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到“思想体系”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我们组织过3个重大课题的研究:一是1993年到1997年,高教司牵头组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简称“理论要点”研究;二是2007年到2011年,中国高教学会组织推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项目研究,简称“高教强国”研究;三是从2010年开始,中国高教学会计划组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简称“思想体系”研究。这3个重大课题研究有什么内在联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对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起到了什么作用?值得我们很好的回顾和总结研究。
    一、“理论要点”研究
    1992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转发了这次会议的主文件《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跨世纪的纲要),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使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筹备第四次全国高教会议的过程中,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后,提出了许多在高教改革与发展所遇到的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问题集中到建设什么样的和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这就迫切需要进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希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同时,也为几年后筹备召开第五次高教工作会议作一定的理论准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这一课题被提到议事日程。
    1993年,由当时国家教委高教司主抓,组织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课题组,有关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同志,如何东昌、黄辛白,主要的教育理论研究专家如顾明远、潘懋元、刘一凡、王冀生等,以及教学管理人员3路人马300多人参加,历时5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研讨工作,先后召开了3次全国性研讨会,出版了3部论文集,并于1997年9月正式出版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一书,概括提炼了14大理论要点。这项研究成果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这项研究及其成果,对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主要理论和思想问题进行了梳理,有些问题取得了共识,为跨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了重要的思想引导和指导作用,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理论要点”课题主要从教育方针,指导思想,高教体制,高教发展道路,办学路子和人才培养途径等几个方面加以总结提炼。主要参加者之一,原辽宁省教科院院长邓晓春最近写文章总结说“理论要点”在今天看来至少有7方面的贡献。一是明确地回答了我们所要建设的不是一般的高等教育,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这就从根本上解决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高教领域出现的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上的混乱,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明确地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与准则,这是对脱离国情、无视高等教育规律、随意折腾高等教育的一个理论清理;三是明确地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功能使命及战略地位”。这就为防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多次出现的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和为确立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重点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是初步提炼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比较超前地提出了建设这样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五是初步提炼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六是初步提炼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教学及其改革理念;七是初步提炼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新思想、新理念,等等。
    通过这次理论要点的研究,还组织和形成了一支队伍,汇聚了理论、实践及管理三方面的研究力量,当时叫三种人会师,为以后的高等教育研究培养了人才。这之后,高教司又组织研究了大型课题“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作为理论要点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二、高教强国研究
    经过建国60多年来的建设和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召开了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相应的,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的阶段,体制上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总量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总体上说,我们的高等教育依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来一个大提高,需要做强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促使我们思考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高等教育如何从“改革.做大”到“改革.做强”,由此,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
    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因为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义务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是水平。没有义务教育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就不可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就不可能建设教育强国。但在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中,代表一国教育水平高低的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不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教育强国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首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应该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和民间的讨论早就开始了,九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陈至立同志2007年12月在十八次直属高校咨询会议上正式提出:“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的号召,这个题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于2007年12月启动“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课题研究,投入了600万经费。这个课题同时也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立项。国内一些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知名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以及一些主要大学的校长都参加了研究。课题研究同样也汇聚了理论、实践和管理三路人马,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研究大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任研究项目的总顾问。具不完全统计,研究项目共涉及研究课题负责人及子课题负责人近百名,参与高校、研究机构150多所,参与研究人员1000多名。
    应该说这个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课题重点回答“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分13个版块开展研究。经过开题、中期检查,现在已经陆续进入结题阶段,取得了不少的高水平的阶段性成果。2009年在杭州召开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课题的中期汇报,反映也很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至少发表了300多篇论文,一些研究文章还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这些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调动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及社会各界开展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一些专题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还被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所采纳和吸收。同时,《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论文集》以及系列文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集》第一集、第二集已经出版,第三集也将陆续出版。有许多学者认为这些论文是近几年来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我在高等教育界已经很长时间了,过去还没有哪个题目在这么短时间内出这么多高水平的成果的,一个题目有这么快这么热烈的反响也还是很少见的。
    大家知道,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标志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民间的讨论、学术界的研究变成了政府行为。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纲要》中,我们能读到:“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之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崇高庄严的历史使命。”
    三、思想体系研究
    前面提到了“思想要点”和“高教强国”的研究,现在,“高教强国”的课题已经陆续结题,接下来,怎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在第18次直属高校咨询会上一些校长们提出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要建设自己的、世界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应该走的“路子”。
