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高职高专教育学术组工作年会上的开幕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副会长 张晋峰

各位来宾、各位委员: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热烈欢迎各位参加会议,感谢大家积极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的各项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门户网站,创建于2003年。几年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网站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网站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努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赞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充分发挥高教学会的窗口和信息平台的重要作用,积极宣传教育部的各项方针政策,配合高教学会开展各项工作,广泛联系学会的会员单位,广泛联络各高等学校和广大高教工作者,并将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围,为在国内高教研究领域形成一支以高教学会为首的重要力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此外,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在及时报道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和科学研究新动向,配合高教学会整合国内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资源和力量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因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逐步成为国内高教研究的信息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平台。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应广大网员单位的要求,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在网站成功运行两年的基础上筹备组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以此来整合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研究的力量,开展网上高等教育研究和成果交流,进行网上研究课题的合作和联合攻关,以更好地服务于“繁荣高等教育研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的筹备和委员推选工作自2005年底开始,各高校积极参与并踊跃推荐。根据各高校的推荐,我们选出了一批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造诣、在高等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作为网上学术委员会的备选成员。为了严谨起见,网站有步骤地逐步组建了各个学术组。首先组建了我们高职高专教育学术组,并于2006年底成功召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高职高专教育学术组成立大会。之后,我们又成功组建了本科教育学术组、综合教育学术组、研究生教育学术组和独立学院教育学术组,并于2009年4月25日至26日,召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至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全部组建完毕。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为了便于交流与沟通,为学术委员会各成员开展日常研究工作提供便利,网站提出了组建中国高等教育网上研究院的创新构想。数月来,在高教学会领导及专家的指导下,经过网站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高等教育网上研究院已经初步建成,并将于2010年初正式开始上线运行。网上研究院是一个虚拟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可以为学术委员会各成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平台,从而更充分更有效地整合、利用现有的高教研究资源,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希望各位委员积极参与到我们网上研究院的各项工作中来,充分利用好这一创新性的虚拟研究机构。相信中国高等教育网上研究院的建成,必将促进各高校及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促进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高职高专教育学术组自成立以来,积极支持和参与网站的各项工作,在网站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提高网站的学术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学术委员指导并带领本校的师生,不仅积极支持与配合网站的各项工作,而且向网站编辑部提供了大量的所在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信息,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信息,极大地丰富并充实了网站的内容,促进网站报道贴近高校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进而使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在全国高校中的认可度不断攀升。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院校及学术委员会成员包括: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薛威、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高玉德、福建省厦门华厦职业学院许惠邦、防灾科技学院齐福荣、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冯国平、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金辉等。我们今天召开高职高专教育学术组工作年会,首先要对这些院校和委员进行表彰,号召其他院校向他们学习;其次要很好地总结学术组三年来的工作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职高专学术组的重要作用,以进一步推进网站的建设;第三要深入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在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探索新的道路,进而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具有重大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甚至把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国家战略高度。在过去十年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巨大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数量从十年前的400余所增加到2008年底的1184 所,占到到普通高等学校的52.3%, 高职高专的招生人数在2008 到 310.6万, 占普通本专科 51.1%, 超过了本科的招生数量。高职高专在校生达到916.8 万,占全日制本专科在校人数总数 的45.4% 。总之,各种数据表明,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教半壁江山,对我国高教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00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也进入了大提高阶段—— 就是以提高教育量和管理水平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之后教育部和国务院又提出了一系列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政策,如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 加强教学名师的评选和表彰等活动推动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近五年,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也和高校毕业生一样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逐步凸显。就高职院校来说,一次就业率却在稳步提升,由2004的42%逐渐提高到2008年的68%,每年提高五个以上百分点,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也说明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远景。当然,09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率可能要有所下滑,但他相信,由于有高职高专院校同志的共同努力,很快能摆脱困境,走出一条更为广阔的大路。

