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念的理性建构及现实问题

眭依凡
浙师大教科院院长 北大教育学院教授

    1993 年美国约翰逊基金会在一份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报告中强调:“我们决不能忘记,如果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民族;没有世代相传的市民社会的根本价值观,任何民族都不能成为组织良好的民族;没有将教育年青一代放在首位的机制,任何民族都不可能维持繁荣与强大。”这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今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强国”国家战略总体目标、“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概念的提出,以及高等教育对人才造就和人才输出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绝不可以动摇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教育强国”因此不再是高等教育学界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高等教育强国”具有了国家战略的合法性。
    国家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标

单位

2008年

2015年

2020年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11385

15625

18025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24.8

33

43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

24.4

27

2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

%

9.2

15

20

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

10.75

13

15

人才贡献率

%

18.9

32

35

    当国家做出了“高等教育强国”这一顶层战略和制度设计之后,“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自然就落在了以实施高等教育为己任的大学身上。问题是:我们的大学能否肩起这一沉重的历史使命?
    中国高教学会继去年举办“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主题论坛之后,今年讨论“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个主题”,可见高教学会的用心之苦。创新教育理念是大学必须的自觉自律。
    具有国家政策权威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宏观层面的政府管控大学的治理结构和现代大学制度将得到完善,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组织的内部管理改革”,是否会继上世纪90年代后再度成为高教改革的前端性问题,不可避免地甚至日益紧迫地摆上大学改革发展的议事日程?这将不应该再有什么疑问。
    因为,大学内部办学治校的诸多积弊甚至不少背离大学组织属性和基本规律的问题早就浮出水面,如果构成高等教育系统基本要素的大学其自身机体的毛病不治,作为整体存在的高等教育系统之康复则不成可能。
    基于亲历了高教改革发展的具体领导以及对当前大学诸多被社会广为诟病的问题与大学教育思想和理论落后之关系的思考和把握,周远清会长在今年6月全国“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高层论坛上,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候,有必要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以期通过高教思想的成熟,指导高教改革发展和大学办学治教。
    大学理念是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如果大学需要改革需要拯救,大学理念存在的痼疾必须先于革除。
    一、大学理念及其意义
    1、大学理念之定义
    大学理念不同于大学概念,大学概念是一种不带价值取向、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本质加以概括的科学概念,想说明的是“大学是什么”。
    如“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就是反映各时代大学客观事实和一般含义的科学概念,在任何时空坐标中都有其相对不变性。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本体的基本看法,是关于“大学应然”的理性认识,是渗透人们对大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要求的“好大学”观念,是人们观念中的大学,想说明的是“大学应该是什么”。
    西方学界对大学理念有很简单的界定:人们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或人们希望的大学样子。
    当“大学应该是什么、应该有什么使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这些大学的基本问题明确之后,大学理念则有了很强的实践意义。
    区别于大学概念,大学理念突出的特征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及其对大学的日益依赖,人们对大学的基本看法和要求也是动态发展的并趋向综合性。此即,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和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对大学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对大学提出的要求。
    哈罗德.珀金:过去的希望、抱负和价值观与现代大学概念紧紧结合在一起。(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9)
    比如,大学发展历经被动适应社会需要 “主动满足社会需要 ”引领推动社会发展需要的三大阶段,这实际就是大学理念的与时俱进的反映。
    2、大学理念的意义
    理念的意义在于先于行动并指导行动。
    马尔库塞说: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是他们能够改变人,而人可以改变世界。(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
    毛泽东: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毛泽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3)
    美国学者莫尔: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原子弹。 观念可以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轨迹。
    一个民族的成熟首先是思想的成熟,一个国家或事业的发展其高度文明的标志是理论指导其改革发展的实践。这就是思想、理念的重要性。欧美国家较之他国的高度发达和高度文明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思想的重视和思想的成熟,他们对思想对真理无不怀有崇敬和敬畏。
    美国说自己就是一个观念造就的国家。著名作家西奥多.怀特在《美国的观念》写道:“美国是一个由观念产生的国家;不是这地方而是这观念,缔造了美国政府。”这个观念就是《独立宣言》
    当一些国家惧怕中国强盛之后会搞霸权主义,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则提出了让我们惊醒的声音:中国根本不可能在世界上搞霸权主义,因为中国没有思想的输出。
