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陈廷柱1,姜川2
(1.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美国波士顿学院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波士顿 MA02167)
    【摘要】阿特巴赫认为,中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培育高校学术文化,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对一流大学的投入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作为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校奉行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美国高等教育过于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负面教训则是中国需要加以警惕的。然而,对中国建设高等强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应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的做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等教育;菲利普.阿特巴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国家重点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研究”(AGA080340),是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刘献君教授主持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项目的子课题。
    【作者简介】陈廷柱(1972-),男,河南新县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 2008-2009学年(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组织与战略规划研究。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第2期
    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含研究生)高达1 80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2%。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中国政府在总结前期实施“211”与“985”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拟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今后政府指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与大方向。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汇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研究力量,针对中国当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样一项十分重大的研究任务,不能只是自己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听取外国专家的意见较为重要。本文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而对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教授进行的专访。
    阿特巴赫教授是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编有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权威期刊《高等教育评论》,其本人也著述甚丰,一生致力于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堪称是当代最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权威之一。阿特巴赫教授具有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印度孟买大学等多所高校学习、访学与工作的经历,其研究足迹更是遍及全球,也与中国建立了深厚的学术感情。阿特巴赫教授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6年被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聘为相关学院或学科的客座教授,并于2008年被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学院聘为该学院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他的许多著作已被译成中文出版,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笔者问(以下简称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在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研究中国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可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对此您有何感想与评价?
    菲利普答(以下简称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个人认为,中国很有必要也有可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我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的“985工程”以及“211计划”感到惊奇和欣赏,如果政府在经济和人力资源方面有持续的投入,中国将会有若干所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注意到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大学排名,中国有不少大学的排名位次还是不错的。当然,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标准主要强调的是研究方面,而对教学与学术自由一类的问题关注还具有一定的距离。我不是批判上海交通大学,而是强调中国有可能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实际上任何国家大学排名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中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时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需要时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我不认为中国有充裕的资金将高等教育的各个部分均发展到让世界瞩目的水平。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在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水准的前提下,必须有所选择,不能样样都抓,必须要抓住重点发展的大学。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经济的基础性地位还未彻底改变。尽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模式向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变的进程,但高等教育强国也需要强大的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基础的支撑。
    问:高等教育强国有一个具体的判断标准吗?如果让您来建构一个判断标准,您会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答: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实上我们很难说清楚什么是一个真正成功大学的标准,也很难说清楚判断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有哪些。我们也只是逐步地认识到成为一所优秀学校的宗旨和条件是什么?作为一个优秀的教授其责任和角色是什么?但高等教育强国的判断标准还是一个新事物。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判断标准问题,应该由中国的学者来研究,我想你们比我更清楚中国高等教育的情况。
    我要说的是,中国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但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等国的标准、体制与体系。邓小平曾经说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想这种主张同样适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不能生搬硬套西方高校的那一套做法,更不能以为照搬西方的就够了。中国需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需要适应自己具体的高等教育环境,需要有自己的高等教育特色,特别是要建立起能够为中国人所广泛认同的“什么是优秀大学”的观念,特别是要建立起能够有效满足中国各个方面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是处于变动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只有不断地发展自己才是理智的选择,才会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间。
    问:美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强国,您认同这个观点吗?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大家对此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美国确实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首先,美国拥有很好的学术研究系统,拥有许多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在各个领域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知名学者,我们可以领导世界学术研究的潮流。
    其次,英语作为学术界通用的语言对于美国继续保持高等教育强国地位非常有帮助。众所周知,学术界最有影响的众多刊物是以英文出版的,国际学术会议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我知道在中国,学术评价也往往以在SCI、CSSCI发表的文章为准,召开的国际性会议主要是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虽然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上若干个最有影响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但汉语很难取代英语的地位而成为国际性的学术语言。
    第三,美国高等教育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分化、改革与创新,今天的美国高等教育不仅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结构和高效率的运行体制,并已经深深地植根在丰富的文化层面。
    此外,美国的本科教育也做得很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我们拥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安排,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当然,美国高等教育从总体上而言是比较卓越的,但美国高等教育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美国也有许多大众化教育机构,其质量同样令人堪忧。而且,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他们应该针对自己的情况来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也许并不适合中国。
    问:您认为在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中国可以从美国高等教育中学习哪些有益的经验或有用的理念?
    答:我还是要强调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与创新问题,中国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从自己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学习。中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曾经有很惨痛的一面,如“文化大革命”以及教育政策的频繁改变等,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创伤。通过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你们一定要认识到一个稳定的社会政策环境和良好的文化学术文化氛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与理念也非常重要。对于美国高等教育来说,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可供中国同行借鉴参考。
    第一是学术的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最宝贵的历史传统,肇始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然而却是美国的大学使得学术自由有了组织与制度保障。美国高校的老师与学生拥有很多的自由,如课堂上讨论的自由、成果发表的自由,等等。而且,美国高校的教师具有很多参与管理的机会,院系具有相当大的自主管理权限。
    第二是竞争的意识。美国的大学之间有很多竞争,美国的高校教师之间也有很多竞争。我知道中国的大学这些年也特别强调竞争,而我这里说的主要是公平竞争。中国的学术资源在形式上也是通过竞争进行配置的,但是却经常受到各种“关系”的左右。
    第三是服务的精神。在美国,人们常常会问到大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什么。正是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得美国的大学能够保持持久的创新精神,才使得美国的大学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社会上获得资金。美国的大学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鼓励学生到社会上去做义工,强调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中国的高校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精神,但中国的大学与美国的大学一样也需要认真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的问题,服务社会并非只是为了赚钱,更不能为了赚钱而损害大学的学术发展,更不能为了赚钱而忽视教育教学工作。此外,中国政府应该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增设社会服务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向美国高等教育学习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美国高等教育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在的体系、体制与声誉不是一天就建立起来的。上面说到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服务精神等也是逐步培育起来的,这一切均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曲折,这一切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
    问: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方面,美国是否也有一些负面的教训值得中国加以警惕和回避的?
