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上海理工大学针对传统理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缺位”、”创业教育脱离知识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施个性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创新性实验教育、创业学专业教育等针对性举措,对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 键 词】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探索;实践

【作者简介】许晓鸣,男.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摘自】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我国理工科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研究制和就业型两种,研究型学生面向考研出国,就业型学生面向市场就业,然而创业型学生,尤其是基于知识创新的创业型学生(以下简称创新创业学生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却基本上是个空白。基于这一现状,借鉴围际一流高等工程院校注重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先进经验,顺应世界创业型经济迅速发展的走势。结合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实际,针对目前大学教育不利于提升学生创业素养以及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突出问题,我校通过个性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创新性实验教育、创业学专业教育等针对性举措,创建了自己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和实践。

一、推进培养方案与教学方式改革,构建“基于专业大平台的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拥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必须形成个体独特的优势知识结构,必须形成探究性的专业学习环境。基于这一理解,在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人才目标指指导下,学校在新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积极推进培养方案与教学方式改革,全面实施了“拓宽基础、增加选择、弘扬个性,激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战略。

1、通过院系调整,整合学科专业优势,建立大专业学习平台

学生的知识创新必须拥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原来的9个学院(系)调整为4个,扫除了大专业平台运作的体制性障碍,通过整合现有的学科专业优势,建立了全校性的六大专业学习平台,并在大专业学习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工作。新的培养方案实现了原来的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平台基础课程的拓宽转变,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对于构建学生利于创新的宽广知识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重视学生个性兴趣,实现课程任选,构建高质量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个性化不仅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业动力问题。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选择权”的思想指导.大力改革课程体系,主要做法包括:较大幅度压缩课时学分,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增加任选课程比重,设计多元课程模块,实现全部课程可选;不仅为学生根据兴趣重选第一专业创造条件,还放开第二专业的辅修:建立与完善”课程中心”,实现全校课程资源的电子化,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全天候、无边界的学习空间;同时启动全校200门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增强了课程知识的前沿性,带动了学校课程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

3、实施创新性教师培养计划,探索教学方式改革,营建有利于创新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创新性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性的学生。学校通过启动教师企业实践计划,选派教师参与知名高科技企业的科研和生产,了解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实践意识;还通过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等举措,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产生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学校积极倡导并推动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从中诞生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如我校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提出的以“流程思路”引导“课程思路”、以“项目教学”引导“科目教学”,以

“实验教学”推动“理论教学”的产业链模拟教学模式;管理学院的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问题导入式”教学等。学校还试点小班制上课,目前全校每年实施小班上课的人数已达到2000余人。这些改革举措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向主动、积极的学习转变。

二、重视高等级科研与实践平台建设投入,完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

“实践是创新之根”。围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坚持创新教育实施的实践取向,通过构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实践实验活动的多样化平台以及完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行为,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1、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实践实验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十分重视创新性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2007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被列为上海首批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实施学校,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学校。目前学校已拥有“经济管理”、“现代出版印刷”、“能源动力”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光学电于”等5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18个校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地,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实践实验创造了良好条件。

2、改革实验室管理,完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增大自主性、综合性和创新实验项目比例

目前学校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均全天候开放,学生通过预约随时开展自主实验。各实验室通过完善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大了自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部分实验室的创新性实验比例已达到实验总数的60%,加上学生自主开展的创新性实验,传统的被动验证式实验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得到了大大改观。学校获批的“沪江创新创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每年设立300个创新实践项目,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人数每年达到1000余人。而以国家和上海市两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汁划项目实施学校开展的项目为推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

3、精心设计第二课堂,实施制度建设保障,营造学校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第一课堂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素养的培养作用不可小视,学校积极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激活第二课堂,有效发挥了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举措包括: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协会,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评比大学生创业网站,安排资深专家开展“四创”讲座,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和学术科技成果展,认真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参与并发起了各类创新竞赛活动。学校还在经费投入和制度建设上为创新创业实践环境的营造提供有力保障,近两年投入专项经费超过1000万元,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制订了《本科生创新活动计划章程》等多份文件,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胜。

