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连邦软件创业案例

摘要:苏启强,1962年11月生于福建永定县。9年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历史上第一个辞职和王文京一起创办用友,4年前,离开如日中天的用友创办连邦。

一、话说苏启强 

苏启强,1962年11月生于福建永定县。1979至1983年,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会计系学习。1983至1988年,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工作。1988至1993年,在用友公司任副总经理,主持软件开发。1994年至今,任北京连邦软件产业发展公司总裁。

9年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历史上第一个辞职和王文京一起创办用友,4年前,离开如日中天的用友创办连邦。35岁两次创业成功的苏启强对我们说,前行的进程中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很遗憾,好象并没有什么大事。办企业都是些具体的小事。" 

1988年,离开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原因很朴素: "机关工作气氛比较沉闷。我那么年青,出来闯闯也未尝不可。年青人没有什么忌讳,特别象我这种家在外地的人来北京工作,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就做了,反正是单身,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不会受到亲友的阻挠。"  

1994年,离开用友也 "好象没有什么感觉"。"年青人做事一般不大计较后果,连邦真的做不成,就算了,不成再做别的。" 

"我心目中的连邦,真没仔细想过。今后应该是向多元化、集团化发展,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投资IT其他领域。2000年争取股票上市。"

这就是在外界看来颇显传奇和神密的真实朴素的苏启强。

二、苏启强的管理观

温文尔雅、平静如水的苏启强每天在连邦的具体业务上书写着他的务虚笔记。 "具体经营管理、具体业务方面的事情我出面的时候很少,甚至厂商都不认识我,我也很少和厂商打交道。我倾向于把人员组织起来,责、权、利充分地授下去,考核结果。只有发现结果不大对劲的时候,才去看一看,这人有没有选对?我不是很喜欢介入到具体事情的过程里面去。"

苏启强可以经常出差,去各专卖店转转, "不是具体指导他们做什么,就是和他们经理聊聊,也不解决什么问题,他一提什么问题,我就说,好吧,你这事跟吴铁说说。我要做的主要是人际方面、理念方面的沟通,以及看看不同城市市场的变化情况。"

苏启强有四个知根知底、合作多年、十分能干的副总裁,所以,他就可以 "啥具体事也不用管","我不可能帮他们做他们分管业务的事,我的思路可能和他们不一样。我做浅了,他们不满意:我做深了,又可能会对他们的风格产生影响,这样更麻烦。"

真正需要苏启强做的事没准点,通常是晚上和人吃饭、谈贷款、谈合作、沟通联络等等。白天,苏启强没有具体明确的事要做,就可以自由安排自己想做的事,给专卖店经理打打电话,上网逛逛,或者看看报,苏启强一看报纸就看半天。

苏启强总能如此地潇洒清闲? "有些事情急得时候也很急,贷款没有如期下来,那也是焦头烂额的,但这个急不是企业具体事务的急。我所做的都是单件事情,而且是我来出面相对比较好的;他们出面比较好时,我肯定不管。出了问题,肯定是他们的事,我一管,他们的责任心反而下降了。"

三、连邦之初 

苏启强萌生创办连邦的主意是觉得软件行业要发展,肯定需要分工,特别是在软件变成普通商品以后,大家对它的神秘感消失,软件变成了日常办公用品或者消费品,这时专业流通企业就有了宽阔的生存空间。在苏启强看来,觉得这里面有很有许多机会,就应该抓住它,要抢占先机。 "包括后来看用友的成功,并不是技术或者其他方面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抓住了国家推广会计电算化的契机,而且以代理制的方式组织市场,很快就发展了起来。市场主要是吴铁做的事。" 

苏启强在连邦创业之初主要做协调、统筹各副总裁分管业务的接口部分。现在他主要是筹划连邦怎样在已有台阶之上更上一层楼, "连邦现在相对稳定,有一些精力做别的事了。"

