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搞好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时间:2009年12月13日 作者: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从1999年我国高校试点创业教育至今,这项教育已在全国许多高校普遍开展。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在学好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创业教育,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创业素质,这对于挖掘自身潜能 ,培养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增强就业竞争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河北省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一般局限在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开发、创办企业或公司。诚然,这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但并不是它的全部。创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为: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善于应变、乐于创新的思想和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充分认识个人的创造潜能;强调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引导学生将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事统一起来;同时创业教育还强调,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模式,使认知性的课程框架具有实践性的特征,通过创业教育把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大学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使一些有潜能的学生创办企业或公司,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尽快适应社会以致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目前的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创业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创业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独立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因此,高校应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首先是抓好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对塑造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具有核心作用。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课程内容上要与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因为企业的创业经历和管理经验是高校创业教育最好的内容。其次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一方面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或者让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是聘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或专家给学生和教师上课,活跃校园创业氛围。与此同时,要积极加强国际国内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业师资队伍。最后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每个学科都蕴涵着创业素质教育内容,如专业技能、职业知识等,我们要善于挖掘,善于运用。 

二是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从199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行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以来,一些学校的获奖作品,从市场分析到解决方案都非常完整,但至今大多仍躺在“计划书”中。要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为了培养更多的创业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需要通过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的实践,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也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等;既要在校园内进行,也要走向社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 

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的实现即价值的实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创业教育应该是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者教育内容的增减,更是一种反映时代精神,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实际上,创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以主体力量为核心的。只有当主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时,知识才能在运用中发挥创造性的巨大能量。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也将学习从学校教育扩展为终身学习。高校通过创业教育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培养创业精神和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为此就要具备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主动自觉地配合高校实施创业教育。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深刻理解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深远意义,抓住机遇,把培养创业型的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才能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执笔:黄学萍、杨旭辉、吕科建)

来源:光明日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