承担了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秘书处日常工作。新一届理事会按照《章程》规定,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作为江苏省高教学会的二级学会和全省高职院校群众性学术团体以及具有全省高职高专院(校)长联席会性质的行业性协会组织,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学术氛围比较活跃,开展活动交流频繁,相继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在国内影响较大,受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的肯定,被誉之为“江苏高职军团”创造了“高职江苏模式”,是“一个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高职研究学术团体”,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展示了江苏高职教育的“品牌”优势。200912月,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当选为理事长单位和秘书长单位。同时,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增挂“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江苏分会”牌子,接受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授权和委托,在“长三角”、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活动,从纯地方性学术组织成为具有一定全国意义的区域性学术组织,以推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20064月,学校进行第三轮机构改革,在原有的高教研究机构基础上,整合有关资源,选配有专长的专职研究人员,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重点成立和加强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的工作,并独立设置,列为校内一级部门。我们从加强高教研究机构建设,构建高起点工作平台;加强高教研究机构建设,培育高素质研究队伍;加强高教研究机构建设,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加强高职研究机构建设,做出高显示贡献份额这四个方面入手,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新的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特别是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新形势下,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仅凭经验办学,将很难建设高水平、示范性的高职院校,更难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有所创新;有远见、有创新、成熟的教育领导者,必然重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先导作用。20091月,学校进行了第四轮机构改革,又进一步强化了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工作。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两个国家级学会(研究会)网站江苏省编辑站站长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中国高职研究会主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职教学会主办并是其门户网);是三个学(协)会网站(两个国家级、一个省级)的网(会)员单位和通联单位(通联员):“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网”(中国高教学会主办)、“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办,由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指导并认可)、“江苏省高等教育网”(江苏省高教学会主办);是一个省级研究会网站牵头筹建单位:“江苏高职高专”网(江苏省高职研究会主办、由省教育厅高教处支持并认可),已筹备了一年多,现已与南京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已注册了“org”(政府网),即将开通。以上机构均挂靠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机构内。

研究定位:

高等教育科学既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工作需要和学术发展的双轮驱动,肩负着“科研兴教”和学科建设的双重使命。应该牢固确立“科研兴教”战略是整个“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的教育文化,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一把手工程”等核心理念,明确教育科学在学校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有远见、有创新、成熟的、高明的领导者和教师,必须重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先导作用,以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创新。

高教研究机构具有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和研究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与校内其他一般性学科专业科研机构性质有所不同。其基本定位是:建诤言、献良策、谋规划、出成果。其主要职责是:站在学科前沿,引领高职方向,积极开拓高等职业教育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努力探索架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体系。其主要科研方向是: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重视理论研究,促进决策研究,推动开发研究,注重追踪研究,突出“小、精、深、实、新”的特点,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以及政策、法规、规划、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对教育科学类研究成果进行课题规划和项目实施,积极开展校际协作和交流,推动群众性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开展,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努力起到“思想库”、“智囊团”、“代言人”,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的作用。这是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一般通称为高教所)的功能定位。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机构的定位是:建诤言、献良策、谋规划、出成果。其主要职责是: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积极参与部、省和校级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开展教育学的研究,尤其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发展以及政策、法规、理论、实践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对教育科学类研究成果进行课题规划和项目实施,同时积极开展校际协作交流,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努力成为学校的“智库”。

名称设置及研究分工:

注重研究机构自身建设,形成“所、室、处、部”这样独具特色的“四合一”科研体制。应该说,高教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在学校所有建制部门和整个运行机制中还不是个“强势部门”和关键岗位,没有管理职能和调控手段,不管人,不管物,也不管钱,只是个学术咨询机构和科研实体,既不是教务处,也不是科技处;既不是办公室,也不是宣传部,且一般未列入行政部门序列而列为教辅部门序列,常常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针对这一实际,我们主动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求体现“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注重调动校内外相关资源,全力保障高职研究的有效开展,乐于“为人作嫁”,甘当“无名英雄”,“耐住寂寞坐冷板凳”,埋头专研做学问,使得研究工作有了起色、亮点频现,努力从“边缘”不断地走向“中心”,引起了学校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争得了一定的“话语权”。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机构现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且《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隶属并与其合署,以《学报》为载体,开展科研工作,成为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前沿动态与学术交流的阵地。特别是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秘书处挂靠在此,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比较开阔,能够掌握了解国内外同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信息,也能够获取大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宏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和基本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有些方面还填补了研究“空白”。以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为骨干,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和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协助,在有关高校高教所配合下和省级专门高教和职教研究机构的指导下,实行学科交叉融合、跨学校、跨部门、跨系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和协作攻关。

