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在21世纪初,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目标,宁肯在其他方面做些让步或牺牲,也要着力促进新体制、新机制的形成。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力和责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大学和政府、社会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界限模糊、职能不清,或者说三者实质上是同一的,即政府。现在,情况不同了。时代特征、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大学的社会地位和运行环境。
    市场经济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生产和资源配置的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带来了劳动力需求部门成分复杂化;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要求大学为不同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也要求大学既要向政府负责,又要向服务对象负责,在招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科学研究、教学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当然,我们的大学主要是由国家举办、政府主管的。大学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作为投资者、政府作为管理者,对大学具有领导权、调控权、监督权。大学必须为国家服务,对政府负责,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法规政策的指导下办学,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明确大学的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的权力和责任。
    大学和教师、学生的关系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教师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学校和教师之间建立聘用合同关系。在教育劳务市场上,学校主要要求教师为学校所用,不一定要求教师为学校所有。学校按建设与发展需要招聘教师;教师按能力和意愿受聘于学校。学校对于教师有聘任权,解聘权;教师对学校有受聘权,拒聘权。教师有专有兼,能进能出,使学校具有生机和活力,使教师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掘教师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力。
    在分配方面,最主要的是要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特别是在校内津贴部分、增量部分,要拒绝平均,反对固化,年龄不具有意义,职务不占太大比重。不再按身份把人分成不同等级,按人的等级分配,而是把事业分成不同领域,按事情的难易、轻重分配,也就是按岗位分配,按任务分配,按业绩分配,按贡献分配。而且在某些方面离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一样,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一样,岗位、任务、业绩、贡献面前人人平等,竞聘上岗,同工同酬。
    由此把以往的花钱养人转变为花钱办事,把以往的“人头费”转变为“事业费”,提高政府的有效投入。
    现代大学制度还要求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的干部要全心全意为教师学生服务,学校的干部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面向学生是大学面向社会的具体化。大学一个主要方面是通过培养输送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面向学生,就是要使大学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合格的就业者,而且是成功的就业岗位的创造者。现在有人担心扩大本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会影响今后的就业。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它把社会岗位设想为一个有固定等级的固定常数。岂不知劳务市场是人开辟的,岗位是可以创造、提升的。高质量的毕业生不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会对未来劳务市场做出贡献,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劳务市场不断变化,新的就业领域不断出现,终身学习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成员对教育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学生成分开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大学要以学生为本,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灵活多样的做法,在入学机会和办学方式方面,在授课制度和学籍管理方面,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应该是大学管理模式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而不应该是学生、社会适应大学旧的管理模式的需要。要真正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学生不仅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创造性,而且变得更加深思熟虑,富有爱国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大学和大学的关系
    我们的大学在办学宗旨、教育方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一致的,有着相互合作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这是我们的优势。在加强大学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同时,加强大学之间的合作,是提高国家教育综合实力、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办学体制改革有了重要进展,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但是,各大学作为不同的办学者,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竞争是促进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杠杆。
    大学之间的竞争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才市场的竞争。
    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为社会所接受,受社会所欢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其次是要素市场的竞争。这包括劳务市场,大学是否有能力从全社会招聘到自己需要的教师,并把不合适的教师辞退;资金市场,大学能否以较低成本从社会上筹集到所需资金;技术市场,大学能否得到自己所需的新技术成果,并设法转让自己的技术发明而获利。第三是产权市场。全国大学虽然大都属于国家所有,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办学状况是不同的。应当鼓励优势明显、管理强、趋势好的大学不断壮大,相反另一些学校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自愿向这些大学靠拢、联合、重组甚至合并,实现产权流动转移。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生有灭,优胜劣汰,从长远看,大学也应如此。产权市场的存在迫使大学增强联合意识,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本领,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竞争不等于盲目攀比。大学之间的竞争,不是要把全国的大学都办成一个模式,大家为了一个样板而搞什么“赶超战略”。社会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学也应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五颜六色是正常态。所谓竞争,是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各自因历史、地域、传统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已有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有了比较优势,有了特色,才有在全国大学结构布局中的位置,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之间的竞争应当是平等的、有序的。政府既要鼓励大学之间合理竞争,又要约束大学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基础在大学。大学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教代会等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不断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如果不首先进行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就缺乏健全、合理的微观基础。那么,政府调控就可能发生扭曲,市场调节也很难发挥作用。反之,如果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得好,使大学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就会有效。不仅如此,大学的行为还可能成为政府调控行为不良的一种校正,以及市场调节失灵的一种补充。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关键在政府。我国的市场体制不是自下而上自发地形成的。在大学的改革中,政府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政府自身也要加强改革,转变职能。政府转变职能和大学体制改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两项同等重要的工作。它们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政府职能转变得好,有利于大学体制改革;大学体制改革得好,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克服政府想放又不敢放,怕一放就乱;学校想让管又不敢让管,怕一管就死。所以,政府要鼓励、支持大学改革,有关政策使改革者受益,引导大学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而不是助长大学千方百计地去争取“ 免费午餐”。
    有人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大学体制改革是政府管的少了,学校管的多了,要构建一个强学校、弱政府教育行使部门的格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改革不是单纯地划分谁管的多少的问题,而主要是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过去的情况是,政府既管了不少不该管的事,又有不少事该管而没有管,而且那种靠单一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的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既要有强有力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又要有强有力的大学,从而同心同德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服务。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