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纪要

曹胜利    高晓杰

摘要:为使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加清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分别在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以及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召开了创新创业教育座谈会,本文就两次会议探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界定;在中国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要努力突破制约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改革;高校要建立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高校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

作者简介:曹胜利,(194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助理;高晓杰,(196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副主任。二人专注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1、引言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越来越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的能力。当代中国,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需要培养创新意识,更需要推崇创业精神。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2006年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高等教育的努力,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曾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列为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展开研究,研究成果为《大学生创业——高校素质拓展教程》一书。为了使创新创业教肯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加清晰,学会与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于2006年9月24日联合召开了创新创业教育座谈会,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材的建设、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进展、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等问题展开探讨。学会后又于2006年11月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再次召开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就当前高校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并组织有关地方和高校交流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和经验体会。现将两次会议探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界定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可谓内涵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介入主题,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从教学、研究、创业投资、企业内部创新、大学生个体发展和职业发展等不同角度都有其不同的关心内容。这就需要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定义。自些人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等为目的的教育;有些人认为,创新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自两种界定,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化的创造者。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

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交集。创业就是开创新的事业。开创新的事业就意味要建立新的生产幽数,而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就意味着要么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要么在一个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新的部门。这就是创业话动的本质。创新和创业两者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两者的目标取向是样的,都是要培养是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两者的作用是同效的,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溶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为具体实在。当然,两者也有差别,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更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而创业教育则更注重的是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两者的共性要远远大于其个性。例如,美国的创新教育强调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原创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创业教育没有太大差别。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观念和意识的教育。

3.在中国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生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最初萌发于美国,现在已在全球兴起。创新创业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它是和高新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广泛应用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1989年,当时差础教育司曾经搞过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 , 它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兴起。2002年4月,国家教育部确定了9所院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实验已经进行了三四年,目前面临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

毋庸讳言,目前,在中国对大学生创业,特别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认识上难一统一,在具体实施上更是举步维艰。然而,就中国目前的国情看,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些专家教授将其主要原因概括如下:

第一,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今后若干年,每年我国都将有数以百计的就业岗位的缺口,而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大约都要增加五、六十万人以上。例如,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人。预计“十一五”末期高校毕业生将达700万人,亟需尽早考录政策。

第二.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6年,全国 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400万人。

第三,国家政策波及就业。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

第四、世界贸易摩擦波及就业。我国已经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从加入WTO至今,国外共发起708起针对或设计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特别是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全球已形成以美国为首的针对中国大陆纺织品的同盟,多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因此,目前出口高速增长难以维持。由此波及这些行业的就业,进而影响这些人才需求大户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电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第五,“无就业的经济增长”将来到中国,在市场经济高速发达的环境里,80%新增就业岗位是由创业单位提供的。传统经济创造新生岗位的能力非常有限,甚至在有些科技进步较快的行业,就业岗位成负增长。技术进步正在减少大多数制造过程所需的人数。这对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言是一个令人担心的趋势。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的趋势在中国尤为突出。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世纪80年代,中国每增加1%的就业岗位需要经济增长3%。到了90年代,达到同样效果(即就业岗位每增加1%)经济则需要增长7.8%。这种趋势的出现对我国就业市场造成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综上所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扩大就业岗位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大力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必须更新大学生的就业思路,创新就业模式,开辟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必须持续进行的长期任务,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在他们身上培育一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同时买下创业的种子。这样,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时机成熟,大学生就会成为创业的开拓者、实践者,成为创新的尖兵.同时,从更高层次上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建立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当然也是高等教育必须回应的时代挑战。

4.要努力突破制约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很少,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还不到学生总数的1%。美国等创新型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能达到20%一30%。与之相比,差距较大。可见,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热任重而道远。因此,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突破目前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日前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在以下一些问题上初步形成了共识。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体系不明确,没有明确的专业和学科。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看作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更没有给与充分的重视。

第二,教学方式单。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课堂讲授加案例讨论。而创新创业教育特别强调实践操作性。学校需要升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从做中学。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因学校 教师等因素而差异很大,没自统一的基础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教学目标。有的学校参照MBA课程开设;有的学校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以选修课形式面向普通本科生开课。课程开设往往与学校所在区域有关,如靠近高新技术区的学校就倾向于开设高新技术方面的课程。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个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缺乏组织协调,没有归属感。有必要以一定的组织、领导形式推动机制的建立和对资源加以整合,并上升到办学理念的高度来认识。

第五、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还有待完善。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评价不高。从社会环境上来看,尽管领导层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文化传统方面,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有的,但勇于承担风险、开拓创新的文化远没有形成;政治上对创业者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的氛围;经济环境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严重存在,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条例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创业的条款,税收方面也没有优惠政策。