    法国外长也有类似的观点: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
    1919年和1978年对中华民族而言注定要成为永远纪念,这是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代。
    正是“五四”这场思想启蒙和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人民对科学对民主(Science & Democracy)的崇尚、追求和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
    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带来中国思想的又一次大解放和观念的大突破, 由此导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没有这次意思形态的大讨论,今日之中国何样,实在难以预料。
    亦如科学发展观从价值选择和思想指引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和重大影响一样,是其他任何都不能替代的。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观念的作用。
    在当今国与国的激烈竞争中,败下来的无疑是科技落后的国度,但科技落后的致因是思想的落后、文化的落后、观念的落后。国家民族如此,教育事业亦然,大学的人才培养尤是。
    大学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更需要理念的引领。大学理念是讨论大学诸问题的前提,大学理念是大学行动的指南,大学理念不清大学的方向则不明甚至背离属性和规律。
    在国际竞争日益残酷的现时代,我们的大学已经没有值得自鸣得意的成本,很需要像美国著名大学一样的思想冷静和清醒。
    2007年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就职演说很有意义:当大学不断地沉浸在自己的回忆当中,这个大学一定是没落了。
    一个民族要败,先败在教育;大学教育要输,首先就输在大学理念的落后。
    我在09年发表的《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由于我们人才培养观念的差距,可能导致我们输掉大学教育。
    在结束该文时:大学教育需要改革,改革设计需要价值引领,引领需要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基于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的大学教育也许需要一次基于大学观念及人才培养观念的大讨论。
    这句话还有联想的余地:如果中国大学要输,也就输在我们大学理念、大学思想不仅落后,而且落后了还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所以继续不重视上。
    为什么?钱学森之问难得其解的根本原因,是不是朱清时之问至今无解造成的?
    英国教授格里艾姆.哈珀在造访全世界众多一流高校尤其是英、美和澳大利亚的著名学府的10年潜心研究之后,得出一个最重要结论:
    一所大学何以出众?不在于其教学如何出色,学术水平如何高深,校园如何漂亮,建筑如何古老而优美,或者所有一切的兼而有之,最重要者在于大学的理想。
    理想使一所学术机构成为了一所大学,而唯有坚守理想,一所大学也才有可能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
    他指出:”坚定不移地坚持大学的理想而不是诉诸于短期的调整策略,乃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一所伟大的大学的品质所在,不会偏于一物,也不会只求一能,而是诸多人类活动的组合、重要理想的集合、各种人类力量的融合。”
    就治校而言,大学理念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
    其一,使治校者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在此基础上,其二,使大学整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自觉性表现为行为的理性,目的性表现为行为的指向性。在”使治校者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方面,大学理念主要通过使治校者在认识到大学“为什么要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基础上,明确大学“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而发挥作用。
    大学校长持有怎样的大学理念,不仅直接影响到他对大学方向、使命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选择,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他对大学的功能、作用和任务的确定。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理念还会通过对其它教育理念的形成及其立场的影响,而贯穿在校长治校的全过程,从而对校长的整个治校行为发生影响。
    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时,德国洪堡大学评议会对此评论道:在中国还见不到一流的大学,但是我们已经见到了一流的校长。
    大学理念之意义:认识并坚守大学价值。
    按远清会长的划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大学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都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引领作用。
    譬如,在“大改革”的阶段,我们根本改变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效率低下,以及高校结构布局混乱、学科单一等诸多积弊,很大程度得益于自1992年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指导下,高教体制和高教体系大刀阔斧的改革。
    客观评价该阶段的高教改革,可以说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增强了高校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通过合并组建的一批新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和多科性大学,彻底改变了高校布局不合理,极大地增强了高校的办学实力,为随后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和现在高等教育质量大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理念的理性建构
    对大学理念及其意义的了解,大学理念理性建构的意义因此也得以彰显。
    大学理念是否需要建构?持疑惑态度似可理解,因为大学理念是与大学相伴而生的。但问题在于大学理念不同于大学本身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是人们对大学世界加以认识,并赋予了主观的价值判断的思想产物,因此大学理念自然呈多元和多变性。对大学理念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建构,因此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大学理念的理性建构,本质就是整体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大学这样一个兼统一性和多样性于一体、兼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同时影响、其要素高度复杂的社会组织,从而准确地认识大学的组织属性和更好地把握大学办学治校的规律。
    三、大学理念的现实问
   
