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高效与行业协会合作培训机构探析 ——
李森林 傅慧芳

    【摘  要】: 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行业培训工作是一种面向“产业化”的运行模式,通过合作,高等院校逐步完善继续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的教育机制,行业协会进一步修订行业知识技能标准和考核鉴定标准,实现行业技术更新。本文通过对双方合作关系的界定分析了双方可能建立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 行业协会; 培训; 高等院校
    对成人进行教育培训工作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共同的社会责任之一。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成人培训工作是一种面向“产业化”的运行模式,通过合作,高等院校逐步完善继续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的教育机制,行业协会进一步修订行业知识技能标准和考核鉴定标准,实现行业技术更新。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建立的合作培训机制是指: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在共同承担的培训工作中如何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以及在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一、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合作机制的基本特征
    (一) 平等合作
    在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建立的合作机制中,双方身份对等,共同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知识结构和生产结构的优化,为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身份上的对等性决定了双方合作层次的深化,利益的高度一致,有力维护了双方的办学积极性。
    (二) 目标一致
    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高等院校通过与行业协会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受企业及用人单位欢迎的适“销”对路人才,以此提升学校的地位,保证学校的发展;行业协会借助高等院校在教育培训中的资源优势,与高等院校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活动等,强化了行业协会的培训功能,促进了行业协会对企业发展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提升了协会地位,符合行业协会发展的长远利益。
    (三) 协议合作
    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签订相关协议,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不仅使教学过程可控,教学目标明确,而且规定了双方权责,同时保障了学员利益,是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协议的协商及签署,无论是来自行业企业的高管学员,或是慕名而至的社会公职人员,都可以最大化地享有教学、实践、考察及科研相结合的课程优势,有效、有机地将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
    二、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培训机制比较分析
    (一) 行业协会培训机制分析
    与高校培训和公司培训比较而言,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凭借广大会员资源,无需承担招生压力;第二、由于行业协会“上通下联”的特点以及聚集着大量业界专家和顶级企业的优势,加上协会掌握业界海外资源等原因,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往往学术性更强,技术性、应用性更为突出;第三、行业协会在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指导和协调企业信息交流、以及编辑会刊和培训教材等方面享有独特优势。
    虽然行业协会培训的优势很突出,但由于行业协会自身发展的历史性原因,行业培训并没有形成由行业协会一统天下的局面。仅从全国性注册的300多家协会来看,这些协会所属行业特点不同、组织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虽然大都具备一定的行业培训职能,其中专业性程度较高的行业协会也开展了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但这些培训大多受制于课程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培训项目单一,难以形成大的规模。甚至于很多行业协会由于体制不顺、管理职能不顺和地位不顺而面临着自身职能误区。在培训职能的履行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行业协会其职能发挥远远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协会组织,行业专业性一方面成就了业内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却成为限制协会培训职能发挥更大作用的制约因素,如安装、勘察设计等技术性很强的行业,其行业协会在专业技术培训方面的功能得到了强化,但这些培训偏重于技术方面,推进模式相对单一,课程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开展高端培训,更难形成层次丰富的培训梯度。而技术性限制不强的行业,其协会培训职能的开拓和发挥面临着市场的严重挑战。总之,近年来,整个培训市场外部的变化给行业协会的内部培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不论是主动抑或是被动,整个行业协会开展的培训都不得不朝着更为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二) 高等院校行业培训分析
    凭借师资、课程、经验等专业化优势,高等院校在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高等院校利用自身专家优势,开设各种行业培训,具有核心的竞争优势。相比而言,高等院校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学科的门类齐全充实,既有基础知识雄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又有较强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实力,还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科学实验条件,有些高等院校还享有极高的美誉度,随着行业培训市场份额的扩大,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得到加强。尤其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对行业培训越来越关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不仅同级的高等院校之间展开了更大范围的竞争和合作,即使在高等院校的院系之间也存在着或明或暗的竞争关系。院校内部与外部的竞争极大激发了高校自身不断研究社会需求,拓宽专业设置,使课程和师资更符合市场需要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以清华经管、中欧国际等为代表,高等院校不仅积极在校内进行资源整合、寻求在国内的高速发展,甚至与国外行业组织、商学院等开展了广泛合作,试图在国际培训市场上开辟了一席之地。
    从行业培训的整体来看,整个行业还未形成专业的运作规范和有效的制约机制。由于部分培训机构的运作不规范,市场某些环节的无序竞争,以及没有一个权威专业机构从专业和市场角度进行认可等原因造成了目前市场上认证培训名目繁多,课程重复性极高、新课程开设随意性很大等问题,这些负面现象妨害了整个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自身也面临着课程老化、培训资源流失、市场竞争力降低和生源市场旁落等问题。为防治高等院校在行业培训市场上的边缘化,高等院校不得不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打造核心培训产品,进行运作模式创新、慎重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加强自主招生等能力。进行的新尝试中,跟行业协会进行合作是高等院校采用的最有效的方式。