    刘延东同志也指出,未来10年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我们一直强调“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是先导”,要实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的时代新使命,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从国家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人所公认。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受到了世界的广泛赞誉,国外许多经济学家和专家们提出要积极总结和评价“中国道路”的特色和作用。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我们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理所当然。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说,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适应性,这句话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要跟本国的文化相适应,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这里强调“中国特色”和“思想体系”两个关键词。
    “中国特色”是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思想体系”是要在“理论要点”的基础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渐形成体系。所以,这个命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一个逻辑发展的必然,不是哪一个人的想法,是高等教育现实的实践促进我们要去研究。
    “思想体系”具备研究基础,研究时机已经成熟。10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理念改革是先导”,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理念,从“理论要点”的研究,到“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的重大课题,并围绕这一命题于2001年开展了“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到“高教强国”研究,这些课题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同时,中国高教学会十年来的国际论坛,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今天我们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有研究基础和现实需要的,现在要进一步加快研究、建设,我个人认为是到时候了。
    “思想体系”课题研究已经着手筹备。课题研究已经开过一次20多人的专家座谈会,一次小组研讨会,2010年10月还在南京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讨论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主题,许多同志都认为,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使我们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我们已经提出了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那么,也到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时候了。因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创新,正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正在组建课题组,准备筹措200万元用于课题研究。
    四、三个课题研究的特点和启示
    从“理论要点”、“高教强国”和“思想体系”三个重大课题研究看,他们具有以下特点和启示。
    1.高等教育的研究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体现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脉络。从今天来看三个重大课题的研究,会发现他们都顺应了潮流,适应了当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跨世纪的改革发展起了先导作用。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改革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僵化的体制,需要理清思想上的认识,我们进行了“理论要点”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为跨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了重要的思想引导和指导作用。本世纪头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需要来一个大提高,这时候面临着做强的问题,于是我们提出来做“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课题,一定程度上掀起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高潮。当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列入《教育规划纲要》,提上议事日程,我们就面临如何做强,如何来指导强国建设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以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于是启动了“思想体系”的研究。可见,从“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到“思想体系”的研究,都顺应了潮流,适应了当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另外,项目研究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研究成果具有理论适切性和适度的超前性。来自全国高等教育理论、实践及管理的几路研究人马广泛调研,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高度地凝聚了他们的集体智慧,贴近现状,反映现实,符合国情,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它们一方面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梳理,也是对前期实践发展经验的总结。如“理论要点”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廓清了当时高教领域出现的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上的混乱,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3年前总结概括的“理论要点”抓住了当时的主要问题,所得结论基本是准确的和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生命力。这些研究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前沿问题的思索,也是展望未来的前瞻性研究。他们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理论上发挥了先导的作用,在实践中也发挥了极好的指导作用。从三个重大课题研究的前后关系看,他们承前启后,一脉相承、步步深化,体现了清晰的理论发展脉络。这也从高等教育研究层面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是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2.紧紧抓住了“中国特色”。三个重大课题研究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研究中“中国特色”还是要强调的。我们的文化和欧洲的、美国的文化不同,这个大家都清楚,因而没有人会说我们的文化要和国际接轨,但会有人说我们的教育要和国际接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一个国家的教育是要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特别要与文化相适应。前面引用的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的话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要与本国的文化相适应”,他的话讲得很到位!大学是创新、传承、实践文化的场所,我们把目光放远,从历史的长河看,大学就是承担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因而,教育非常强调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适应性。世界高等教育是由丰富多样性的各国各民族的高等教育组成的,正是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性,才能成为了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才能对世界文明有所贡献。研究高等教育要抓住中国特色,要去研究,要去发展,要去探索。三个重大课题研究一直紧紧抓住“中国特色”,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特色。
    3.教育研究更加自觉,逐渐成熟,走向体系性、系统性的研究,并体现了教育研究的价值。从三个重大研究项目的组织实施、参与队伍、研究热情、成果水平和应用价值可以看出,教育研究更加自觉,并逐渐成熟。同时,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的还被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所采纳和吸收,变成了政府的政策和行为,这体现了教育研究的价值。同时,教育研究开始走向体系性、系统性的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高等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研究、理论研究和战略研究,提供科学、客观、基础性、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就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来说,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系统的、科学的、长期的、连续的研究,才能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高等教育从“211工程”建设一流学科到“985工程”建设一流大学,反映了做强的历程,但这些以“点”为主的建设和研究反映了当时的国力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而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国力的增强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而“高教强国”课题统领着13个版块的研究,在体系性和系统性研究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也说明我国高教研究更加成熟和更加自觉了。
    4.组建和凝聚了一支教育研究的队伍。这三次重大研究项目汇聚了全国范围内理论、实践及管理三方面的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经过前后十几年的坚持,逐渐形成了一支队伍和凝聚了一批研究力量。三个重大项目的研究都有浩大的队伍参加,“理论要点”课题有高水平的300人参加,强国课题有上千人参加。参与的研究人员来源范围广,参与程度深,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没有广大高等教育战线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热情和对教育研究的自觉是很难想象的,这么大的项目的完成光靠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呼吁是办不成的。我们的研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普遍的关注,调动了他们对教育研究的关注和热情,推动了群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从而收获了很多好的闪光点和建议。通过组织重大项目的研究,发挥了高教学会等这些学术团体平台的作用,为高等教育研究培养了人才,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研究积聚了力量。
    (本文系 周远清会长在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秘书长工作会议的讲话)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