三.借鉴国际先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标准

创新和市场无国界,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有全球观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学校围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合作,推进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有效实现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1、与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知名院校开展国际合作,联合设置社会急需的应用类专业

围绕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需要,我校将创业学专业的影响度作为选择合作学校的重要标准。合作院校之一的美国雪城大学,其创业学即在美围排名第一;合作学校美国北达科他大学,其创业学也在全美排在前五位。在合作专业的设置上,学校首期引进英国9所合作大学在英国RAE排名上最优秀且上海急需的4个专业:机械、航天与制造、电子电气工程专业、会计与会融专业、国际会展管理专业、,我校学生的创业实践也表明:参与创业和创业取得成功的学生,大部分是机械、计算机等上海急需的专业领域人才。

2、引进德、英、美等国的专业评估标准、质量认证体系及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标准

我校同德国汉堡科技应用技术大学在工科领域的合作办学项目,已通过了德国权威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估(ASIIN)  学校还引进了英国先进的、严谨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QAA),确保教学质量受到国内、国际的厂泛认可。我校中英国际学院的外方发起机构包括了谢菲尔德大学、利兹人学在内的英国9所著名公立大学,这些大学中有134个学科的水平位居本国先进水平以上,与我校开展国外合作的院校还包括美国MIT的斯隆管理学院以及北达科他大学等,保障了我校的合作教育能充分利用海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3、实施多种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大大提高了国际化教育覆盖面

学校中英国际学院目前已实施8种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参与合作的9所英国大学,既有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也有应用型的新大学,培养模式和学校类型的多样性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我校目前共实施合作办学项目13个,涉及合作专业约占全校专业总数的25%,有合作项目学生2414人,占全校本科生总数的15%。自2008年开始,学校已在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独立的国际化教育模块,通过聘请国外教师任教或实行海外学习等多种方式.保障所有学生均享有国际化的教育课程,在提高学校国际化教育的覆盖面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此外,基于对在国际先进性企业中开展实践更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和行动的认识,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外企业的商务实习和技术实习活动,在这些企业中,就包括英国石油(BP)、德国西门子、汉莎航空在内的一大批跨国公司。

四、以提高学生创业素养为目标,建立系统化、阶梯型的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坚持创业教育的创新取向,重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会贯通。将创业教育视为一个学科专业进行探索与建设,形成了“课堂教学一创新实验一项目训练一企业孵化’’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相结合的完整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1、系统构架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教育知识教育

我校系上海市首批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2002年创业教育伊始就提出了“两个‘一’计划”——为学生开设一门创业课程,编写出版一本创业教育专用教材。近年根据学生需要,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设计了两套方案:其一是全校公共选修课形式,专设了“创业教育”类课程,其二是创业辅修专业,共计25个左右学分,使学生较为系统、熟练地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创业教育类课程,近年来每学期进修人数均在1000人以上,该类课程由学校教师与创业企业经营者共同担任主讲,教学形式和内容深受学生欢迎。目前,我校的《大学创业学》课程已成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学校还将创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入到本科培养计划中的各层级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梯度的创业教育训练。