    (三) 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培训机制的重要性
    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具有共同的社会服务目标,两者合作共同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是行业培训、特别是高端行业培训的潮流所向:
    首先,双方合作能为行业提供满足组织高层管理者知识需求的教育项目,能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后续培训,有利于组织获取管理和人才竞争优势,为组织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保证。
    其次,行业协会借助高等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基础,结合本身专家优势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中国管理实践、中国人文环境相结合,为企业提供丰富的补充性和前瞻性知识,实现学校的学历教育与行业的职业和培训教育的接轨。双方合作还能更快地整合专家资源,为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提供量身定做的内训式课程和咨询式培训。
    再次,高等院校通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完善高校的继续教育体系,加强整个培训项目的专业性,更快进行课程更新,大大提升了院校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三、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培训研究
    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一方面,教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中着重指出,要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各级政府充分依靠企业、发挥行业作用,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能力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园的产业孵化能力,鼓励高校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可以说,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在教育和培训上的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对国家教育战略的实现负有重大责任。从实践层面来看,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在开辟更多的可能性:
    (一) 共同创办高校
    从国内外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来看,高校与企业合作创办股份制学校或者建立附属学校常见不鲜。企业与高校的一般合作模式是,学校以师资、设备和管理入股,企业以资金入股,合作创办股份制学校,由双方指派人员组成董事会,负责相关的管理工作,日常工作则由学校负责完成。由于行业协会是企业在行业内的代表,行业协会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企业,这种合作模式对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办学便具有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会展学院即是全国首家由会展行业协会和高校共同创办的专业学院,该学院的目标是在3至5年内发展成为一个以会展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兼具研究、服务功能的高水平、专业化和国内领先的会展教育机构,成为中、高级会展人才和世博人才培养基地。该学院是将华东师范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符合会展行业学科交叉的优势与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具有大批专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以及会展实践基地的优势融和在一起的办学典范,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发挥协同效应培养人才的目的。该种办学模式在师资和教材的整合上具有突出优势,首先教材由国内数十位会展业专家以及大学教师共同编制,既吸取了国内外会展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融合了会展行业资深人士提供的会展实际运作的经典案例,教材内容分别对应展览和会议项目实际操作的各个流程,通俗易懂。其次,该校项目的课程体系由行业专家和高校师资共同打造,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吸纳了实践工作的宝贵经验,在师资和课程体系上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当然,由于这种合作模式需要行业协会具有坚实的会员基础和资金基础,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具有相当的实力。
    可以预见,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强强联合”构筑人才高地的模式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将对行业发展、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二) 联合认证,打通学历教育与行业培训的认证壁垒
    标准是行业协会为企业服务的一个主要工具,组织企业制定本行业标准也是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发展协会标准更是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制定的标准必然是市场需要、企业认可的标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通过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标准的制修订过程,并在国家的标准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行业协会在标准化活动中能起到政府、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学校教育与行业培训往往采用不同的标准,具有独立的考试体系和考核标准,由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行业实践的差异性,企业的用人标准往往不同于学校对人才规格的界定,这种差异在继续教育上尤其突出。高等院校面对企业实践开展的各种管理培训及行业培训终究得在企业的实践中得到检验,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也必须得到高等院校的认可才能更快的进入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在联合认证,打通学校教育与行业培训的认证壁垒等工作方面,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大有可为
    (三) 共建数据库与信息交换平台
    1、共建行业数据库
    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都是信息流密集的社会服务性机构,在信息交流和数据库库开发上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首先、高等院校的学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加入到行业信息管理系统中,行业协会的会员可以通过高校培训项目享有高等院校的资源,双方的数据库开发可以将企业信用档案与企业培训档案融为一体建立行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备份、报告输出、数据统计、预警提示、辅助管理等多种功能为一身,内容既包括经主管部门和协会认定的会员单位及会员个体的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也包括该企业或该会员参加培训学习等信息。这些信息被载入协会的信用档案数据库,能够提供较为完整的企业信息。企业为提升组织职能所参加的培训学习以及企业的违规记录都包括在内,该信息统计系统还能派生行业人才需求的信息。这就有利于社会其他组织或机构对企业或个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也能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感到压力,而个人有不良记录者将会直接影响上岗执业,从而提高违规成本,规范行业秩序。