第六、风险投资基金的倾向性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总体上看,风险投资在国内发展很快,2002—2004年,每年的风险投资在10亿美金左右。从2005年至今,基金的投资速度加快。但就学生创业而言,风险投资对学生的投资概率几乎为零。中国每年适合创业的人开办的企业有几十万家,可能拿到风险投资的企业只有一千多家,其中能上市的企业只有十几家,通过并购或其他方式退出企业的也只有几十家。所以,能拿到融资的只有1%的概率,拿到融资并获得成功的概率也只有10%左右。就风险投资的投放区域而言,主要集中在北京等地,数量占50%,其他地方较少或根本没有。因此,鼓励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

5.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连贯、充整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首先,在本科生总开设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蒙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的课程。为保证课程的开设,高校应将其列入大学生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计划,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渗透进本科生的教学之中,这应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镇宁路重点项目。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学分制是一种尊重学生选择权的教学管理方式。但我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大多是一种有限学分制,是一种在专业框架束缚下的学分制,使学生的选择权被挤压到非常有限的空间。因此,要搭建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支持平台,高校必须要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专业的限制和政策限制,给学生个性发展以宽松的空间。

第二,搭建由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性讲座组成的课程平台。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是指以目前我国对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所要求的学科划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如何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教育。专业性课程及讲座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和丰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知识。

第三、试办“创新创业教育”辅修专业。目前,国外不少大学已开设了“创业学”的专业,甚至有硕士层次。在我国,由于专业管理权限等原因,开设创业学专业还有困难,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辅修专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应该看到,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开设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但这还不能满足已选择其他专业的、有创业要求的学生的需要。因此,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辅修专业的形式可以使更多的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地得到有关创业方面的培训,也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当前高校改革的现状。

6.高校要建立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之中让大学生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意识和应用才能,并顺利实现技术与某种服务的商品化。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必须在高校内部建立推动机制.建设好几个平台: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管理是一个单位、一个系统高效运行的指挥中枢。要保证系统的高校运行,必须同时解决影响运行的一糸列问题,这就要求加强管理平台的建设。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必须建立自身特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平台。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以教学部门为主题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题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以高校各部门综台协凋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以教学部门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是指,以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即教务处等为主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意识,丰富其创业知识为重点的管理方式。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是指,以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即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或团委等为主体,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其实现形式是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讲座、组织创业设计大赛和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综合协调式是指,学校设立创新创业管理学院或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创业基地)来管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办创业沙龙、提供创业资金和创业咨询等专门服务,为学生创办新公司提供现实的可能的服务。以上三种模式各有特色,也取得不少成绩。但采取综合协调式的学校逐渐增多并成为一种趋势。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创新创业是一项实实在在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战性,局限于纸上谈兵是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还不具备真正参与社会创业的全真的环境和条件,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的一切资源,搭设创业教育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和创业条件。

一是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交流与活动组织。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的兴趣为基础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一群体突破了我国目前高校以专业为基础组建成的班级的正是群体的界限,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享受充分交流的平台。学生在社团中长期交流与合作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理念,而这正是创新创业团队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二是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多数处于创新的前沿。学生在校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学生能够学习、领悟市场的巨大魅力,甚至可以直接充当科研成果转化的骨干力量,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三是推动学校后勤为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高校的后勤服务一般定位为服务育人,即后勤间接承担着育人的功能。学校后勤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有助于把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由过去的育人的后台推向育人的前台。大学后勤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一般有三种形式:提供管理岗位;建立学生参股的后勤服务实体;建立学生经营服务实体。这几种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管理和服务中学会管理,丰富创业知识,提供创业技能。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平台是基础,教学平台是关键,服务平台式保障。三个平台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形成和谐的、有序的良性运行态势,这样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得到深入发展。

7、高校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9所部署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为标志,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发展阶段。各试点院校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其中,有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有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其代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有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创业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代表为上海交通大学。

参加会议的代表认为,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现实结合的模式是一种有效途径,同时还有助于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两者的互动可以通过四个层面来实现:一是基础层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二是实践层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区域社会的联系。开门办学,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强化实践教学,并真正实行校企结合。三是提高层面,主要是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尝试。总结推广自主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四是保障层面。积极设立专项创业基金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推动政府尝试建立资本退出市场机制。

8、结束语

从世界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还未被社会和学生普遍接受。因此,需要在大学生中制造一种“创业时尚”,广泛开展一种创造新事业的教育。通过高校的创业教育和政府的扶持,使大学生率先举起创业的旗帜,通过他们中成功的榜样,使大学生由单纯的就业者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人,新时代未来事业的开拓者。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