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验证创新教育 应该让学生到工厂中接受检验

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创新国家,多少声音在提问,又有多少声音在呼唤。一位已经退休的老教授选择了践行。 

“是不是创新教育,让学生到工厂中接受检验” 

——北京理工大学张忠廉教授的创新教育实践 

一位75岁高龄的老师依然忙乎在一个实验基地上,几乎每天都要从下午六点多工作到晚上12:00,除非实验楼关门。他曾经两次在工作中晕倒,“我的学生都特别好教,否则,晕倒10次也不算少”他说。 

10年间,从他的实验课堂上走出了418个获得北京市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的学生,仅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内顶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就有35人次获得一等奖。已经有很多从实验基地走出的同学担任了科研单位、工厂、企业里的骨干科研人员。 

后来,王绶绾、王大珩、周立伟三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把一批中学生送到这位老师面前,“那时候王大珩院士还能拄着拐杖走来,他带来的这些中学生‘想当科学家’,我就收下了。”这位老师叫张忠廉,是北京理工大学退休教授,2000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创办了“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 

让老美看上我的学生 

张忠廉的实验基地在北京理工大学几乎无人不知,每年有全校10个学院26个专业的400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这里上选修课,“有时候,同学抱着椅子坐在这里听张老师的课,像看戏加座一样。”一位老师指着阶梯教室的走道说。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实验班2005级本科生宋哲已经顺利读研,他是在大二第二学期走进实验基地的,他说,最初的学习是辛苦而新奇,“周一晚上,张老师指导我们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路制作与调试,周三晚上,我再运用周一学到的知识,帮助没有完成电路的同学进行调试。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使我飞速进步。”宋哲第一个作品是一个多功能音乐盒,从硬件电路的调试到汇编语言的软件编程,都是他自己独立设计制造。后来,宋哲为主要项目负责人的“废旧电池回收机”在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一举拿下一等奖。“得奖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张老师身上学到了诚实、执着、严谨的科研态度,在这里锻炼的科研能力将让我终生受益。” 

北京理工大学几个重要的特等奖学金评选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成绩是重要条件,要求学生答辩介绍,很多申报这些特等奖学金的同学谈到他在张忠廉老师的实验基地学习并获得重大奖项。 

光电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王宁刚刚和另一位同学拿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国外教授挑中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重我在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训练了良好的科研能力。”王宁说,在实验基地,他第一次拿起了电烙铁,第一次设计出了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张老师给了我太多的教导。” 

“老美看上我的学生,我很高兴。他们从国外回来看我,还要带给我新的实验方法,或者国外的信息,或者他们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旧货市场培育创新精神 

“学生喜欢、家长赞成、社会欢迎,说明我的课上好了,否则,我就改。”满头银发的张忠廉老师声音依然铿锵,“我教出的学生让公司、科研单位看得起,主要是上班就能拿得起活,又有潜力、能创新,一位同学到美国的导师那里,第三天就进实验室帮忙了。” 

怎样培养社会欢迎的、能创新的学生,从教50多年,张忠廉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他自己设计了独立于大学教学计划之外的8学期“八步教学体系”,从学生入门提交400字的选题报告开始便走进他的“塑才通道”,并且建立档案。“科研理论必须扎实,没有捷径,第一二学期都是手把手地教,第三学期开始就‘放羊’了,他们可以自行研发创造,再大一点就‘大哥带小弟’,既锻炼每个学生的团队合作,又训练优秀科研胚子的担当科研骨干的能力。”张忠廉把上世纪40年代从延安走来的北京理工大学“传帮带”的延安精神在实验基地继续播种。 

为了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张忠廉时常和同学们一起逛旧货市场,购买一些“退休”的光电设备和仪器,“拿回来让学生拆,让学生摸到真实的产品,才能学着改进技术,激发他们创新。” 

记者在张忠廉的实验室里看到,这里居然陈列了80世纪80年代匈牙利生产的火焰光度计,还有前苏联1959年生产的大型铂铑电热偶、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生产的双笔记录仪,“有些仪器是我年轻的时候搜集的,学生可以从这些产品的替代升级中真切地看到技术进步。” 

“被动学习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张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放开手让学生去创造,这是实验基地成功的关键。”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书记邹锐说。一位同学在文章中写道:“创新基地的教育方式是开放的,所有的工具和材料都允许学生自己使用,在这里,学生被允许创造、允许自己动手,也被允许犯错,这给还在科研门槛之外的同学们提供了靠近科研的勇气。” 

北京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贺亚兰介绍,从实验基地走出的同学,升研率达70%~80%,有很多同学赴国外深造,现在学校有很多学生争抢着去实验基地。 

“我的学生就是我的老师。老师要教什么,怎么教,要问学生的意见。”张忠廉说,“创新教育不用辩论,把你的办法拿出来,让学生到工厂、实验室、科研机构中接受检验。” 

“抠门”老师感动学子 

记者和张忠廉走进实验基地所在的教学楼,保安热情地打招呼。北京理工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跃华说,教学楼里的保洁员和保安时常调换,但大家都认识这位只有夜里12:00教学楼锁门前才回家的老人。 

张忠廉自己说,实验基地现在只有3个半人,除他之外有两位女老师,还有一位优秀的博士生兼任“半个老师”,——因为他的另一半精力还要配合博导的科研。由于学生白天上课,很多学生晚上会到实验基地学习,所以下午六点多开始,张忠廉就开始忙碌。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郭宏是张忠廉的学生,也曾在实验基地工作,他说,有时候张忠廉还要回家为90多岁高龄的母亲做晚饭,照顾着老母亲吃完晚饭,张老师又返回实验室。 

实验基地的张立君老师还有2个月就要生小孩,依然坚持在实验室上课,每周四次课,每次4小时。她说,“张老师那么大年纪都在坚持,我们都很心疼他,人手少,我们多做点,他就少费点心。” 

施正芳老师与张忠廉一起工作多年,她说,“张老师毕竟年纪大了,前两天又发现血压有些高,七十多岁的人每晚工作到12:00,我们看着很舍不得。”因为实验室温度高,有一次张忠廉在工作中晕倒,输液没几天又来上班。 

也有同学说,张老师很“抠门”,看到同学们丢了价值一个不到1毛钱的电容电阻,他下课后会逐个儿捡起来,并教育学生要节约、不浪费。“我们时常跟着张老师坐公交车跑旧货市场,他还时常与旧货市场的老板砍价,后来大家熟悉了,不但以最低价拿货,还赊账。这些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即将出国的王宁回想起来充满感激。很多同学都非常爱戴张忠廉,北京理工大学学生会有个“我爱我师”的评选,张忠廉总是高票当选。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侯光明评价张忠廉是“师德标兵”:“张老师感染着他的团队,也感染着学生,他们开展着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着全面发展的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胚子,我相信张老师的学子中以后会出领军人才。” 

本文选自:人民政协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