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创业教育应“教”“练”结合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人们对大学生创业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创业不仅可以实现求职者的个体就业,还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带来就业的“倍增效应”。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正因如此,近年来,创业教育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是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停留在书本的理论教育层面,缺乏实际操练。创业教育需要进行理论教育,也需要进行实践教育。大学生创业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市场调研能力、营销技能、理财技能、管理能力和沟通技巧等,都需要在实践环境中逐步养成。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在客观条件上确实存在一些局限,但是并不是无可作为。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高校可组织一些创业竞赛,引导学生开展小规模的市场调研,锁定消费人群,起草营销方案,设计营销手段,进行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最终获胜的团队可分享调研和营销经验。校内的创业竞赛,虽然比不上大学生将来面对市场遇到的挑战,却可以提供一个有效平台,让大学生参与市场调研和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彼此分享创意和得失经验。 

高校学生都有实习任务,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打破原来的实习模式,让学生和企业有更紧密的接触,让学生实际观摩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了解业界行规,这样有助于他们对市场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企业实习虽然并非真正的创业实战,却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行业内部的重要一步。在实习中积累的知识、信息和实际操作经验,对日后创业将有莫大帮助。 

误区之二是把创业教育视为企业家速成教育。创业教育并非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事实上社会也难以提供面向每个大学生的创业机遇。创业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高校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受挫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等、靠、要”等传统观念,在引领就业、促进择业观念转变、拓宽就业思路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创业不仅是创办企业,它还可以有广义上的开创事业、开拓事业、开拓业绩等含义。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改变部分大学生的惰性思维,让大学生清楚地感知到忧患,并懂得要自立与进取;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大学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还可以是有志向、有目标的创业者;让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这样大学生无论将来创业还是就业,都能应对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2009-02-11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