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试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

刘玉娟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33)

摘 要:十七大的召开为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是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条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在高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文章摘自:《教育探究》2008 年第 3 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07 年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JY1401。

【作者简介】刘玉娟(1963—),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督导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

伴随着十七大的召开,创业教育受到高校的重视,许多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或讲座的基础上,正在着手进行创业教育的系统化课程设置,将创业教育从理论研究引向实践领域。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的研究及具体实施,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是国计民生所需。

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条件

1.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十七大报告表明,创业将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国家将出台各种鼓励创业的措施并推动人们转变就业观念,未来国家财力将加大向民生倾斜,增加对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投入,使更多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七大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越来越大、认可度越来越高。一方面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另一方面还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创业。许多地方大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在开办企业贷款时获得政府提供的担保,并在所得税等税收方面获得优惠。

2.时代精神的要求。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创业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都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校实际作相应的调整,增加“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目标。这比原有的培养目标具有更高的层次,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具有核心竞争力,从而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

3.合适的教材。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多学科的综合性,内容丰富,涉及法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创业教育并不是这些学科知识内容的简单累积,而是根据教学目标攫取创业教育所必须的成分进行系统整合,编制出适合的教材。

创业教育的教材宜根据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特点自编,与国家及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或相近地域相类似学校联合编制。教材的参编成员除学校教师外,还需要吸纳创业成功人士、企业人员、相关管理单位的部门业务人员,或经上述企事业单位熟悉创业流程、法律政策人员审核。

4.高素质的教师。创业是一种综合性活动,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经验的传授。高职创业教育的教师配置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对创业教育的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经历过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否则不可能深入透彻地剖析课程。聘请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成功创业者、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可以弥补专职教师自身的不足,为教学提供参照性和示范性内容,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质性效果。

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从教学的组织形式角度划分

从教学的组织形式角度划分,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理论类课程、实务类课程、职业与就业类课程。创业理论类课程是指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理论类课程及开启学生想象力的艺术类课程,如:创造学、创业财务管理、创业心理学、成功学等。但这些课程不可能全面开设,需要提取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内容,将它们有机整合。

创业实务类课程是指通过创新实验、创新课题设计立项、创业模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发、组建创业团队并运行实践。如: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和市场策划,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估与开发,融资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成长型企业运行管理等。
     职业与就业类课程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职业生涯与灵活就业的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对创业的影响,分析自己的创业潜质,找准自己的创业位置,规划自己的创业之路。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预测与指导、就业指导等。

(二)从专业教学计划角度划分

从专业教学计划角度划分,创业教育课程包含计划内课程和计划外课程两类课程。计划内课程也就是列入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又有两种开课形式,一种是独立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系统的创业教学;另一种是将创业教育贯穿到其它课程教学中,在其它课程中有机地、自然而然地进行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应该结合学校及本地区实际自编教材,以案例为主。具体内容为谈判的技巧、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创办公司、如何申请专利、如何提高逆商、如何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等。

创业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将创业教育贯穿到其它课程中,是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教育。

计划外的课程,主要通过第二课堂实施。通过组织讲座、培训,形成创业理念;通过组织参观、访问,培养创业意识;通过组织竞赛、创办虚拟公司,尝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

(三)从课程的表现形式角度划分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角度划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是指通过正规的课堂教育教学途径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兴趣的课程;隐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和举办一系列创业活动、创业实践等间接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课程。例如通过对创业成功人士的调查、采访体会创业过程的酸甜苦辣,了解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了解事业初创时的工作流程、守业发展时期的注意点,从而获得创业的间接经验。

三、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体,教师则为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各方面的创业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业的火花。

在课程教学模式上,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位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都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案例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典型的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使学生感悟创业理念、理解创业途径。情景教学将学生置于创业的氛围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创业历程。工位教学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寻求岗位创新。
    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很重要,通过实践边学边做边思索,从而消化、体会、理解、加深创业知识。以社会、企业为课堂,以成功人士为案例,特邀嘉宾现身说法组织创业实践,通过参观考察走进企业、接近成功创业者,直观了解企业运作、岗位创新。活动归来话感受,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听、所见、所思、所获。一方面,强化考察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缩短书本知识与实际运作间的距离。

第二课堂教学是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具有形式多样、载体丰富、内容殷实、效果显著的特点。通过橱窗、广播、校报、板报、灯箱、校园网等媒体介绍创业知识、宣传创业成功人士、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创业意识。通过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创业方案设计竞赛、组织创业协会、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信心、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心理品格,培养创业能力。

四、创业教育的课程评价

创业教育的课程考核宜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重在过程性,最终取得创业教育学分。形成性考核重在平时学生的参与度、认真度及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程度。终结性考核形式多样,可以单项测试,也可以综合测试;可以书面测试,也可以口试答辩;可以单人测试,也可以团队测试;可以理论考核,也可以创业模拟考核。总之,不管什么样的考核形式都以发现学生的创业特长和潜质、塑造学生的创业素质、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的。如创业模拟考核以创业设计的合理、合法、可行为标准。成绩的评定以等第为宜,注意学生的个性。创业教育的课程评价以激励为主,否则不合理的考核设计和评价会打击学生创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通过设置创业教育学分,使其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强化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学分是指学生通过参与创造、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学分。创业学分获得的主要途径有:

(1)参加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选修课、培训等。

(2)参加各类学术报告、企业家论坛活动。

(3)参加学生创业团队实践活动。

(4)参加校级、地市级、省部级、国家级各种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和创新课题立项研究。

(5)参加学校教学计划外的各类实验研究活动。

(6)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文学艺术类作品等。

(7)从事具有一定创新价值、实用价值的制作或设计活动。

(8)参加各种外文资料、书籍编译活动。
(9)经专家组认定的其他创造、创新、创业成果。
    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校园创业竞赛,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小设计,甚至小创意、小点子都可以获得创业教育学分,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

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的宏观决策与各部门协同配合,还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春光等.大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创业教育大学教育科学,2005(2):50.

[2]刘彦.浅谈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43.

[3]刘素婷.论高职生的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3):7.

[4]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赵建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起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