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吴 越
    【文章来源】大学(学术版) 2010年第8期51<
    【作者简介】: 吴 越,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攻关项目之五“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项目编号:08QG01005)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AGA080340)的研究成果之一<
    “所谓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 日本经济科技实力的强大帮助日本实现了世界强国梦,而经济科技实力的强大则与日本高等教育密不可分。日本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起点可追溯至明治时期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明治维新之前有着两百多年封建锁国历史的日本,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便完成了高等教育由近代化向现代化的转变,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等成为日本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特征。<
    一、日本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
    高等教育结构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专门学校是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雏形,二战后由新制大学与短期大学所取代。1886年明治十九年《帝国大学令》的颁布确立了国家主义教育体制,使帝国大学与专门学校成为明治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主要形态。《帝国大学令》的颁布是日本高等教育史上甚至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奠定了日本帝国大学的金字塔尖的地位。1918年《大学令》的颁布既为日本高等教育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标志着日本高等教育完成了制度上的改革,新制大学丰富了日本高等教育的结构。20世纪70年代短期大学与专修学校的出现填补了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的金字塔塔底。至此,日本高等教育已由单一的专门学校发展成由帝国大学、新制大学、短期大学与专修学校组成的多样化结构。<
    第二次教育改革以及经济高速增长期理工科大学的发展推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二战后的《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对教育方针与教育原则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强调“尊重学术自由”以及教育机会均等。战后的教育改革促进了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合并,建立了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短期大学的创建快速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使战前只能培养少数英才的大学逐渐变成具有不同层次和学历水平、面向更多公众开放的大学。同时,经济高速增长期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使日本高等教育急速扩大走向大众化。日本在1958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及1965年的《中期经济计划》里对科技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要求,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日本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在1970年就已达到17%,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第三次教育改革使日本高等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日本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成立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二是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2] 以筑波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专修学校的建立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中心地位,使日本高等教育结构逐渐得到完善。同时,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入学选拔制度为日本统一选拔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手段,使日本高等教育在70年代就开始由注重数量的扩展向注重质量的提升转变。20世纪80年代“科技立国”以及90年代“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提出以后,日本高等教育形成“产-学-官”合作(即产学研合作,其中“官”代表国家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强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21世纪初,日本提出的“TOP30计划”(创建30所世界一流大学)与“COE计划”(卓越教育与研究中心)推动了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以科研竞争力为评价指标,2009年日本有43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600名,其中有7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除此之外,日本大学也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别名列世界第2名和第8名,另有7所大学进入化学学科与材料学科的世界前30名。[3]<
    回顾日本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建设强大国家的战略决策,并通过立法手段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日本的迅速崛起当然与重视教育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但日本高等教育理念却是影响着日本国家制定高等教政策从而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因素。<
    二、日本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根据日本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最具代表意义且在日本走上高等教育强国历程中发挥着持久影响的高等教育理念包括专业教育、科技立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四个理念。<
    (一)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也称专门教育)是指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重视专业教育是日本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理念。明治时期的专门学校的发展、经济高速增长期理工科大学等无不体现日本重视专业教育的传统。首先,专业教育促进了明治初期专门学校的发展。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这三大目标,日本政府积极地与西方发达国家交流,模仿外国建立高等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结构。资本主义近代化对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迫使日本政府认识到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帝国大学以外的专门教育发展的重要性。1890年的《专门学校令案》明确规定:“专门学校是传授专门的业务或职业所需的学问技术的场所”。[4] 1903年《专门学校令》从法律上承认了专门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地位,将“专门学校”界定为“传授高等学问技术的学校”。明治时期对专业教育的重视使日本的专门学校成为这一阶的主要高等教育机构。<
    其次,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虽然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影响下开始对偏重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教养教育(日本将“通识教育”称为“教养教育”)引入大学课程,但是由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学生所学课程缺乏系统性,因此,日本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的批评。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与化学工业等转变,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对专业教育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从1955~1970年的十五年里,大学学科专业结构的改革状况是:工学部由93个增加到134个;国立大学,到1977年共有56个工学部105类505个专业。[5] 产业结构的变化再次强调了专业教育在日本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日本高等教育理工科发展远甚于人文学科的发展。<
    明治时期与经济高速增长期专业教育在日本拥有坚固的地位,而到了20世纪末,日本开始实施大学课程改革。1992年,《大学设置基准》强调本科阶段的教育必须将教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90%以上的大学进行了课程改革,单科性大学开始强调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综合性大学则采取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时进行的方法,但专业课程的比重则有所增加。[6] 从日本本科教育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教养教育是与专业教育保持着有机联系的,目前多数日本大学都设有“教养学部”,负责大学入学前两年的“教养课程”。但是,教养教育的引入并没有改变日本重视专业教育的传统,相反,日本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却有所增加。可见,日本高等教育由始自终都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以培养服务经济社会的实用专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二)科技立国<
    日本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中,重视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坚持“科技立国”是日本颇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科技立国”理念首先是在1980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设想》的报告中提出,随后日本科学技术厅在《科学技术白皮书》(1980年版)中正式提出“科技立国”发展战略,从而使“科技立国”从一个民间概念上升为日本的基本国策。从形式上看,“科技立国”是在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中正式提出的,由于其强调科学研究,而日本国立大学是科研的主要机构,鉴于此,我们认为技术立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等教育理念。“科技立国”强调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技术开发,它的正式提出标志着日本科技发展模式由引进技术向技术自创的重大转折,标志着日本科学由重应用研究向重基础研究的转变。“科技立国”理念在日本的实践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建立“产-学-官”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三是促进技术转移,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交流。“科技立国”不仅是日本高等教育理念也是日本基本国策。<
