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浙江工业大学: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摘要】浙江工业大学于1999年在机电学院成立工程创新学校,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了针对工程类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走出了一条制度化、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工程创新学校创立以后,以“以人为本、鼓励拔尖、培育精英”为理念的创新教育得到了更具体和深入的实施。 

【关键词】教育

浙江工业大学于1999年在机电学院成立工程创新学校,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了针对工程类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走出了一条制度化、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工程创新学校创立以后,以“以人为本、鼓励拔尖、培育精英”为理念的创新教育得到了更具体和深入的实施。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创新学校的建立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创新学校给予了学生足够大的成长空间,大空间可以培养出更为大气的人才;在创新学校中师生可以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利于建立一种在人格层面上更为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新学校的科研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让学生有了一个学术氛围更为浓厚的成长环境。在工程创新学校的成立与运作过程中,着重进行了以下八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成立工程创新学校,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创新学校于1999年12月在机电学院成立并在以机电学院为首的发展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下设秘书处、科技部、社团部、编辑部、素质发展部、宣传部,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和成员全由学员担任,由学员自我管理。

二是制定创新学校规划,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教育大纲。创新学校结合《浙江工业大学关于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意见》,制定并实施了《机电工程学院关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作规划(2000-2005年)》,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使创新教育有“章”可循。

三是设立“领头雁”启动基金,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资金保障。创新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筹措学校发展经费,并建立一套科学的、操作性较强的基金管理办法,用于奖励在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和学生。目前,每年用于学生项目资助和成果奖励的金额达5万元。通过这些激励机制,很好地发挥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设计技能,鼓励学生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四是建设创新实践基地,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空间支持。学院为创新学校提供约1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学院所属的工程教学、研究中心等校内实验中心纳入创新基地体系,建立开放的工程实验室。工程创新学校不断培育校外创新基地,5年来共有镇海炼化、湖州市科委等39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创新学校学员的校外实践基地。

五是推行学生科技导师制,实施“科技助学”行动。创新学校推行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制,充分调动起学科和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给导师配备科研助手,给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条件,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和钻研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

大力实施“科技助学计划”,“科技助学计划”主要将科技助手工作和勤工助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设立科技勤工岗,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完成教师一定的工作量后,得到一定的酬劳。这一计划既解决了学生的很多实际生活困难,又为实施学生创新教育增添了后劲。5年来,充当教师科研助手的学生多达2700余人次,各年级都有分布,共发放科技助学金40余万元。

六是创立学术刊物,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学术载体。创新学校创立《创新论坛》、《机电创新学报》等刊物。《创新论坛》主要发表低年级学员的优秀读书报告,《机电创新学报》主要发表高年级学员学术类论文,把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很好地前置到本科教育中,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七是实行“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社团运作模式,务实推进创新教育。工程创新学校通过建立科技类社团,如创造发明协会、机电未来工程师协会、工业设计协会、工业工程协会、CAD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等,发挥社团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来强化和推动创新教育。

八是举办“创新在机电”科技文化节,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载体。创新学校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创新在机电”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内容主要有各类工程创新竞赛和学术讲座。5年来约有8 300余人次参与这些活动。科技文化节的开展,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实在而有效的载体,既扩大了参与面,又吸收了新的力量,发挥了创新学校的辐射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长效机制的理论探索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

观念是实践的指南和动力,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构建创新教育长效机制,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

(1)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与社会和人的价值关系的认识。现代的、全面的教育价值观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也重视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它要求全面考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导,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创造型人才。

(2)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观是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质量。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习惯于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掌握专业知识的多少与深浅作为评价标准。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已成为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因此,现代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

(3)教育人才观 教育人才观是指对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人才的衡量标准的认识。高素质人才既要有高科技知识和能力,又要有高水平的人文修养,还要有个性,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没有个性便难以有创新。现代教育人才观既强调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更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育发展观 教育发展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发展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传统的社会发展观是偏面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观。与之相适应,教育发展观是一种重当前功利、轻长远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效益、轻质量效益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到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与之相对应,教育发展观应是一种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5)教师观教师观主要指对教师角色、职责等的认识。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因此,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教授学生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更要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以自身的良好人格去影响、塑造学生。所以,现代教师观不再只是把教师视为“已定型了的东西的传声筒,既定思想与既定材料的供应商,照章行事而毫无创见的盲从者”,而是把教师视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引路人、改造世界的榜样和伙伴。

(6)学生观学生观主要指教师认识学生、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或观念。学生不只是被动受教育的客体,而是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个体,教师应该尊重、信任学生,热爱、关心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融洽、和谐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效果。开展创新教育,尤其要突出学生主体理念。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则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育实践中构建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传授为衡量标准,形成了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要适应创新教育要求,就必须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一个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型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知识结构是创新思维的硬件系统。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运用和创新知识。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完善,知识面越宽广,就越有利于创新。而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抓好理论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保证和提高理论教学质量,为学生创新提供厚实的知识基础。首先要深化教学改革,一是拓宽专业,认真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柔性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可根据各自特点和志向自由选择,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三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实行对话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其次要以终身学习观和学生主体观等为指导,重视、加强“方法教育”。“教是为了不教”,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要探索建立“互助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为主导”转为“学为主动”,从教师的“自我表现”变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把学生“维持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

(2)实践教学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学生在书本上和课堂中获取的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并在实践中获得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构建创新教育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并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基本模块,细化、分列在每个专业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中。强化实践教学,一要抓好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初始培训,而创新能力则正是一般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升华和综合体现。二要抓好生产实习和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环节,一方面,要做到课堂内外的结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适应工科学生实践的工程教学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试行课题实践,即鼓励学生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鼓励学生立项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在课外的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地受到启发、锻炼,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三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检验自己所学知识,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创新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求异、逆向和创新的思维,不断地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和理论,才能付诸实践、学以致用。反之,实践教学抓好了,理论教学不仅能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及时发现不足和问题,不断得以纠正和完善;而且,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促进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就必须构建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互为补充、又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

3.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建立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先由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一起制订组织目标,并由此形成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最后又以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在构建创新教育长效机制中导入目标管理,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目标管理与贯彻主体性原则是相一致的。创新教育的要义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作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目标管理范畴看,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其开展创新教育的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既是其组织目标,也是学校各个部门、单位和全校教职员工及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因此,构建高校创新教育长效机制,在教育管理上必须坚持以目标管理为主,将管理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教育目标上,而不是纠缠在教育过程中的“命令式”死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自身学习成才道路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教育管理主要可分为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两大方面。教学管理上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要修改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改变过去管得过多、过死的状况,实行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弹性学制,延长学生修业年限,允许中途因创业等需要而休学,允许学生复考,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允许将学生的创新活动折算成学分而作为其修业成果等等。学生工作管理上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要求学生工作者转变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将管理视为服务,将学生工作管理作为学生事务服务,为学生成才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等。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推进创新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以一种理智的心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创新教育做得更好。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