研究队伍建设状况:

研究所制度是在高职院校盛行的科研体制和机制,是与国际接轨的惯例,其特点在于研究人员可以跨部门兼职,可在校内外有专长的人员中聘用。学科带头人院长王兆明研究员,长期从事高职教育研究工作,有着较深造诣,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原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长、东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南京理工大学高教所高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著述甚丰,学风严谨。

学校高教研究机构负责人顾坤华副教授,国家级课题主持人,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 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高职高专组专家委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联络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理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执行秘书长、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兼副主编。其他专职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兼职研究人员则大多在校内资深教授和具有高教管理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学骨干,有一定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且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的人员中选聘。这样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从而可提高科研工作的组织集成度,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作用,能够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同时根据需要和可能,我们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的大学生专业学习指导、两课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等方面的任务。

业务范围及主要内容:

——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的研究和攻关。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高职理论指导滞后于高职发展实践的现状,立足国情和省情,国际视野,全局把握,围绕反映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破解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积极开拓高等职业教育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努力探索架构具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科学体系,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的理论建设和指导实践。2002年至2009年间,我们着力以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视理论研究,加强应用研究,促进决策研究,推动开发研究,注意追踪研究,涌现出若干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及中国高教学会、中国职教学会、江苏省高教学会、江苏省职教学会的科研成果奖;发表了数量较多且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高职教材;向有关方面提供了水平较高、份量较重的咨询研究报告等。其研究的主要方面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高教强省”中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类型与层次的研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性质与定位的研究;关于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关于改革开放30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的研究;关于江苏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研究;关于我省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与思考的研究;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关于高职课程改革与项目开发的研究;关于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实践的研究;关于高职院校精神与高职院校文化的研究;关于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的研究;关于创建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研究;关于高职院校比较研究;关于构建和谐教育与建设和谐校园的研究;等等,其研究成果或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用、或被高职院校领导与有关职能部门采用、或被有关企事业单位采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承担省高职研究会秘书处工作,主动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坚持树立一面旗帜,明确自己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库”、“智囊团”、“代言人”,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与“助手”。注重从江苏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组织研究,用典型引导开展交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较早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改革思路和具体举措,赢得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好评。①2005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要求:“省属高职学院管理体制调整,专科层次将由省辖市政府管理,省主要管理本科院校”。对此,在省高教学会主持下,省高职研究会召有关院校主要负责人开座谈会,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就省属高职学院管理体制调整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建言献策,撰写会议纪要,起到了咨询调研报告的作用,最终以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文件(苏高教会[2005]12号)形式上报省委、省政府,反映高职学院管理体制调整问题,引起较大反响,上级决策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采纳了其主要建议,迄今,江苏省高职院校并未下放至省辖市政府管理。②2004年承担教育部委托课题《“32”:《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受到时任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现任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的重视。③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牵头承担教育部高教司重点课题《集团化发展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④受江苏省高教学会委托,承担原教育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府王湛副省长交办的重点工作课题《基于“高教强省”问题的研究》子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高教强省”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研究 》,已初步完成;⑤20052006年承担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交办的工作课题《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南》、《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指南》研究。20065月,由省教育厅正式行文(苏教高[200610号),作为法规性文件下发实施,对全省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颁布《两个指南》,在全国尚属首次。⑥多次牵头举办高职课改论坛,组织起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实施意见》(送审稿),数易十多稿,20084月,由省教育厅作了重要修改,正式印发《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的文件。同时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被批准立项为重点课题。⑦江苏省高职研究会组织实施了2005-2006年度高职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评奖工作,有36所院校共申报225项课题,其中立项117个课题。在省高教学会指导下,有10所院校计34项课题通过结题验收,并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⑧为进一步推动群众性科研普及活动的展开,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又启动第二轮2007-2008年度高职教育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参与院校42所,共申报252项课题,立项140个,其中重点课题15项,有66项结题,并评出一等奖14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2名。⑨编辑出版《江苏高职》简报7期,编发《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年会材料汇编等材料六本,汇撰编写20042005200620072008年五个年度的卷宗共五册,超过300万字以上。