    “科技创新立国”是“科技立国”的丰富和发展,“科技立国”的着眼点是技术,“科技创新立国”的着眼点是创新。如果说“技术立国”使日本在全球化时代建立了科学技术的基础结构,那么“科技创新立国”则使日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竞争力得到了提升。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陷入“零增长”困境,日本政府试图依靠尖端科技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科技立国”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战略,继续加大在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重视学术研究,加强生命、信息、环境、纳米等领域的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活性化项目”,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日本在提出“科技立国”战略实施15年后,发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科技忽略了基础创新能力的开发。因此,1995年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将“科技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日本自1996年起连续制订了3个为期5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标志着日本科技政策进入到重视基础研究和强调创新的新阶段,也确立了日本“科技创新立国”的高等教育理念。“科技立国”加强了日本大学的科研功能。SCI收录的日本论文数从1973年的世界第六名,上升到1980年的第四名,1994~1998年仅排在美国之后成为第二名。[7] 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投入的确推动了日本科技的产出,199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但基础研究还是比美国弱,这也是日本在90年代中期提出“科技创新立国”理念的根本原因。<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
    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与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中的大众化阶段划分标准相符,因此,日本引用外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来对自己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进行解释。<
    日本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是实践在先、理念指导在后。明治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二战后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为日本高等教育迅速完成大众化打下了基础。从1960年至1975年,日本高等教育的注册人数从67万人增加到了225万人,毛入学率从12.9%上升到24.6%,日本高等教育完成了大众化过程。[8]与美国依靠公立大学实现大众化不同的是,日本私立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日本向来就鼓励私学的发展,明治初期日本政府就大力提倡国立、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并举。日本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主要有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引导以及日本国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大两个原因。二战以后,在《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推动下,日本高等教育实施了制度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建立新制大学,即将战前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一种类型的大学。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创立,既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又推动日本走上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后大众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已经出现高等教育过快扩张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20世纪9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后期,其在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与发展道路方面产生巨大变化,高等教育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并非用马丁?特罗所划分的大众化阶段与普及化阶段所能描述的。因此,日本学者有本章教授结合日本高等教育的演变历史,提出“后大众化”理论,认为日本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的“后期”和普及化的“初期”存在着一个中间过渡阶段“后大众化阶段”,并且“大众化高等教育”通过“后大众化”这个阶段的过渡后,有可能转变为“终身学习”阶段,而非传统大学适龄青年的普及教育阶段。[9] 日本学者在解读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实践着特罗的大众化理念,并结合日本国家自己的情况,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解赋予了更丰富的涵义。当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代表日本就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但至少在规模上日本高等教育已达到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水平。<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
    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规模与质量只是其中两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开放性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国际化则是日本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萌芽于明治时期,正式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明治时期,为了学习和移植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日本制定了“求知识于世界”的政纲,大量聘用外国专家。日本明治政府认为要缩短与西方的差距就必须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必须要虚心向外国人学习。明治政府对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使日本的教育发展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以“文明开化”为标志的“明治维新”使日本高等教育第一次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以1877年的东京大学为例,该校早期的39名教授中有27名来自国外。由此可见,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现象早在明治时期就很突出,尽管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
    20世纪70年代,虽然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过程缓慢而且效果不太明显,但高等教育国际化、终生化等理念也逐渐引起日本学界的关注。日本高等教育的保守使得日本在国际交流、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发国际项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977年,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日本大学国际研究会,学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注进一步促进了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实践。20世纪80年代,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提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从国际化观点出发进行教育改革,乃是关系着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培养能适应全球化的日本人才,“大学在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向国际开放,将只为日本人的封闭式的教育机关改变成培养世界性人增生扩散教学科研体,为学术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10]<
    受全球化的影响,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到20世纪90年代有了变化。除聘请外籍教师、派遣留学生与接收留学生外,跨国高校之间学分与学位互认制度、大学间共同开发与合作项目等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内容。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各种方案支持大学国际化项目的实施。对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国际化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尽管它并非大学评价的主要内容。2002年至2003年间,日本大学的国际交流活动被列为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内容之一,所有的公私立大学都要参与这项评估。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日本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一是因为日本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吸取了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二是使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立足于世界的高度,更好地规划了日本高等教育的未来。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但反映出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也体现了日本培养世界通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指导日本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教育理念的梳理与研究,可以看出,正确的高等教育理念经得起实践检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教育,在科技立国的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立国,在大众化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后大众化理念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不断丰富,都充分体现了日本高等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科学的高等教育理念要摒弃传统理念中的消极因素,发扬积极因素的作用。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有利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才是值得传承的理念,只有能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理念才是科学的理念。科学的高等教育理念要在传承中创新。创新理念则要求在关注高等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敢于破除与高等教育发展相悖的理念,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但是,我们要避免在“创新”中陷入另一个困境,避免在“创新”中走入摒弃传统优势的极端,我们要大胆地继承和发扬高等教育理念中合理而科学的东西。<
    责任编辑:卢彩晨<
    注释:<
    [1] 蔡克勇. 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5):7.<
    [2] 吴越. 日本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2):51.<
    [3] 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 2009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60.<
    [4] (日)日天野郁夫. 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 陈武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7.<
    [5] [10] 梁忠义. 战后日本教育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464,464.<
    [6] 张晓鹏. 日本高教:超越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J]. 上海教育,2004,(04X):54.<
    [7] 钱小英,等. 日本科技与教育发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59.<
    [8] 崔昌淑. 日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问题及对策[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9] 史亚杰.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因素分析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