    2、共建学术与商务信息平台
    行业协会是企业信息交汇的平台,也是高等院校了解企业需求的重要通道。企业所需的政策信息、商务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金融信息可由行业协会的专家来组织论证和筛选,再通过行业协会的平台进行传递。这些信息传达的疑问和需求正是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整合第一手信息。
    3、师资、课程、教材的共建合作
    影响行业培训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师资、课程和教材的不适当,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在师资、课程、教材上的共建合作一直为培训界所关注。高等院校拥有完善的师资、课程、服务人员以及完备的教学设备环境,在大规模的教学活动上具有专业经验,而行业协会则聚集大量的业界专家、行业顶级企业,同时掌握海外资源和专门的行业技术。双方在师资上的互补可以形成基础理论深厚技术难度突出的师资资源;在课程开发上,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形成实战与技术并重、互动与讲座、参观并举的课程体系;由业界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编制教材的模式既吸取了国内外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能融合行业资深人士提供的运作经典案例,这样的教材不仅能在企业内训、决策咨询、学术交流上取得优势,还有利于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
    4、打造专业培训服务体系,建立可持续性课程体系
    由于培训行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性行业的产品及消费的不可分离的特点,购买培训课程的学员(即消费者)其实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联合打造专业的培训服务体系是降低消费者风险切实的途径。首先、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提高了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对于被服务对象而言,不仅能够体验来自双方的权威性,还能获取更多的关于办学者的公开信息;其次、被培训对象的意见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两套体系反馈到课程及信息库中,这就极大增强了学员在课程设置上的参与度,进一步规避了风险。
    在双方合作办学的过程中,行业协会不仅是办学者,同时行业协会也是课程体系的采购者和更新者。一方面,行业协会能够代表企业进行课程采购、降低企业在内训、技术培训上的学习成本;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能将企业需求和专家意见最快的反馈到课程体系当中;再次、行业协会可以对学员情况进行多方位分析,为业界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学员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借助高校完备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课程开发经验,双方能够打造出多层次、多广度、有纵深、符合学员多样需要的课程体系
    5、开展学术论坛、交流参观合作,实现相互的决策咨询活动
    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
    高等院校可聘请行业和企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学者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来校,对课程改革与建设、行业变革与建设、产教合作及培训实战基地建设等问题献计献策。在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的协助和直接参与下,高校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制订培训指导计划,高等院校聘请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专家作为培训的师资和客座教授,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为学校开设新专业和新课程贡献所长。
    双方还可聘请大集团、大企业老总或董事长组成企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参与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同时对培训课程提出意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培训方案。
    合作走咨询式培训道路高等院校是学习型教学科研机构,在行业培训上倡导市场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上,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开拓出咨询式培训课程,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对业内的单个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咨询。合作走咨询式培训的道路形式上灵活多样,人员配备上注重实效,既能满足企业需要个别诊断和辅导的需求,又能针对具体问题开发出易拆分易合并的培训课程。
    四、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培训建议
    (一) 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场、创新办学模式,树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观念。
    行业需求的快速要求培训机构具备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更快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完善培训机制、提供优质培训。高等院校应主动探求行业发展脉络,收集行业发展信息,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分析企业需求,分析不同层次学员的不同需求,及时进行课程更新,加强培训质量控制,建设畅通、高效、完备的信息系统,将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纳入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培养计划。
    (二) 行业协会要树立正确观念,积极参与高校学科建设,寻求共同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行业协会的培育发展工作,多次强调要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其中,做好行业培训工作一直被认为是行业协会对行业最大的贡献之一。行业协会要充分依赖行业优势、扩大与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在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开发上更加主动,同时还要积极参与高校的课程改革,关注高校行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为其提供抓紧意见,为建立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运行机制而努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业与商会管理培训中心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