限于时间关系,这里仅就大学理念的缺失如何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尤其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做些简单的讨论。
    1978年以后本科毕业生工程院士构成情况
    (1994-2010年共754人)

本科毕业大学

人数

比例%

中国大学

47

6.23

中国和外国或外国

21

2.79

资料不明

26

3.45

原始资料来源:中国工程院网站http://www.cae.cn/cn/ysxx/qtysmd/
    据《中国高等教育》09年第20期朱清时院士《求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一文提到,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时,钱老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新中国60年的大学教育与民国时期38年的大学教育究竟如何,朱清时先生用事实进行了比较:1949年以前,即民国时期共38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总数是25.5万人,平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到7000人。而仅仅2008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就有5万多,数量列世界第一,是民国时期大学生人数的7倍。同年,大学生毕业的人数达到559万,是民国时期大学生人数的800倍左右。
    朱清时说: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也意味着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按常理培养出来的拔尖人才、大师级人物应该越来越多才对。但现在的情况很尴尬,像李政道、钱学森这样的大师,却迟迟没有冒出来。
1、育人核心使命意识的淡漠
    10月10日09大学校长联谊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校长们在“创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中,或宏论大学的使命精神、中国模式、文化自觉、社会担当等,或微议师生缺乏理想志趣叹大学内部管理太难之苦经,可唯独没有人谈本科生的培养教育,谈自己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不仅钱学森先生之问,没有触动我们的大学校长,而且面对每年80多万高中毕业生弃考者,尤其是一大批优秀学生弃考选择留学者,我们的校长也不为所动。在一片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强烈批评压力下,我们的校长们竟然能安之若素。
    在面临生存发展的诸多挑战中,一些大学经受不住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暴露出了诸如日益世俗化、市场化、官僚化、功利化、庸俗化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批评的问题,反映出的大学最深层的危机,就是大学育人核心价值的错位、育人属性意识的淡薄、育人大学使命的背离。
    一所卓越的大学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能改变世界的人,但你总应该培养一些能为人类社会带来变化的人,否则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东西。
    对此,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阻碍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忘了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的成长”。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强调了两点:本科教育需要确立务实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本科教育需要依靠大学自身(特别是大学领导人)使命感的推动。
    对比美国的常春藤大学,无不以本科教育为本,学校最引以为傲的也是毕业的本科生。
    尽管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无疑处在世界的最高水平,但是他们却在不断的反思自己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有些批评甚至极为激烈。正是这种自由而严肃的、活跃而负责的批判精神,使得美国大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醒并不断修正自己在办学治校及人才培养问题上方向的偏离。
    美国似乎就没有停止过对本科教育的批评: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高等教育是如何丧失民主并剥夺当今学生思想的》(1987);彼得.肖:《反智战争-----话语权沦丧的年代》(1989);布鲁斯.威尔谢尔:《道德沦丧的大学---职业主义、纯洁性与异化》(1990);罗杰.金波尔:《终身教授中的激进派---政治是如何侵蚀高等教育的》(1990);佩奇.史密斯:《扼杀大学灵魂-----美国高等教育》(1990);马丁.安德森:《大学诈骗术----美国学者正摧毁大学并欺骗学生的未来》(圣殿的骗子)(1992);比尔.里丁斯:《濒临毁灭的大学》(1996);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2006);理查德.布瑞德利:《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2005);德雷克·博克 :《回归大学之道》等。
    这些著作所关注的问题不同,但一个共同之处不是为大学和教授歌功颂德而是批评,正是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使美国大学久盛不衰。
    美国对大学的批评是在什么情形下发生的呢
    据一项美国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超过80%的本科生对所在大学的教学状况感到满意,超过75%的校友对本科经历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2/3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再做选择,他们仍会选择现在就读的大学。受批评越烈的诸如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等顶尖大学,其学生的满意度越高。(博克.P5)
    博克在考察了大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后发现了大学生对母校教育表示满意的原因: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知识面、道德推理能力、数理能力等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P5)
    基于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想有所作为,而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聪明的年轻人不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博克提醒:“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提醒自己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美国大学课堂发生的一切。”(P.4)
2、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上始终不想从设计前端有所突破
    温家宝总理:“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这个观点高屋建瓴,既道破教育成败之关键,亦言中我国大学教育当前问题之要害。
    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的基本逻辑。
    我们忽视了人才培养观念在人才培养活动设计中所具有的方向指导和理念统领作用,往往喜欢从教育过程中找问题,而很少从教育设计的前端查原因。
    人才培养观念才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条件,因为教育设计的质量决定教育过程的质量,而教育设计的价值前提就是人才培养观念。
    我们的大学教育一直是在培养目标不甚清楚的前提下进行的,许多大学至今没有对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有明确的设计;
    哈佛大学本科生培养的五项标准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地写作;应该对认识和理解世界、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并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了解并思考过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做道德选择时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在某些知识领域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素质教育推而不进及效果不佳,除高校对素质教育未予真正重视外,就是走进了素质教育的误区
    在教育理念上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人为导致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
    在教育措施上把素质教育简单化,等同于开设几门人文或通识教育课程,缺乏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程参与和全要素渗透。
    素质教育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由此决定了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包括培养目标及其实现的全教育要素的有机结合。只有围绕素质教育目的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素质教育才能发挥其作用产生其结果。

