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

暨中国高等教育网上研究院建设咨询会议综述

2009年4月25日至26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高等教育网上研究院建设咨询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中国教育战略研究会副会长谈松华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教授,中国院校研究会副会长赵炬明教授,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董云川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家新教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院长王元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新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管理处陈志英处长等,以及来自全国百所高校的130多名委员参加了会议。

25日上午的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同志主持。会议首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致开幕词。张副会长首先代表中国高教学会热烈欢迎各位参加会议,感谢大家广泛参加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和网上研究院的工作。随后他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的情况。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门户网站,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创建于2003年。几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发展的加快,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不仅发挥了学会的窗口和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联系学会的会员单位和会员,广泛联系各高等学校和广大高等学校工作者,而且发挥了整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成为了交流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激励平台,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及时报道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及时跟踪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动向,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在不断提高。他提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影响的不断扩大和工作的深化,网站的广大网员单位纷纷要求以网员单位为基础借助网站的平台,成立学术委员会,以此整合各高等学校以及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网上研究力量,开展和规范网上高等教育研究,进行网上研究课题的合作和联合攻关,网上研究成果的交流,努力提高网上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以服务于繁荣高等教育研究,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同意并且积极支持设立网上学术委员会的目的。网上学术委员会的筹备和委员推选工作自2005年底就已经开始了,各高校积极参与并踊跃推荐。接着,他介绍了学术委员会及网上研究院建立的一些情况。他相信通过中国高等教育网上研究院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决策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思想观点的碰撞,切实发现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最后,他提出,我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非常大了,但是还并不强。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进一步推动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要提高高教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致辞结束后,张副会长宣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向各学术组组长及副组长颁发证书。

会议随后由中国教育战略研究会副会长谈松华研究员作主题报告,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调研工作的有关精神。谈副会长首先介绍了规划纲要的组织、分组及所处阶段等一些情况,随后,他从所负责的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专题中所涉及到高等教育的问题作了介绍。他的报告主要内容为:

一、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战略选择

这次的整个规划纲要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政策文本的起草,都是一个确立战略目标的文献。那么确立战略目标是要依据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背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确定的。

对于阶段性特征的把握,教育部在世纪初总结教育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判断,即: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关于历史性的跨越,当时分析的主要标志是:一个是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另一个是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也就是高等教育从只面对精英,到大众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那么这次规划纲要提到今后这段时间的阶段性特征要如何来把握?他认为有三个方面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一方面是教育发展的重点正从量的发展转向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的发展。尤其是关注质量的提升,也可以说建设高质量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一个根本条件,因为没有质量是很难做强的,所以建设高质量教育是一个重点,而且也应是一个教育国际竞争的重点。但提高质量要远比增加数量艰难的多,所以我们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方面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从资源约束型阶段进入需求导向型阶段。我们过去教育的发展长期受到资源短缺的困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个资源短缺一个是教育资源的短缺,我们学校的规模、设施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在教育资源短缺的背后是财政资源的短缺。我们在教育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发展教育就把很大的力气花在了增加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资源上。现在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经济上讲,是工业化的中后期;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也是进入了后期。去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对中国作了一个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中国正在从生存期阶段进入发展期阶段。这一判断在消费上是可以看出来的,中国居民正在从生存型消费转变为发展型消费。在这一方面,教育上的转变也是很明显的。在生存期人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温饱问题,在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很低的,也不会很多样。当生存需求解决后,发展需求成为重点,教育是发展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教育需求也从单一的满足入学机会的需求转向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多样化。所以面对这样一个阶段的教育需求,我们的教育模式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单一,这种模式恐怕不能满足现阶段对教育的需求。

第三方面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在由新旧制度的转轨转向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改革,尤其是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中国教育发展30年有这样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高等教育如果没有多样化办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没有成本分担,我们不可能做到现在的规模。所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那么,现在改革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新旧体制的转轨已经初步完成。这种改革更多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这样一种办学和管理模式向分权、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体制改革不仅是要破旧体,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新体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体制的教育新体制。这种新体制的建立就需要通过持续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否则是不可能完善的。