但让我们感到不尽人意的地方是,在高职高专教育加快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在为高职高专改革发展献计献策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我相信,只要我们广大科研工作者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地利用好我们网上研究院的平台,更好地开展高职高专教育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们研究的质量和水平,那么我们必将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成绩,必将为推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随后,张晋峰副会长谈了四点自己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看法。

1.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到了关键时期,关键时期标志着我们国家必须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否则,我们国家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可能被印度等国家超越,使我们的经济增长进入到停滞期。上星期五教育部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江晓娟同志做了报告。江小涓认为我国前三十年发展速度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但前三十年我们的发展第一个是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促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第二是因为我国农村用地大量转化为工业用地,本身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我们还消耗了大量资源,下一步怎么发展,又遇到未富先衰的问题。在未来十年左右劳动力整体会出现下降趋势。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25亿,达到历史最高峰。今年只有1.17亿,所以出现09年招生难问题。以后还会不断向下走,到2020年到达谷底只有0.83亿。生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劳动力问题比生源问题晚一点到来。这些年还可以靠转移劳动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十年以后这种情况出现逆转。劳动力人口减少,需要养的人多了。所以必须提高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保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性人才只有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来培养。所以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这方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但是改革基点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在上周五教育部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袁贵仁部长介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情况和送审情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先谈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问题,再以此为基点去设计我们其他机制的改革。为什么要首先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把人才培养机制作为基点去思考别的东西,符合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我们就要坚持;不符合的就要改革。我们在设想高职学校改革时候也必须贯穿这个思想。在改革中应该首先从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角度深入思考,如何构建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来设计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

3.希望大家高度关注教师教育的问题。如果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有什么瓶颈的话,瓶颈就是教师的数量和综合素质、执教能力,这可能是高教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从1998年到2008年,本专科学生由347万增长到2021万,教师数量由40.7万增长到123.7 万,翻了一番多,但学生翻了近三番 ,所以教师数量不足。 同时40.7万教师在跨世纪时候退出了教师岗位,新进来了80万教师,其教龄不到5—10年,虽然新进教师专业知识不错,但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教育训练。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执教能力提高存在瓶颈性问题。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高技能的人,必须把大量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抓起来,没有这支队伍就谈不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4.要在当前形势下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大改革。随着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改变已有教学方法有了很大优越条件。如何利用这些条件使我们教学方法来一个大的改革?另外,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必须加强实习实训工作,摆脱实习实训工作上被动局面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最后,再一次向大家对我们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的支持表示感谢!

预祝我们的会议圆满成功!谢谢!

在听取了刘兰明教授的工作总结和新年工作部署报告后,张晋峰副会长就刘兰明教授的报告提了两点看法:

首先他认为,刘兰明教授提到高职教育应该体现学术性、突出应用性、力求广泛性等都不错。作为学术委员,思考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首先要从问题出发、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比如:前一个阶段大力推进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张晋峰副会长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改革,但是,并非所有的课程里都要这么做。张晋峰副会长举了一个例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有一种教学模式,叫做“典型产品代教学”即,学生学什么要根据某一个典型产品的生产、某一项工程的施工,需要什么知识学什么知识。后来这项改革被证明是错误的。它把学生的知识体系打得支离破碎,已有的知识没有学,甚至简单凝聚到“三机一泵”的生产这样狭窄的范围,结果培养的学生到了工作实习单位后,大家普遍反映这些学生知识面窄;到了研究机关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到了生产单位,也反映没有发展空间。所以,如何保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两者很好的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靠一个模式,把所有课程都覆盖,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会走向极端。

其次张晋峰副会长提到,这些年高职教育是健康发展的,突出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在注意应用型、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必须同时坚持大学一般的办学规律,也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也要强调自己学校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如果大学丢掉了文化,那还剩下了什么?我们不能够把高职院校简单办成技能培训班。从高职院校学校出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大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现在一批高职院校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关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的呼声也逐渐高涨起来。我们要从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