在当时看来,连邦做正版软件流通的市场环境并不成熟 ──用户版权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盗版很多、整个软件市场规模不大。但市场不成熟、盗版很多对抱定一两年不赚钱决心的连邦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正因为盗版很多,所以人人喊打,使整个社会都特别关注。连邦此时以捍卫知识产权的形象出现,就显得特别突出,分外醒目。苏启强承认:"连邦赶上这个趟。软件企业这几年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连邦又处于这种变化的突出位置,所以消费者、厂商、舆论相对来说都比较关注。"一个企业成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象征,那么文明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起来。

苏启强心里清楚: "连邦在1994年创立,第一年,甚至第二年都不可能赚钱。"但为了和用友一样地抢占先机,则必须付出这个代价,"单纯的销量或者利润已经不是我们追求的第一目标,而是希望尽快建立一个市场体系。"

关于奠基石与铺路石的关系,后来者会不会总结连邦的成败得失,后来居上?苏启强则认为: "知道什么地方成功,什么地方失败,跟他自己能否最后避免错误,走正确的路,差距还蛮大。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第一还是最好的,首先进入一种未知的市场,取得成功的公司非常多,据说能占到百分之七、八十。"

第一个吃螃蟹,在苏启强看来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实际运作投入的资金并不是很大,一般民办企业用的钱不会很多。"而且,"做软件营销相对于独立软件供应商来说,风险反而是小的。现在很多企业出品的软件,十个里面,卖得比较好的也就两三个,其他都是赔的,或者持平。产品定位很不容易找准。"

苏启强软件营销的理念是 "只能跟着市场走,跟着厂商走。厂商有什么,他愿意给我们什么,我们就卖什么。这个产品可能市场不需要,但在前期我们基本上都让它上架。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做市场判断,这样会把有些软件排斥在连邦的流通渠道之外。因为市场是个很怪的东西,经常是你看没有市场,一卖就有;你看到有市场,一卖就没有。所以我们只能是和厂家一起去做市场,让市场判断。"

要管好在数量上占大多数的松散结构的专卖店,苏启强认为第一个前提是共同利益。 "只要他们认为做软件有钱可赚,而挂连邦这块牌子才能够做好软件,他们基本上会在结算方式、做市场活动等方面听总部的。至于说进什么货,进多少,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相对于其它连锁组织来说,我们的紧密程度比他们高,体系的有效运作也比他们的强。"

苏启强看起来温和斯文,但他做的市场判断却斩钉截铁, "现在所有的连锁组织,五、六家也好,七、八家也好,其营业额全部加起来还不如连邦的一半。连邦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现在已经打出牌的连锁组织,而是大批发商。他们通过抓上游,买授权或者介入开发,形成自己的批发规模。为什么我们担心这种形态呢?因为这种形态,等于在连邦上面又架了一层。"

"连邦最早的定位是做市场下游,直接面对最终用户。如果市场空间成长到一定程度,存在大批发商跟我们的直接竞争的话,那么,连邦也会介入批发业务,我们会随时关注软件市场的这一动向。但现在中关村比较大的批发商(不包括微软的)一个月走量也就是一两百万。规模还非常小,而且也就那么三、五家,形不成大的气候,我们一个月的出货量就有1000多万元。"

现在连邦占软件零售市场的三分之一,苏启强说他下一步要和象科利华、前导、金山、用友这样已经上了一定规模,已经站住脚,有一定技术实力,有相应组织规模、资金规模的公司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他们形成一体化的市场合作,成为他们半个市场部。

苏启强以为,十几个人的软件公司,这个产品成功了,赚了一笔,下个产品没抓住方向,不行了,就散伙,很可惜。苏启强打算用他的产品中心做一些类似于软件发行公司的工作,即和有好的软件雏形,但没有资金和市场推广经验的程序小组携手打天下。

点评:

1、 苏启强的温文尔雅、平静如水、谦虚造就了今天的连邦软件。

2、 苏启强的管理方法是,把人员组织起来,责、权、利充分地授下去,考核结果,只有发现结果不大对劲的时候,才去看一看,这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 苏启强对连邦的定位,销售策略都非常清晰,这使创业之初的连邦软件最终站稳了脚跟。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