从这样一些阶段性的特征来把握,我们要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和战略选择。虽然现在还没有定,但是有几个方面是一定会是今后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等。我要强调的一点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最终应集中到人才培养上。也就是说所有的战略选择与目标都应该以人为本,都应该聚焦到人才培养上。

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人才培养问题是一个很系统的问题。要把质量建设和变革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一是高考招生制度方面。涉及到高等学校的入口问题,即原材料问题。中国现在的高考基本上是政府主导,高校的自主程度是不高的。实际上从办学来说,原材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继续坚持完善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坚持公正、科学、高效的原则。在高考方面要坚持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多元评价、自主招生。二是教育教学制度。就是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要把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标准的重要方面。三是要完善学分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人才培养中,要让学生有活力的方法是要有动力,还要有选择的空间,学分制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现代大学制度改革

1、确立大学的法律地位。我国的大学是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也就是说中国大学是独立的法人,这点在法律上是认定的。问题是大学的法律地位要在法律上进一步界定它的权利和责任。要在确定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前提上,确保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在这一基础上,大学要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2、治理结构。这个是利益相关方和行为相关方的合理的组织架构。他认为有三种关系在治理结构中需考虑。一个是在组织架构上,即决策、执行、监督三者间的建构。他认为整个领导体制还是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是需要完善,即要明确党委主要应是在方针政策方面进行领导,而学校的教学、行政、科研应该是校长负主要责任。从决策、执行方面讲,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二是权力关系架构上,要整合学校学术组织,强化学术委员会,要赋予学术委员会学者决策的权力,学术问题要由学者做主。三是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架构。即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关系。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使这个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得到合理的保证,另一个是不断提升这些相关方的素质,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

3、政府公共服务、公共治理的结构。政府治理制度是体制改革的关键。政府确定公共服务的边界,明确服务管理的职责,完善公共服务的方式,是确保大学自主办学,确保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的体制保障。我们是要如何明确职责? 一是确定政府在公共服务中作用的边界。政府是教育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但是政府不是完全包揽教育服务。政府应该做他应该做,能做的事,而要退出他不应该做,无力做的事情。这就能让社会在教育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政府要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开,明确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的职责。

会议的第二个主题报告为学术委员会顾问,著名院校管理专家赵炬明教授所做的题为“国际视野中的高教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问题”的报告,他重点介绍了美国UNC商学院的质量保障体系。赵教授认为,评估的重要基础和归属不是怎么去评学校,而是学校怎么做好自己的质量保障体系。我们国家下一步的评估重点将是评估学校是如何做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但我们在做质量保障体系时没有参考国际质量管理的经验,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出于这个想法,他介绍了一个美国的学校是如何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来做他们的本科质量管理体系的。UNC商学院(MCB)是美国第一所获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的工商管理学院。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估非常强调过程管理和对结果的追求。这个商学院有学生1280人,教职工45人,年预算是530万美元,学生中有60%-70%的人是本地居民,生源也不是很好,有一半是女生。所以可以看出他的情况相当于我们的普通地方高校。主要来自于周边地区,可见这所学院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院。MCB建于1989年,使命是通过卓越的本科生管理教育项目,使学生有一个成功的个人事业发展,并成为行业中负责任的领导。MBC只专注于本科教育,能够面向学生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MCB的战略是:高接触、宽技术、深专业。他们在制定战略模式时,首先是研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并将它融汇到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而不是闭门造车。一个学院要面临的压力主要有:学校、认证组织、学生和家长的压力、纳税人的压力。传统上讲,学院是要应付这些压力,但新的模式则是要改变被动的、被要求的状况,变为主动的与人合作。要把满足社会、学生的要求作为工作出发点。这四个利益相关者对学院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是既要受到好的职业教育,又要付费低;对于雇主来说要提供合格的员工;对纳税人来说学校要能促进地区经济,要促进个人收入的提高,要能提供社会服务;校友希望学校越办越好,他们的学位能够升值。他们根据其使命、战略,首先设立了一个质量控制框架,以学生为中心,选择了四个重要要素:教师、员工、财力资源、学生专业修养,即我们说的投入要素。为了便于测量,对这些要素进行了定义。学生:有一定的学术准备、要全面发展、性别多样、种群多样。教师:专家(有真正工作经验的人)和员工(要有服务的技能,懂得当前技术)。课程:要能及时的更新课程内容;以经验为基础。如何进行管理?采用委员会管理方式,对每个要素成立一个委员会,由每个委员会对每个要素管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参加到委员会中,即全员参与。全校1280名学生组成10个社团,这些社团的主席全部进入学院委员会。院长直接参加学生的学生代表委员会,这样使院长能够直接听到学生的声音。成立学院院长领导委员会,由当地有关社会代表组成,把当地社会的经济社会需求带到了学院里,他们不仅提供建议,还帮助学生就业、为学校提供资金。他们通过两个委员会把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都带进了学校。学校和校内机构也有合作。这些委员会就与其负责的部分相联系,建立对称的信息。制定战略的步骤为:确定价值使命、进行环境分析、根据环境分析确立战略目标、确立年度工作项目和战略、学术委员会批准,同时配备资源、执行、检测、反馈。这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高校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在场委员们产生了很大启发。

