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视野下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名梁 谢勇旗 王以梁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王以梁,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处

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构成了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系统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阐释。

一、关于高职院校系统

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划分,高职院校系统可以有许多种划分形式。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为,高职院校系统是由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教育资源和教育社会等各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又是由更低级的子系统所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简称为“可持续高职院校系统”(如图1所示)。可持续高职院校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可持续高职院校系统的整体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发展因素的不可缺一性。作为一个完整的高职院校系统,它包括了人才培养数量的协调增长、教育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教育环境的有效保护。这些因素只有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其二是整体功能作用的非加和性。从实质上来看,整体性是指系统具有各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与功能。只有通过提高系统要素的基质和系统整体的组织化程度,才能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它的部分之和,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

2.相关协调性。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必须通过相关协调性原则而具体化,而系统的相关性又是多变量、多层次和多向性联系。可持续高职校校系统的相关协调性主要是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三级体系的同时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资源与社会等要素在持续发展这个复合系统中不是平行、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存在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动态依存关系。

3.动态性和开放性。可持续高职院校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如政府、企业、市场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走向高级;其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可持续高职院校系统只有根据外部环境给予的刺激及时调整并做出响应,才能生存和具有活性。

4.目的性。可持续高职院校系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它体现了人才培养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社会平等。系统各要素就是为了实现系统的既定目标而协调于一个整体之中。系统的总目标不是多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几个子系统目标的相互交织和重叠,它是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的综合反映(如图2所示)。

二、关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当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时,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高职院校系统的构成从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必备要素:教育人口、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其中,教育人口系统中人的泛称,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等;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为系统所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教育环境是指系统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称,既包括全部教育资源要素,也包括人类本身。在人—资源—环境的生态链之间,存在着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的可能。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这一教育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平衡和时间上的延续,它包涵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

1.高职院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识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服务,使可持续发展观念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利用自己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从物质、实质的东西入手宣扬可持续发展观念;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校园文化和社区服务进行一种理念的推广等等。

2.高职院校自身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要从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专业设置、发展速度、培养目标等方面着手,力求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灌输,使高职院校发展定位明晰准确、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先进有效、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发展速度适中可行、培养目标明确科学。一般来说,讨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要顾及到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教育的进程能力、教育的区域需求能力、教育的环境缓冲能力和教育的管理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当前,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重困境,既来自外部环境,也来自内部因素。

1.发展高职教育与人们思想认识的差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不长,人们对它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长期以来社会形成了重普通高等教育而轻高职教育的观念,甚至错误地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等外品”,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另外,高职院校和高专院校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但高考在招生运作中,高专却摆在高职的前批录取,高职放在高校最后一批录取。这种做法从客观上强化了人们鄙薄高等职业教育、视高等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的观念。某些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长期轻视高职毕业生,对其就业提出许多苛刻条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办高职教育经费需求多与投入少的矛盾。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发展规模很庞大。全国已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5%,客观上要求大量人力、物力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对仪器设备和其他实训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否则,高职教育就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短缺,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能否继续经受得了高等教育竞争的严峻考验仍然是个问号。高职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宏观上讲,整个教育都有一个投入不足的问题。即便在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教育经费的分配也存在一定的偏颇,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普通高校的经费投入往往要大于高职院校。实践表明,这种需求与投入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3.学生能力本位与师资队伍素质的矛盾。高职教育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通过构建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造就大批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倡导学生能力本位。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成绩尚不显著,诸如通过公开招聘引进能够从事教学工作的工程师、技师,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做兼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各种培养形式都做得不够。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制度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无论是普通师范,还是职业师范,均自成体系。学生的学习内容狭窄,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认知”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这种模式,约束了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审制度盲目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论文和出专著上,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伍的形成。

4.职业岗位的高要求与专科教育层次的矛盾。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被定位在专科层次,是值得探讨的。尤其是由教育层次来确定教育类型的倾向,例如大学专科教育就是高职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就不是高职教育等,这十分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关调查表明,高新技术企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普遍和迫切的。可见,新形势下技术朝综合化、复杂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技术岗位的知识和能力内涵不断丰富。另外,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因而,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层次作相应的高延,是一种规律性、国际性的必然趋势。我国高职教育的层次,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必将逐渐高延到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层次。

四、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就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而言,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具备多元和系统的思考方式,从社会(观念)、政府和学校等多维度来构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在(社会)观念维度上,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和发展观。一是树立持续、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价值观。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职教育、举办高职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整体结构,以内涵发展为主。当前应把重点放在将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二是树立整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不能单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还必须努力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谋生就业,而是现代化社会人们成长的必由之路,是面向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因而,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终身发展,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继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观。提高质量,形成特色,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不顾质量的数量和不顾效益的规模发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最终将破坏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从而推动学校的协调、持续、整体和稳定发展。

2.在政府维度上,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高职教育预警系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引发了一系列变革,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面临新的挑战,这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高职教育规划。在高职教育规划过程中进行总量的供需预测仍比较容易,而进行结构性需求预测则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战略规划的重要价值所在。为确保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对传统的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有效指导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预警系统。构建高职教育战略预警系统旨在调控高职院校的结构、布局、规模、质量和效益,保证高职院校处理内部问题的及时性与科学性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教育战略预警系统应包括三级。一是中央战略预警系统,主要是对全国高职教育发展进行调控;二是区域高职教育战略预警系统,以省为单位,对区域内的高职教育发展进行随时调控;三是高职院校战略预警系统,主要是对本学校的发展方向及时做出科学判断。三级战略预警系统中,高职院校预警系统是基础,区域预警系统是核心,中央战略预警系统主要起宏观指导作用和对涉及国计民生领域的调节作用。高职教育战略预警系统在组织构建上应包括人才交流机构、经济综合部门、发展规划部门、大型企业、高校等机构;在运作机制上应注意加强高职院校与外界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内部各要素的功能,同时依托包含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人才市场供求变化、国民经济发展变化、适龄人口变化等构成的数据库平台,以及有效的社会调查反馈系统和决策咨询系统,定期对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做出判断和预测,尤其是加强对高职院校系统的资源和经费分配进行合理的统筹和调控。

3.在学校维度上,把高职院校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载体。面对大众化进程中的社会环境、矛盾关系以及变革力量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有责任、有必要率先成为开放性的、善于交流的学习型组织。这既是高职院校提高环境适应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维护其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把高职院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应重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主动适应、主动交流的机制,实现高职院校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在物质、信息与能量方面的交换。高职院校既要重视学习各类型企业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先进方法,诸如战略联盟、游戏规则、诚信体系、核心竞争力、效率、营销网络等,充分借用企业的发展思想来扩大高职院校的规模,提高高职院校的水平;又要重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诸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制等,勇于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西方的融会交流。二是建立高职院校内部广泛交流的机制,实现高职院校之间优势互补。要鼓励地区不同、办学性质不同、办学水平不一、校园文化各异的高职院校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与碰撞。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信息与文化交流能有效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潜力,实现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琴、马军海:《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教育改革》,《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李名梁:《高职院校:“办特色”比“创一流”更重要———一个批判的视角》,《职教通讯》2005年第8期。

3.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刘晓琴:《人力资本理论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大学教育科学》2003年第2期。

6. [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