——与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合作,开拓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学专业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原国防科工委的首批全国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高教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是综合性大学中最早的高教所之一,属于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担负着培养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的任务,先后两次蝉联“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其高等教育研究硕士点的主要专业方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我们根据高教专业研究生和职教专业研究生居多,但“高职专业研究生”却鲜有的实际情况, 2006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机构与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共同制订并实施培养方案,开拓创新了由高职院校与名牌大学联合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先例。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重大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课程建设、教学实践、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分工是:南京理工大学高教所主要负责招生选拔、学生管理、理论教学、毕业考核、颁发证书等;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实践教学、学生实习、论文指导等,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筑巢引凤”,“借鸡生蛋”,联手打造,达到共赢。首届硕士研究生已上岗实习,撰写学位论文,086月毕业,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良好。099月又联合招收了第二届研究生。

研究机构发展方向:

——更加重视高职理论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研究。要全面落实和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为主旨,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为重点,着眼于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注重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深刻揭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增强科学预见性,关注学理问题,促进学科建设,形成精品力作。要组织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协同攻关,确立一批重点课题,主动争取国家级、省级课题,形成标志性成果,始终站在学科研究前沿,引领高职发展方向,更好地指导高职教育实践。

——更加重视高职教育发展实践的应用研究。应用研究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教育政策和实践问题;开发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和使用价值,要突出“小、精、深、实、新”的特点,研究要深化、细化、量化。既要开展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的研究,也要开展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研究;既要开展高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也要开展高职教育特色化的研究,着重在“安于本位、提质创优”上下功夫,不断总结鲜活经验,不断产生创新成果,不断进行应用推广。

——更加重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要十分关注国(境)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效、经验、教训,进一步扩大国际化视野,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还要跨出国门,到国外去办学。为了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提高专业研究水平和能力,对专职研究人员,应当安排必要的培训进修,创造学习提高的条件。要积极组织高职院校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到国内沿海开放地区和先进发达省市以及国(境)外考察培训,进一步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业务,通过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创新、超越,集中形成一批高水平、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指导并推动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高层次发展。

——积极筹组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鉴于“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早已由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挂牌运作多年,例如通过四次牵头举办“打造浙江‘高职强省论坛’”等活动,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高教研究机构”。为此,江苏省应积极创造条件,在组建专门的省级高职研究机构上取得重要突破。可参照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挂靠在常州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和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挂靠在江苏教育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院)等专业的省级职教研究机构的体制,也可参照“教育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模式,积极筹备成立“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或“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均暂名)。宜挂靠在有一定的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基础和相应工作条件的院校,实行“数块牌子,一套班子”。建议参照社会上有关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经费渠道来源为差额拨款或自筹自支,或者采取给政策、给牌子、给项目、给课题、给要求的措施,经费、人员等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或者与企业联办,或者由挂靠单位自行解决等多种方式进行。此举将是整合我省高职研究队伍,提升江苏高职研究水平,在全国“率先”赶超的又一力作,从而使我省高职研究从弱小的、零星的、分散的、重复的、低水平的阶段迈向集聚性、综合性、专业化、高层次、高水平的阶段,也使全省各院校高职研究机构有了自己的“龙头”和“中心”。应对这一有利于加快发展江苏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举措和一大亮点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争取早日挂牌运作。

主要成果例举:

部分课题成果(已结题):

1)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重点课题《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子课题——《学校体育对高职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研究》;

2)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问题研究》子课题——《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支持》;

3)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4)教育部委托课题《“32”: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研究》;

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6)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2006-2007年度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个案》;

7)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一五”立项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研究》;

8)原教育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府王湛副省长重点工作课题《基于“高教强省”问题的研究》子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高教强省”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研究 》;

9)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课题《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子课题——《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

1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课题《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11)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课题《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研究》及其子课题;

12)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化的研究》;

1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2008年度应用研究课题《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14)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省级政府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研究》;

(15)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建设数字化校园研究》;

(16)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07-08年立项课题《创建高水平(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研究》;

17)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07-08年立项课题《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18)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工作课题《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南》、《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指南》;

19)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课题2006-2007度课题《职业院校集约化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部分获奖成果:

1)《江苏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研究》,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政府奖)、中国高等职业技术研究会科研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2)《成人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调查》,获中国改革实践社科成果二等奖和全国管理干部学院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3)《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全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二等奖;

4)《再议江苏“高职强省”的问题》,获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二等奖;

5)《30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三议打造“高职强省”问题》,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与实践研究论坛一等奖、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二等奖、江苏省高教学会三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奖;