25日下午的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主持。会议首先由学术委员会特别顾问瞿振元教授作了题为“以教师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教改革”的主题报告。瞿振元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他认为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一是办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办好为人民服务的学校。二是要真正做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使用。在学校工作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一是要真正做到依靠教师办学、以教师为本;二是要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以学生为本。

接着由学术委员会顾问董云川教授作题为“关于高教研究有效性的思考”的主题报告。董云川教授认为现在的高教研究中存在着话语方式缺乏研究性,数量多而质量不高等一些问题,他针对这些问题从效益和方法两方面提出了一些提高建议。他倡导要提高高教研究的有效性,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要回归到基本的学术精神上。

学术报告结束后,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李子丹主编向全体委员介绍中国高等教育网上研究院的概念、功能和初步设计,供委员讨论。随后大会进行了分组讨论。

26日上午的会议由叶之红副秘书长主持。大会分别听取了独立学院教育学术组组长王元良教授、本科教育学术组地方综合高校组组长钟秉枢教授,本科教学学术组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组组长李家新教授,研究生教育学术组组长陈志英处长,综合教育学术组组长梅新林教授等汇报小组讨论和总结的情况,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设想。

各学术组组长汇报完毕后,由叶之红副秘书长作大会总结发言。她说这次大会开得很成功,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她重点介绍了中国高教学会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网的一些工作情况。她介绍说:高教学会在去年参加了中长期规划纲要调查以后,之后学术工作的方向更加的明确了。在规划纲要庞大的调研队伍中,高教学会提供的调研报告直接报到领导小组,并受到了主管领导的高度评价。在这次调研过程中,动员了高教学会120个会员单位,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参与到调研工作之中,从而使高教学会对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任务、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谈松华教授讲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处的环境在发生变化,不了解环境的变化可能很难考虑改革,不了解未来的前景、挑战也很难谋划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在高教学会自己的调研中,从高等教育自身面临的形势,也做了一个调研。首先是谈到挑战,这方面除了和国际高等教育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外,还有一些自身的挑战,共同的挑战,比如说信息化;自身的挑战,如必须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学校的改革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入学到成为校友都应该放在心上,但是我们国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对学生关注的角度、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要求等方面,与国际相比是差距比较大的一个方面,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一个我们高校领导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人口变化情况,未来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的情况。为什么这次规划纲要里提到要在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大家对此都不是很理解,认为这个相对于现在的水平跨度太大。但其实是我们的人口下降产生的结果。这几年是我们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高峰,所以我们的入学率由前几年的25%降到了23%。但明后年后我们的适龄人口迅速下滑,到2020年的18岁的人口数要比现在少1000万人。所以在10年后,我们的高等教育将与国际上的一些国家一样,面临着生源下降的问题。很多高校对这个形势是很严峻的。职业高中、专升本、以及出国留学等会和我们高等教育争夺生源,所以我们未来要办好大学必须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根据这个形势,我们可以很乐观的说,未来20年,我国高等教育必将从大众化阶段走向普及化,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好思想和制度的准备。那么如何准备便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她指出高教学会今后在学术工作上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做好凝练大学精神的研究和宣传;组织各高校进行自身的发展规划、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四个方面,她号召各位学术委员在做好网站学术委员会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学会的这些学术活动中来,共同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大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之后,由叶之红副秘书长宣布胜利闭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