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课题开题报告会专家观点摘录

 

2008年6月1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专项课题开题报告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近40多名校长和专家以及教育部社科司、中国教育报刊社、江苏省教育厅等领导参加了本次开题会。在陈至立副委员长和周远清会长的讲话后,大家踊跃发言,对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问题各抒己见。现将代表们发言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一、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同志认为:目前,我们国家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处于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支持和支撑部分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有待研究。当前提出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是和新起点、新阶段的发展方向相符合的。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一定要是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有一批高水平的大学。高水平的比较范围是全世界范围,所有的世界强国都有很好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有一批很好的大学。这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建好这一批高等学校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水平的体现,对于整个国家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同志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个课题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近60年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从一穷二白起步,到现在初步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的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的大改革、大发展、大建设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真正地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起点上怎么向前走,这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的教育发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能够自觉地选择,这是一种历史主动性的表现,这个时候选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和选择一个正确的途径确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中国发展的国际条件来看,只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所起的作用、意义非常重大,忽视高等教育的国家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非常紧迫的。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必然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政策咨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瞿振元书记就课题研究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注重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的统筹,避免只是就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和科技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更密切地结合起来,这对于此项课题研究很有帮助;第二,加强课题各个板块之间的连接,强调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二、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学飞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界定非常重要。高等教育强国是历史的概念,概念如果不清楚,那么下面研究起来可能都是模糊的。高等教育强国概念在国际上基本上没有出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关系,国际开放、国际交流和高等教育强国关系等都必须研究清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蔡克勇认为:所谓高等教育强国,就是这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这个国家的科研成果,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所遇到的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如何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强国,主要是看这个国家在发展当中能不能够基本上独立自主地解决所出现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当然全部解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换句话说,这个国家能独立自主地解决80%以上,就是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现在世界上公认强国是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技术依存度在5%左右。而中国目前的技术依存度是50%,这就不能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独立自主解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另外,一个国家是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该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合理不合理也是很重要的,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规模也是必要的条件,同时还包括这个国家整体的人力资源应该是什么样的水平、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在SCI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论文的引用数、专利数量、外国留学生数量。一个国家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包含有一流大学、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也就是说该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够培养出在这个层次、这个类型社会所需的高级人才。如何“做强”区域高等教育也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哪些国家是高等教育强国,它的标志是什么?内涵是什么?蔡克勇副会长希望课题组通过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科学严密的定义和解释内涵。

三、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厦门大学教科院潘懋元先生就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了大会发言。他指出中国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有人才,人才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高等教育是强国的基本动力或者是核心部分。高等教育承担了中国成为强国的核心力量。但是21世纪和20世纪对于高等教育的概念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高等教育主要是精英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仍然要培养精英人才,但是21世纪已经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大众化的阶段除了培养精英人才和创新人才之外,还要培养大量的、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还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水平的劳动者。这是“十六大”已经确定的方针。因此,在高等教育如何强国的问题上,潘懋元先生认为,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研究一流大学培养精英人才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也应该是研究的重点或者是当前更迫切的研究重点。高等教育强国要求各类高等教育都要强。现在全国1900多所大学,其中1200所是高职,高职学生占在校生50%左右,在740所本科院校里除了“211工程”重点高校,还有600多所是各种各样的本科院校,主要是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该怎么办,地方本科院校何去何从、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水平,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

四、高等教育强国的国际比较和数据库建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同志认为,课题组要重点研究美国、德国、日本这三个国家,因为这三个国家被公认为高等教育强国。课题组要研究这三个国家的共性问题,这是一种参照系。

厦门大学邬大光副校长提出,现在国际上没有一个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国际上也没有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因此,课题组要根据中国的情况先拿出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比如世界前200所大学或者留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大致列一个指标。课题组如果做出一个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基础意义是非常大。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指出,此项课题研究一定要做好信息库的建设,所有的子课题都要做与之相关部分信息库的建设。

五、课题研究指导原则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刘献君院长指出,在陈至立同志提出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原则之外,还应该加上实效性原则。他希望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要不断地发表,这样能够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一点作用。

六、课题研究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胡建华院长就本课题研究方法作了发言。他认为在研究中,首先,必须重视历史角度,要总结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规律,从历史研究中发现规律非常重要;第二,研究应该有比较视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在世界全球化过程中是相互受到影响的。中国虽然是高等教育的后发国家,但是近年来的改革对于国外的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影响,比如“211工程”对于日本、韩国、德国实施的重点战略是发生了影响;第三,在研究中要注意未来取向。这个课题是总结30年的经验,面向未来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未来一段时间是要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目标。因此未来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举措。应此,课题研究还应该有前瞻性;第四,研究者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本课题研究成果应该对国家制定高等教育政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文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周庆整理)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