最大的问题:我们忽视对学生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少大学已经成了这样的机构:学生一旦跨进大学之门,“如果你自己不想努力,你就大可不必努力了”;或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奴隶。而MIT尽管是个学习高压锅,但她依旧是个 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想象飞翔的地方。

3、学术机构设置的结构琐碎
    教学机构设置过细过于琐碎,导致学科专业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
    管理上学院各自为政单位所有,极其不利于学科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很多大学包括地方大学最多设有20多个学院,一些学院甚至名称都不规范,不知道是按一级学科还是按二级学科设置。
    在学术组织设计上严重走入追求全面优秀和全学科建设的误区,缺乏有所选择、有所放弃的智慧。
    一个台湾人眼里的上海交大:“交大的系所分得真是细,大概中国人都喜欢自立山头,都喜欢拥有好听的头衔,所以交大有无限多的系主任、所长、院长。比方说,居然还有个“机器人研究所”。耶鲁大学整个工科就是一个系:工程系。“当知识变得如此支离破碎的时候,你还指望能培养出有全局眼光的栋梁之材?当大学校园变得像个市场商场的时候,你还指望能熏陶出什么优雅之士?”
    某地方师范大学的学院设置
    教育学院  文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政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  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
    商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体育学院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地理与环境学院  传播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心理学院  软件学院
    财政金融学院(共22个专业学院)
    科学技术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Schools of MIT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School of Engineering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School of ScienceWhitaker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理查德.布瑞德利认为哈佛面临一个最大问题不是用金钱可以解决的,“那就是它的本科教育缺乏连贯性,在理念上有瑕疵。我们的不少大学已经堕落到,一旦你跨进大学之门,“如果你自己不想努力,你就大可不必努力了。” ([美]理查德.布瑞德利.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而MIT之所以如此出色人才辈出,他们的学生嘲讽这里是地狱,以至于通往在麻省大街77号所谓MIT正大门的路上,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路标“到地狱还有一半的路程”,尽管被年轻人戏谑为地狱,但MIT依旧是全世界杰出理工科学生最心之神往的高等学府。
    “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会为生活带来至善福祉。”——洪堡;“大学的生存条件是宁静与自由,自由是必须的,宁静是有益的,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二点为依据。”——洪堡
    (劳伦斯.萨默斯.如何造就一流大学.校长,2009.12:69)他曾这样回答中国如何创建一流大学的提问:从长远来看,要想创建一流大学,只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拥有最具创造力、最积极思考、最聪明的师资。”关于优秀人才的问题,他特别强调:“创造一流意味着不能有完全等同等待每个人的观念。创造一流意味着要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拥有最新思想的人,一定是那些拥有最具威胁思想的人,而且学校还得学会化解这种威胁。创造一流意味着要接受最优秀的人,因为最优秀的人,并不总是最容易相处的人。” (劳伦斯.萨默斯.如何造就一流大学.校长,2009.12:69)一流大学要能理解这一点。
    美国康奈尔大学斥资1亿美元招募人才。未来十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将有大批教师退休。康奈尔认为这是招募优秀人才、发展自我的绝好机会。康奈尔将投入1亿美元的人才招募基金,以使招募工作在今后5年大大提速。大卫·斯考顿校长表示:“招募工作清楚地表明,我们的发展更加健康,对未来的定位更加明晰。”校董会财务委员会主席大卫·克罗尔’70最先表示将捐赠500万美元,用于薪水发放、实验室启动资金、图书馆采购等。教务长肯特·富克斯说:“对于来康奈尔工作的教师,我们所提供的条件是首屈一指的,而不仅仅是具有竞争力。”原因有两点:第一,根据康奈尔的战略规划,当务之急是吸引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应对未来十年大批教师退休的局面,使康奈尔在人才招募中处于主动地位。第二,市场形势有利。受2008-2009年经济危机影响,目前有大量优秀学者在寻找工作,高校选择余地大。