6)《试析高职教育在推进江苏“教育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等奖;

7)《省级政府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的角色分析——以江苏省为例》,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优秀奖;

8)《再议大学生“自我论”》,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会二等奖;

9)《论高职院校学报的个性特色》,获全国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二等奖、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三等奖;

10)《承“苏商”之气,育“三创”新人,引领现代服务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55年办学历史暨改革开放30年办学成就研究》,获江苏省教育科学院、江苏省职教学会三等奖;

11)《基于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江苏模式研究》,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二等奖、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优秀成果一等奖;

12)《经贸类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3)《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集》,获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14)《“三创”:新时期的江苏精神》,获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优秀奖。

部分论文成果:

1)《“高职强省”论刍议》,刊载《科技创业》2006/12

2)《再议江苏“高职强省”问题》,刊载《江苏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版》2007/1

3)《试析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江苏“教育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刊载《成人教育》2007/2

4)《“高职强省”与“和谐江苏”论》,刊载《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5)《江苏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研究》,刊载《江苏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版》2006/12

6)《省级政府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的角色分析》,刊载《成人教育》2007/11

7)《基于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江苏模式研究》,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8)《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高地》,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9)《发挥办学优势走集团化之路》,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10)《论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的个性特色》,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11)《“高教强省”若干问题的思考》,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12)《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刊载《中国高教研究》2007/7

13)《高等职业教育课改的研究》,刊载《职教通讯》2007/7

14)《积极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刊载《职教通讯》;

15)《抓规范化管理,创建文明校园——江苏省职业院校“两个规范”评估的实施与思考》,刊载《职教通讯》;

16)《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国家教委职教中心赴德考察报告》,刊载《职教通讯》;

17)《适应市场机制,提高素质教育》,刊载《职教通讯》;

18)《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刊载《职教通讯》;

19)《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刊载《职教通讯》;

20)《职业教育的四大发展机遇》,刊载《江苏经济》;

21)《积极推进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刊载《教育现代化探索》;

22)《快信息化步伐,积极推进职教现代化进程》,刊载《教育现代化》

23)《江苏省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刊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4)《开展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刊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5)《大学生“自我论”新议》,刊载《扬州大学学报》;

26)《再议大学生“自我论”〉,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7)〈三议大学生“自我论”〉,刊载《扬州大学学报》;

28)《四议大学生“自我论”》,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9)〈大学生思想行为探析》,刊载《南京人口学院学报》;

30)《浅谈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1)《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矛盾及其调适》,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2)《试论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换》,刊载《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33)《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4)《高职教育推动区域发展的对策思考》,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5)《职教集团品牌建设对策初探》,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6)《构建和谐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发展策略》,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7)《“高职强省”新议》,收录《2006:江苏高教评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38)《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强省”之我见》,收录《2007:江苏高教评论》,江苏科技出版社,2008

39)《30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三议打造“高职强省”问题》,收录《2008:江苏高教评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40)《江苏如何从“高职大省”迈向“高职强省”——四议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强省”》,收录《2009:江苏高教评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41)《试论大学学报的功能定位和个性特色》,刊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42)《30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三议打造“高职强省”问题》,刊载《江苏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版》;

43)《江苏如何从“高职大省”迈向“高职强省”——四议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强省”》,刊载《江苏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版》;

44)《江苏12个省级行业性职教集团发展的思考》,刊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5)《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刊载《教育与之夜》;

46)《五年制高职:高等职业教育中独具优势的发展形式》,刊载《成人教育》;

47)《承“苏商”之气,育“三创”新人,引领现代服务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55年办学历史暨改革开放30年办学成就研究》,刊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8)《商帮文化与“苏商”的发展》,刊载《江苏商论》;

49)《“苏商”发展考略》,刊载《江苏商论》;

50)《“苏商”与江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刊载《企业经济》;

51)《“苏商”精神与“三创”精神》,刊载《管理世界》;

52)《企业营销主管的角色定位》,刊载《华东经济管理》。

部分教材成果:

1)《大学生职业指导(上、下)——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创业实务》,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2)《就业与创业指导》,苏州大学出版社;

3)《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南》,南京出版社;

4)《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走向现代化的江苏职业教育》,南京出版社;

6)〈大学生生活指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7)《思想道德修养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8)《经济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9)《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重庆大学出版社;

10)《大学生社交礼仪》,苏州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