    答:高等教育一直以来被看作是公共产品,可以给社会提供有价值的贡献,因而值得资助。但是,在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组织奉行的高等教育贸易条款的驱使下,高等教育日益被视为是有益于学习者或研究成果使用者的私人产品,其结果必然是高等教育的日益商业化与市场化,并由此导致高等学校越来越严重地依赖于私有资金,越来越局限于应用研究的范围。在美国,教育国际贸易委员会、商业部服务业办公室和以营利为主的高校正在努力推动美国以及全世界的高等教育走向商业化与市场化。学者们可能认为,美国应该是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最大的赢家。但我认为美国高等教育也是受商业化与市场化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大学作为一个知识机构如果要生存下来,就必须遵循知识的逻辑而专注于教学和科研这样一些核心职责,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部门则要为大学能够服务于公共利益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国可以从美国高等教育中汲取的负面教训,我认为最主要的便是中国的大学不应该太专注于市场化和商业化。美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许是中国过去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体制的原因,我注意到近年来中国花费了太多的投入强调高等教育市场化,如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放宽收费限制、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等。当然,市场化并不完全是坏事,它需要慎重处理,应当注意平衡。中国的大学需要有公共资金稳定而持续的支持,需要有长远的规划,不能一味地追求商业化与市场化。
    再说一个负面教训便是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问题。相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美国高等教育资金是较为充分的。但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衡量,中国高等教育以较少的投入支撑起近2 000万规模的在校生教育,而且有一批优秀的大学正在崛起,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而美国高校的产出我个人认为并不理想,美国政府给了大学很多钱,大学从社会上得到很多捐赠,学生所交学费也不菲,而高等教育的质量仍然饱受争议。我特别关心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经费从何而来的问题,在这里我也提醒中国政府注意,除了要给高等教育系统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外,也要强调高校投入产出的比率,不是投了钱就可以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怎么投钱像投多少钱一样重要。
    问:对于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来说,您认为中国应着力于解决哪些问题?
    答:中国学者常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来谈高等教育的建设问题,我很赞同。这些年,我去过中国的好几所大学,看到中国大学拥有优美的校园和众多的新建筑,我感到很羡慕和吃惊。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大学的硬件已经很好了。我的中国同行告诉我,这些年高校从银行贷款的问题非常严重,而且钱主要投入到建筑上去了,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并没有太大的改观。此外,教师的工资收入也应算是硬件。我知道,中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是比较低的。高校教师工资收入较低,就可能意味着在世界学术劳动力市场上缺少竞争力,就可能意味着高校教师对教学和真正的学术失去兴趣。
    相对于硬件来说,中国高校的软件建设面临的挑战更大。哪些软件呢?我认为首先是需要建立一个良好而有效的学术文化氛围。教师对教学与学术研究要有一颗赤诚之心,学术上的短期行为与失范现象是要设法避免的;学校对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不能被各种各样的排名所困扰,能够用科学的教学与学术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其次是要鼓励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强国,就要扮演高校治理与学术研究引路人的角色,单纯地模仿或输入其他国家的体制是承担不起这种角色的。我知道,中国的学者不仅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很感兴趣,而且也很关注美国的同行在研究什么。应该说,这对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问题和提升中国的学术水平是很好的一种思路,但中国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依赖中国高校与中国学者的自我创新。
    其三,中国政府要大力加强高校的人力资源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国家要有一流的高等学校,一流的高等学校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流的人力资源。美国优秀高校的老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具有海外的教育或工作背景。我对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派出一些学者与学生到海外进行短期学习和交流新知识感到钦佩,当然人才流失是一个问题,但我也听说这些年中国留学归国者人数在不断增加,这是一个好现象,也是一种趋势。
    第四,中国应该继续坚持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建设。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世界上所公认的许多一流大学在美国。如果有稳定的基金支持,如果不回避学术自由方面的问题,我对中国排名前列的一流大学非常看好。中国对于排名前列的大学投入了许多,今后还要多投入一些来帮助一流大学的运行,而非停止。但对于基层的大学教育系统来说,我并不乐观,因为这牵涉资源与资金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教育的投入比较少。好在中国明白她需要不同的教育体系与脉络,许多国家并不明白这一点。当然,我强调中国对一流大学的投入,我说我对底层的大学教育与系统不够乐观,但这不是说中国不需要扶持普通大学了。事实上,中国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就要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考虑。
    最后一点是中国亦应关注和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应对国际高等教育有所贡献,对国际高等教育应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国制定了有关大学国际化的政策,目前看来比较成功。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走上了良好的发展轨道,吸引了许多来自于东亚、东南亚和非洲的学生。当然,中国应该加大力度去招收来自于欧洲以及北美的学生,并要设法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备注:由于访谈者英文理解水平有限和编辑成文的需要,本文的疏漏、偏颇与错误之处,概由访谈者负责,请读者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    黄建新)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