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张 炼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

1998年至2003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加到200万人,在校生数从117万人增加到480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2.3%和在校生数的42.3%。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80万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147万人,占总数的52.5%。目前,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908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8%。上述这些数据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并将进一步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任务中肩负重要历史使命。面对快速发展形势,如何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当前及今后长期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2002年10月在湖南永州、2003年12月在湖北武汉、2004年2月在江苏无锡,教育部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就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专题连续三次召开全国性的大规模、高规格会议,并且部长每次都莅会发表重要讲话,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是不多见的,它表达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实现更加深入融合的急迫性,以及对通过产学研结合这种教育模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和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转变观念,确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它有着深层次的学习理论为依据。现代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必然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而技能培养十分关键。由于每个学习者的原始经验与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决不能希望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理解他所接受的信息。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才能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判断、理解”完成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依托实践,依托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否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无法全面落实。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工学交替”的学习过程,这样才可以使学习者“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只有实施产学结合,学习者才能跨越学用界线,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从而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加强学习者对职业的体验与理解。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学校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获得技能训练,为实现高职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根据学校实际,实施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2000年8月17日,《中国青年报》在新观察栏目中发表了一篇“工作经历:大学生就业拦路虎?”的文章,反映许多企业在招收大学生时要求学生有工作经验或在大公司打工的经验,如果没有,招聘单位连简历都不愿接收,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然而4年过去了这种现象改变了没有呢? 2004年2月29日新华网发表的一篇文章反映了同样的问题甚至使用了4年前类似标题:“工作经验成为拦路虎谁帮大学生跨过就业门槛?”。这表明,4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各项教育改革中,还没有一项对大多数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产生真正的影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和人才市场相脱节的矛盾依然十分严重。我们不能说用人单位的要求苛刻,在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用人单位除了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质外,对学生的工作经历或打工经历提出一定的要求可以满足用人单位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合情合理的选择。因此,用人单位注重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工作经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也就是一个不足为怪的正常现象。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学生不得不在上学的期间,就试图弥补目前教育给自己造成的天然缺陷。通常的办法是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以个体的形式单独参加各类活动,外出打工,比如做家庭教师、程序员、推销员、服务员等等。应该说大学生通过打工可以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他们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但这不是一种最佳的方式。主要是因为这些分散且不系统的工作实践活动,往往与学校的教学安排发生冲突,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实践都不能做到全心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的顺利完成。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缺乏组织的单独分散的打工活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一旦产生纠纷,学生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甚至上当受骗。因此,学校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而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被实践证明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较好形式。

1985年以来,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近几年高职院校尤其注重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许多经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下面几种以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能够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其优势是能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

2.“2+1”模式

这是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它的突出特点是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用校内、校外两个不同环境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2+1”模式主要适用于3年制高职院校中的工科专业、管理类专业及文秘、旅游等专业。

3.“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

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岗位技能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较长时间企业实践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二产”类专业,该模式对企业的选择性比较强。

4.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

与产学研合作的其它模式相比,这种全方位合作的模式应当具有签订“定向委培”协议、注入教育教学资金、提供技术教育支撑、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合作研制教学计划和开展课题研究、落实学生就业等要素。该模式适合以现代服务业为就业导向的高等院校;以第二产业为就业导向的高等院校也可以参照。

5.“实训—科研—就业”模式

合作面向广泛,包括各种类型企业;合作层次丰富,包括校企合作、院企合作、室企合作等各种形式;合作内涵多样,包括合作办学,技术开发,联合培养,人员交流,基地共建,课程开发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显著,就业率明显提高。但该模式要求学校经费投入比较大,教师数量和质量需要全面保证,构建模式框架与实施运作的周期较长。

6.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合作教育模式

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掌握一定专业工作技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在校学生能直接参与生产、销售、管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为第三产业)。

三、地方政府可以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我国,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依据并不缺乏,政府在一系列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应该说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倡导和支持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工作从2002年起,教育部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连续召开了3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被各界高度认同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已经提高到空前的地位。但为什么许多学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却又感觉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政府文件和精神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我们注意到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及其他相关部委正通力合作推动高等学校与社会各用人的合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作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上海市在政府层面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做法,可能对我们会有一些启发。为加强宏观引导,上海市成立分管市长为领导的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市计划、劳动、人事、财政、经委、建委、旅委、商委、农委、教委等参加,共同研究、协调上海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定期表彰支持高职发展的行业、企业领导人,授予“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或“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奖励他们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主要做法有:(1)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大学生职业资格制度,用职业岗位群代替单一工种鉴定,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深受企事业单位欢迎;(2)通过青年职业见习计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3)共同设立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通过指导大学生创业,成功地实现大学生就业;(4)共同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5)共同推进高职教育英语考试改革,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维芝.产学结合符合现代学习理论[N].中国教育报,2004-04-29.

[2] 纠纷多多大学生打工赚经历[N].北京青年报,2001-09-24.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