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DEC创始人奥尔森的创业历程

奥尔森的家乡是康涅狄格州的斯拉特福,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地区。奥尔林的父亲是一家汽车连接器厂的工程师,他喜欢钻研并曾创下几项专利。父亲的钻研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奥尔森。在他读书期间,每当放学后,他总是蹲在家中的地下室里-那是他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摆满了钣手、钳子、螺丝刀、锉刀之类,还有拆来拆去的钟表、收音机、连接器等等。邻居们经常能听到从地下室传来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开始,人们以为奥尔森家将地下室租给什么洋铁匠,后来才发现这“洋铁匠”不是别人,却是年纪刚过10岁的奥尔森。有人把钟表、收音机送来,请他修理,奥尔森都能手到病除,邻居们把此当作一个奇迹,并亲切地称他为“小爱迪生”。 奥尔森的弟弟斯坦利同他一样,也热衷于搞些小发明,因而也是地下室的常客。有一天,当斯坦利用奥尔森刚组装完的收音机收听广播时,突发灵感地说:“哥哥,咱也搞一个无线电台多棒啊!到时候,许多人都能听到咱们电台的广播,你说妙不妙?”奥尔森停下手中的活,不禁愣了一下。他认真思索了一下弟弟的建议。无疑,这是一件极有魅力的事情。“好!就搞无线电台!”奥尔森下定决心。 设计、安装一个广播电台,可不像装一台收音机那么简单。不用说,兄弟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整个暑假全都打发上了,才组好一部无线电台。 试播以后,收听的杂音太大,几乎无法听清播音。奥尔森废寝忘食,不断加以调整声音终于清晰了。小兄弟俩的“奥尔森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奥尔森年仅14岁。 奥尔森高中毕业正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应征入伍,参加了海军。在军舰上,他正式接受了维修电机的训练。不用说,他十分喜欢这个工作,不久,他就把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的工作大批量、制造、运行、维修等知识了如指掌,成为舰上一名出色的技师。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奥尔森从海军退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就读。在学校里,他不仅各科成绩优秀,而且对许多机器、仪表无师自通,显示了他在电子、工程方面的天才。 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电子计算机原计划用在一种小型飞机模拟器上,因而具有小型、线路简单、反应敏捷的特点。奥尔森参与了研制过程,这就为他以后研制微型电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奥尔森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的助手哈兰?安德森一起,开办了数据设备公司,从事微型电子计算机和半导体线路板的生产。 创业是极其艰难的。奥尔森四处奔波,才筹措到7万美元,其中主要来自波士顿风险投资公司。因此,经营这家投资公司的乔治?多里奥特先生占了“数据设备公司”全部股票的70%。而奥尔森只占13%安德森占9%。 开办一家高科技公司,7万美元确实太少,因此,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奥尔森上就省,千方百计因陋就简。按照奥尔森的设想,斯坦利租来一间破旧的房子,这是一家歇业的木匠铺。几个人经过一番清理,总算把这间破屋打扫干净了。然后,奥尔森又让斯坦回家搬来一些旧椅子、柜子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就准备就绪了,只是办公室的门还没有着落。这样,一家没有门的公司就开始营业了。 

奥尔森吃在公司,睡在公司,工作在公司。他并没有什么8小时工作制,并没有什么上班下班之分。他每天埋头设计和制作,仓库里摆放的微机日益增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销,效果还不错,许多工程师购买了奥尔森的既实用又便宜的微机。公司的生意日益兴隆,不久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奥尔森不失时机地扩大了公司的规模。 奥尔森从自己走过的成功之路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要释放出他的全部能量、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必须有主人翁的态度。所以,他要求“数据设备公司”的每一位高级职员必须从头至尾负责一项新产品的全过程。即所谓“一条龙”机制。这种从生产到销售到效益一杆子插到底的作法,大大地调动了职员的积极性。奥尔森潜移默化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正因为有这一大批栋梁之材,才使公司不断兴旺发达。  

摘自《创业之路 人本管理》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