2、积极组织开展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创业教育项目训练

学校十分注重学生通过参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来提升创业素养。开展的相关活动包括学生社团的“职业能力训练营”、学校的‘创业培圳班”、举办“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组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世界杯竞赛(SIFE)等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创业素养。学校的“创业培训班”至今已举办了9期,参加培训的学生达800人。我校组建的SIFE(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团队,在2008年的赛事中,以充满现代人文理念的“绿色农业旅游项目”力战群雄,在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国内选拔赛中|从88所著名大学中脱颖而出,夺得了SIFE中国区选拔赛的冠军,代表我国在由41个国家参加的世界杯决赛上,凭借成熟的创业项目和出色的英语表达打败了上届冠军美国队,进人世界八强并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3、探索创业学专业的实施运作,为学生直接参与创业提供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学校业已形成的浓郁的创业教育环境氛围,以及学校领导、各级管理人员和教师对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深入认识,学校设置创业学专业的时机已经成熟。2009年9月,学校正式筹划通过依托工商管理专业实施专门的创业学教育,并于10一12月底,先后举办四次招生宣讲说明会,最终从自愿报名的68名学生中录取了30名正式学生,组成了本市首个在校生的“创业班”。学校创业班的运作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创新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新颖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践主导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管理上实施学生自主自治的管理,同时注重企业的全程参与通过近一个学期的专门教育,尤其是通过2010年春节期间近一个月的寒假特训,在形成创业班学生创业所需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4、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和各类创业服务,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平台和创业成功保障

2005年,我校成为上海市首批授权受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高校,近年来,已有302个学生团队提出创业申请,基金批准资助项目达103个,资助资金达1155万元,有100个创业项目已经实施,其中92家学生创业企业完成注册并开展经营活动,这些企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45个。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建“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立了六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为创业项目服务的平台:虚拟制造技术平台、数控制造技术平台、电气自动化技术平台、医疗器械与食品安全技术平台、公共商务服务平台、女子职业教练营,为科技创业学生提供便捷、完整、有效的服务。还开展了十余次各种创业知识培训,参加的创业学生数有近300人。此外,科技园还划出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经营场地,为创业学生注册公司提供免费一门式服务,促进了创业活动顺利、成功的开展。

总之,我校紧紧围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实施个性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创新性实验教育、创业学专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成效。

第一,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保障了改革的最大惠及面。过去四年中,我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累汁达1.8万余人,其中,仅《大学生创业学导论》的选课学生就达到2000人,直接参与创业培训班800余人;学生获资助的各类创新基金项月1274项,直接参与项目的学生总数7300余人。学校学生创业团队逐步扩大,目前我校毕业生参加创业的比例已达4%。

第二,获得了一批全国性大奖和高等级的创新创业成果。我校组建的SIFE团队,连续两届夺得中国区选拔赛的冠军。近三年中,获得了全国性竞赛二等以上奖励40余项;学校“科技创新基金”支撑的185个学生项目中,就产生了数十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以项目为基础公开发表论文三百余篇。截止2008年底,我校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的创业学生已注册经营53家公司,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40多个,其中,2005年创业的李碧浩同学被授予香港瑞安集团“大学生科技创业最具潜力奖”;2005级学生任防振同学获科技部初创型企业创新基金40万元。

第三,培养了一大批广受国内外用人单位欢迎的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引入德国权威教育评估机构ASIIN的评估以及英国的QAA学术审计标准,提高中外合作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标准。在2005~2007年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调查中,认为学生发展潜力较大及以上的达到75%以上。最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同时,学生就业质量得到了提升,国内外知名企业对口招聘我校毕业生数持续增加。

第四,改革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光明日报》、《文汇报》、《科技日报》、中央教育电视台,新浪网络等媒体竞相报道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我校“职业教练营”活动项目得到了上海13家主流媒体的跟踪报道,该项目还在欧盟“创业教学经验交流会”(Asia—Link Startsim项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做法和经验得到了国内高教界的广泛关注,多个省市教委和高校先后组团来我校进行专门的调研学习。国内有影响的相关学术论坛和专题会议。如“200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周高层论坛”、“2008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高校校长圆桌会议”、“2008年创新创业国际论坛”等均特邀我校作大会报告.

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改革探索,我校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通过系统化、阶梯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初步解决了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缺位”  “创业教育脱离知识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为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学生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同时也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学校申报的“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10月,我校被上海市教委列为本市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两所试点高校之一、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学校将以创业班的设置与实践为新的起点,通过以点带面,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取向,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