    3、文化理性
    西南联大有支撑着整个大学师生的独特的文化精神,而现在的大学却缺乏这一点。
    奥尔托加指出大学的功能包括三项: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培养。因为文化是一种生命信仰,是大学生命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文化的大学生活是有缺陷的生活,是遭到破坏的,不真实的生活。”[i]我们知道,人才培养不仅有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目标,还有人格精神养成、理想信仰形成之目标,而后者决定了大学文化育人的学理性、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合法性。但是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不能忽视的教育影响,其又是一把既可塑造人亦可扭曲人的双刃剑。因此,大学必须有高度的文化理性,不仅要重视大学健康文化守护弘扬和营造,更要防止不良文化对大学的侵蚀。如果任由一些大学已经出现的不能无视的诸如崇官媚上、崇权拜金、急功近利、轻学玩乐,甚至迷信风水以及杨玉良先生批评的“才子加流氓,才子加帝王气”等,有悖于大学圣殿的神圣性、高尚性、学术性、教育性的庸俗文化泛滥,那么大学及其人才培养之崇真、向善、求美和社会担当的使命就难以坚守。 [i][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
    在文化领域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时下,具有文化引领责任的大学其文化现象是否更需要反省和批判?2003年笔者在《大学庸俗化批判》[i]一文,对大学存在的官本位、市侩作风、学术不端及犬儒现象等媚权、媚钱、媚俗的文化现象予以了批评。然而,现在看来一些大学的问题还远不于此。由于大学独立人格的丧失,一些大学对权势和金钱的依附日益恶化;由于大学精神的扭曲,一些大学已经成了追功逐利的名利场。昔日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以追求真理、涵养精神、塑造人格、发展知识为己任的知识圣殿,已经被社会的不良文化侵蚀得体肤不整留下诸多不可容忍的并被社会诟病的问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尖锐地批评道[ii]:现在大学“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他还引用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先生的观点道: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办一个氛围,让社会看起来,你真的是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如果连大学里都有贪污受贿、权色交易,那社会还有什么信任可言? [i] 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ii]
    据笔者所知,有所负债十几亿的地方大学近年来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之一似乎就是准备校庆,于是借迎接校庆和所谓生态校园建设之名,行风水改造、“鹅鸭戏水,小桥荷池”宫廷环境营造,以及追求花里胡哨的所谓“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社会反响强烈的造势”之实。很难理解这所大学为什么不把心思和资源投注于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及其质量提高的努力上,却过分耗费在诸如一次次“校庆倒计时”之盛大庆典活动,楼堂水榭之修缮,热衷于梅花鹿、天鹅、野鸭之校园圈养上?更难理解的是一所有几十年历史积淀且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竟能会做出其成员也容忍的如此轻浮庸俗的选择。一所大学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沉稳和文化厚重,在一场场闹剧般的低俗的玩物丧志的氛围中,她还能放下一张安静做学问的书桌?还舍得以足够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杨玉良先生对此有自己的观点:“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在学校中莫名其妙地闹哄哄,鼓乐齐鸣,因为这会降低学校的高雅性。”[iii] 而问题是,如果任凭社会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对大学内部的侵蚀,大学的文化堕落就不能避免,受害的就岂止仅仅只是大学的高雅性!
    4、管理理性的绩效主义盛行
    绩效主义:数量概念太强;功利取向;过多的教育部的不少旨在提高质量、鼓励质量的种种措施最后的结果都是适得其反:很多大学在为追求上项目、上奖项、上课题、上院士而办学。
    绩效主义是学术腐败的源泉,知识生产的组织沦落为人民公社的劳动工分制,计件劳动制使创造性自主性的智力劳动变成了简单的体力劳动。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