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经济转型成大学生就业新机遇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因而对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考量大学生就业问题将获得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 经济转型:大学生就业新机遇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们最忙碌、紧张的时候。经过一轮轮笔试、面试,幸运者已顺利签约,但还有不少人依然在四处投递简历,焦急等待电话铃声响起。据统计,今年有630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整个就业形势向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9万人,呈现加速上升态势。

记者:大学生就业,这几年似乎是年年谈,年年难。前几天,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更是令人咂舌。报告显示,在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人群中,对“零月薪”的容忍度分别为18.5%和20%。似乎大学生成了“买方市场”上任人挑选的廉价劳动力。大学生就业,是否真的有那么难?是绝对数量上的供大于求,还是结构性的供求失衡?

贡森:我们在北京、浙江杭州、湖北武汉、陕西榆林等地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一般在60-70%左右,但是毕业半年后都能上升大约10-20个百分点,一年之后,基本上都能有事可干。

尽管从数量上看,大学生的就业率不低,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所下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更加不稳定,初职工资在下降,很多人仍然没有社会保险。另外,就业公平性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近70%的受访大学毕业生认为关系和金钱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莫荣: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决定了我国就业市场供求的阶段性特征。大量岗位集中在制造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多。根据这一特征,应当更多地发展职业院校、工科院校。但现实并非如此,大量文科专业毕业生走向用人市场,与市场需求差距显著,不可避免地造成供求不平衡的状况。同时,就业结构中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迟缓,劳动力素质不适应企业需求问题突出,就业供求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在中长期内难以缓解。

转型之中,蕴含就业新潜力

5月20日,“2010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拉开序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各地有17万多户民营企业参加招聘活动,提供各类岗位信息近295万条。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日前表示,将来随着整个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能够创造出更多容纳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前提是中国的经济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能够渐进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考量大学生就业问题会是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

记者: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失衡的状况,除了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更好地对接,还需要从需求方面加以拓展,增加岗位供应。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哪些部门?呈现怎样的特点?

莫荣:毫无疑问,企业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在就业市场上,96.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7%,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2.5%。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5.6%,其中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25%、26.6%和9.8%,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5.3%。发挥企业作为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岗位的增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记者:现在公共部门就业普遍比较热门。很多大学生愿意去基层从事公共服务工作。

贡森:是这样。拿陕西一个县来说,2008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和录用人数之比为100:1,村官为33:1,语文教师30:1,中国电信客服20:1,社区协管员6:1。2009年,村官岗位的报考与录用之比上升到了40:1。公共部门的岗位数量占比很小,但是带“公”字的都比较有吸引力。

冯俊英:北京怀柔区有14个镇乡、284个行政村。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从6000余名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了729名大学生“村官”,按照每村两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基本保持每年568名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记者: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个人生活,都将带来新的转机,新的变化。这一进程对大学生就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莫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重视三驾马车中“消费”的拉动作用,注重扩大内需。财政投入重点转向“三农”、公共服务、民生和生态领域,这些都是就业强有力的拉动力量。随着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的增强,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都会提供大量的公共管理岗位,就业机会随之增加。

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3%,印度第三产业达到40%至50%,美国80%。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提升空间很大,用人需求也有很大潜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需求仍将上升。

贡森:我国公共部门就业偏低,这方面的就业空间也不小。上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公共部门就业人数占总人口4.7%,占就业人口11%。我国的情况则是,2007年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占总人口3%,占就业人口5.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开发公共服务部门岗位,既可以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比如,与其将大学生纳入低保范围,不如让他们做低保管理员,提高低保、经济适用住房的瞄准率,这样既可以节省公共开支,也有利于建立有序的社会规范,还可以促进人尽其才。

记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因而对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在带来巨大就业潜力的同时,是否也会带来结构性失业的挑战?

莫荣:节能减排成为重要抓手,如此一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以及存在产能过剩的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将遭遇结构调整,部分小企业可能面临整体关闭或者被兼并。这一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规划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同时,需要对关停行业的职工加强就业培训工作。

各显身手,把握就业新机遇

段文银,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在北京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当了三年“村官”。三年期满时,与他同来的大学生村官们都离开农村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可段文银却不打算离开,他和村干部一合计,带着全村百姓开起了“北旮旯”餐饮公司。盖民俗院,建温室大棚、鱼池,承包耕地,从田间到餐桌,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如今,“北旮旯”运营一年多来,解决了村里20余名劳动力的就业,并为村里创收近70万元。

记者:过去有句俗话,“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可如今,不少大学生选择离开大城市,去二线城市,到基层就业。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冯俊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同时促进了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培养了管理社会的骨干人才,也有利于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从我们区的情况看,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优化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为村级干部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学生们充分发挥专长,担负起政策宣传员、科技普及员、信息调研员、村务协管员、文化小教员、活动组织员等职责。

大学生的到来,还开拓了村级发展思路,加强了院校和农村的联系,带来了科技、人才资源,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如果这项工作能持续开展下去,相信对农村的改变将是巨大的。

记者:我们了解到,去年北京市第一批“村官”合同期满,续聘率是7%,今年预计大致相当。到当年8月底时,92%的村官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怎么看待这些大学生的再就业选择?

冯俊英:我们欣慰的是,大学生们三年的基层工作没有白干,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农村工作带来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去年7月,怀柔区首批选拔的142名大学生“村官”合同届满,133人顺利实现再就业,就业率达到93.7%。其中在怀柔区内实现就业68人,进入镇乡、社区、村级等基层组织就业的共计45人。他们的加入,给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后,农村的发展,城镇化的全面推进,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带领大家干事业创事业。

前一阶段,我们对部分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跟踪回访。农村工作经历促进了他们的成长,砥砺了他们的品格。用人单位对招录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普遍都很满意,目前纷纷与区村官办联系,准备从今年的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工作人员。

贡森:大学生不管是在城市闯荡,还是到基层施展才华,都是值得肯定的。现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还很低。国家对创业的激励不足,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也不是很好,今后这方面是否可以加强改善。可以将现在面向特殊人群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扩展到所有相对稳定的从业人员,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